过刊目录

  • 2000年, 第1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0-1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彭泽斌, 刘新芝, 孙福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格子混合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3号玉米群体6轮的产量性状的选择,兼顾抗性、株型、早熟性等性状。经1995~1996年在北京、安徽、河南2年3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6轮群体子粒产量每hm2增加了1155 kg(24.05%),平均每轮每hm2增加192.45 kg(4.01%),与线性回归响应(b=187.8kg)相吻合。子粒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单株穗部性状发生了变化。穗长每轮增加1.8cm(12.7%),每行粒数增加4.1粒(10.9%),千粒重增加27.2g(12.5%),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株高、穗位也有所提高。经6轮选择后,株高增加29.2cm,穗位增加17.8 cm。抗倒性、抗青枯等显著提高,倒伏率从C0的22.7%减少到C6的12.1%,青枯病株率从C0的18.1%减少到C6的9.6%。
  • 林作楫, 雷振生, 揭声慧, 章家长, 吴政卿, 杨会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返回式卫星搭载两个品种SP2的若干性状变异,同时选出了几个优于对照的新品系,表明高空条件下可以诱变作物有利性状。
  • 毛丽萍, 高俊华, 王润奇, 孙丽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利用谷子的“豫谷1号”初级三体系列和SDS-PAGE蛋白电泳,对控制谷子胚乳的糯性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控制谷子糯与非糯性状的为一对单基因,非糯对糯为显性,并把糯性基因定位在谷子的第4号染色体上,建立了4个谷子糯性性状的标志基因系。
  • 陈景堂, 池书敏, 马占元, 祝丽英, 刘志增, 孟义江, 宋占权, 魏俊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改良掖单19(8001×52106)、原掖单19(478×52106)及亲本8001、478、52106种子清蛋白(Albumin)进行了研究。改良掖单19共分离出18条清蛋白谱带,除了7条是双亲都有的公共带外,其余11条是分别来自于双亲的互补带,其中4条来自8001,7条来自52106,没有新生带的产生,在A区和B区表现双亲共显性,在C区表现偏父类型;原掖单19共分离出16条清蛋白谱带,比改良掖单19少两条,在谱带分布上也存在明显差别。改良掖单19与原掖单19的清蛋白谱带彼此不能相互替代。
  • 王建设, 朱立宏, 张红生, 盖钧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8种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9个恢复系配制的72个不育系杂种及保持系杂种为材料,研究了杂交稻对白叶枯病菌主基因抗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杂交稻的抗性以主基因抗性为主,但同时也受双亲中与抗性有关的其他加性、显性及上位性基因效应的影响。说明杂交稻的抗性强弱取决于双亲抗性基因互补和累加程度高低。
  • 刘建华, 杨家书, 俞孕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生理生化角度进一步揭示水稻免疫育苗的抗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激发接种后,利用水稻免疫育苗方法培育的秧苗的膜质过氧化程度低于普通旱育秧苗,免疫秧苗体内木质素和绿原酸等抗病物质的积累高于普通旱育秧苗,这可能是免疫秧苗抗病性增强的原因。
  • 白建荣, 刘润堂, 郭秀荣, 侯变英, PeterLangridge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4个小簇麦及小麦亲本和抗源供体簇毛麦进行了AFLP分析,确定了4个小簇麦是均含有一段簇毛麦DNA的易位系。从得到的3个与该基因可能较紧密连锁的标记和7个不太紧密连锁的标记中,推测4个易位系中簇毛麦DNA的长短不一样。文中还讨论了AFLP作为一种准确、快速鉴定易位系方法的可行性。
  • 宋顺华, 郑晓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鉴定大白菜杂种商品种子的纯度。用50个随机引物检测了2个杂交种北京57号和北京106号及其亲本,引物OPE-20在北京57号杂交种中产生了有别于双亲的特殊标记,引物OPH-06及OPH-07在北京106杂交种中产生了有别于双亲的特殊标记,能清楚地区分杂交种及其双亲,并将这些引物应用在北京57号和北京106号杂交种样品的纯度检测中。这个结果显示了RAPD标记在大白菜杂交种商品种子纯度检测上的实际用途。
  • 郭晓维, 赵春江, 康书江, 王纪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水处理下的冬小麦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性较强的品种产量较高;在水分充足条件下,抗旱性较弱的品种产量较高。耐旱性较强的品种渗透调节能力相对较强。冬小麦对水胁迫的适应性主要通过渗透调节机制来实现。水胁迫导致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耐旱性较强的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较小。随着水分的减少,冬小麦叶片蔗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在水分胁迫下,耐旱性较强的冬小麦品种叶片SOD酶具有较高活性,且随水分胁迫加强提高较快。
  • 赵宝存, 黄占景, 沈银柱, 何聪芬, 秘彩莉, 刘植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75-3369B为材料,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MboⅠ对75-3369B的mtDNA进行完全酶切和部分酶切,构建了两个基因文库。其中用EcoRⅠ酶切得到的库(以下简称ME库)由350个重组子构成;MboⅠ酶切所构建的库(以下简称MM库)由450个重组子构成,MM库的库容量是98.12%。同时,讨论了两种建库方法的优缺点。
  • 范昌发, 郭骁才, 贾敬芬, 牛天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烟草愈伤组织在再生过程中淀粉粒的数量是继代过程中的8.22倍,淀粉酶活性为4.48倍;胡萝卜中则无显著变化,分别为0.95和1.13倍。再生过程中,烟草愈伤组织中淀粉粒的数量、淀粉酶的活性分别为胡萝卜的6.37和6.14倍;继代过程中二者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74和1.55倍。烟草细胞中的淀粉粒被I2-KI染成蓝色,于质体中单个存在,在细胞内分布不均匀,常绕细胞核聚集;胡萝卜细胞中的淀粉粒被I2-KI染成紫色或红紫色,2~4个或更多个聚集于质体内,在细胞内基本均匀分布。对淀粉与植物细胞离体再生途径决定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许长蔼, 张要武, 向开军, 李爱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水蛭素全基因的合成及克隆。根据已知水蛭素氨基酸序列及酵母菌体内蛋白质表达特性,设计了水蛭素的全基因序列,采用化学合成及酶学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该基因片段,并逐段克隆至载体pBS上,得到全长水蛭素基因。序列测定表明,克隆后DNA顺序同原设计序列。
  • 孟学平, 杨恒山, 郭宏, 宋彩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对冬小麦根(三叶期)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的影响,电泳结果显示:1 mg/g NaCl胁迫电泳图谱A区酶带较对照组增加2条,B区酶带增加1~3条;2 mg/g NaCl胁迫时,A区为1条酶带,B区酶带增加了3条;t检验表明:1 mg/g NaCl胁迫时B区新增3条酶带的品种的株高和穗长极显著(P<0.01)高于B区新增1条酶带的品种。
  • 王纪华, 赵春江, 郭晓维, 黄文江, 田庆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地物光谱仪探讨了小麦叶片含水量对近红外(NIR)波段光谱吸收特征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65~1.85 μm间的光谱反射率与小麦叶片的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且该波段在大气窗口之内,受大气层水的干扰较小,可作为航空或卫星遥感探测指标应用。根据大量观测数据建立了叶片含水量与吸收深度及吸收面积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和回归方程式,从而提出一种利用光谱反射率诊断小麦叶片水分状况的遥感方法。
  • 谭素英, 黄贞光, 梁毅, 刘文革, 黄秀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花粉离体培养和花粉在雌蕊柱头上萌发、生长的研究发现,同源四倍体西瓜自交,花粉萌发率低,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缓慢,在花粉萌发和生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结节状、花粉管尖端膨大呈球形花粉管及双花粉管等异常现象。经对内源激素测定分析表明,上述现象与四倍体西瓜雌蕊和花粉中细胞分裂素——玉米素核苷(ZR)含量过高、雌蕊的IAA和GA3与ABA的比值低、及花粉和雌蕊共同作用有关。
  • 李春喜, 王绍中, 代西梅, 尚玉磊, 姜丽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7~19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与IAA/(ZR+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春性小麦分蘖初期较高的IAA/(ZR+Z)比值利于小麦分蘖发生,冬性小麦分蘖初期较低的IAA/(ZR+Z)比值利于小麦分蘖的发生。
  • 李阳生, 李绍清, 胡新喜, 彭凤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生育期相近的迟熟高产杂交稻组合或水稻品种(品系),在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寻找水稻抽穗期冷害相关的形态评价指标,并对参试材料进行抽穗期耐冷生态适应性评价。抽穗期遭受低温冷害胁迫后,主要农艺性状中受冷害程度大小顺序依次是每穗实粒数、单蔸产量、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株高、穗长、千粒重;单蔸产量相对受害率(RDP)与每穗实粒数RDP、结实率RDP、剑叶叶色分、抽穗期延迟天数分成极显著正相关。在低温冷害胁迫条件下,水稻不同基因型的抽穗期耐冷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将判别水稻抽穗期耐冷能力的形态指标——每穗实粒数RDP、结实率RDP、剑叶叶色、抽穗期延迟天数、苞穗率增加值进行量化,综合判别参试材料抽穗期对低温冷害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籼粳交材料95LR102后期耐冷能力强;带有部分粳稻血缘、正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组合V644,V46耐冷能力较强。
  • 白全江, 程玉臣, 赵存才, 李子钦, 张力军, 赵文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小麦田主要杂草藜、野燕麦不同密度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及防治中生态经济阈值模型的初步研究,建立了藜、野燕麦不同密度与小麦有效穗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小麦产量损失率间的函数关系式,明确了藜、野燕麦不同密度对构成小麦产量各因素影响作用,制定出适合当地杂草藜和野燕麦的生态经济阈值,即田间藜密度达到1.45~1.83株/m2时,野燕麦密度达7.15~8.60株/m2时,分别使用72% 2,4-D丁酯乳油和10%骠马乳油进行化学防治。
  • 王志, 曹如槐, 田齐建, 穆志新, 南城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6~2000年,采用病圃自然感病鉴定法,对我国7省518份大豆新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鉴定研究,筛选出3个新的抗病品种。这些抗病品种均来自山西,种皮为黑色,每株平均孢囊数在0.2~0.6之间,孢囊指数为0.4~0.6,抗性强而稳定,可供抗病育种利用。
  • 陈喜文, 郝友进, 陈德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建立简单、有效、准确的叶圆片检测黄瓜白粉病抗性的基础上,系统地比较了7种化学诱导物及其组合对黄瓜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草酸、水杨酸、苦参碱、苯基硫脲、复合磷均能显著诱导黄瓜对白粉病的抗性。其诱导效果为草酸>水杨酸>苦参碱>苯基硫脲>复合磷,氯化钾和硫酸锰的诱导效果不明显。当苯基硫脲、苦参碱与硫酸锰、氯化钾和复合磷分别组合时与单一诱导物相比,诱导效果明显增强;而当水杨酸、草酸与之组合时诱导效果明显减弱,这可能与离子间相互作用有关。
  • 陈宏, 王振英, 靳阳, 陈莹, 付富友, 彭永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超敏感银染SDS-PAGE方法对黄瓜胚轴和菜豆胚轴、胚根组织的全蛋白指纹图谱作了初步分析,黄瓜胚轴至少有40条蛋白质谱带被检测到;菜豆胚轴中有50多条、胚根60多条蛋白质谱带被检出,谱带清晰、稳定,个体间谱型一致,且分离过程短,减少了蛋白质的部分变性和损失,结果较全面。
  • 王永勤, 李建华, 赵猛, 冯津, 王春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鲜枣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先下降,后略上升又下降;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不同采后处理方法,对贮藏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变化规律的影响不同,速冻和热处理对VC有破坏作用。脆果率高、贮藏效果好的处理维生素C含量也高,因此鲜枣贮藏过程中脆果率的高低可作为维生素C保存效果的指标。
  • 林启美, 饶正华, 孙焱鑫, 张有山, 姚军, 刑礼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分离得到的一株胶质芽孢杆菌RGBc13接种到砂土和以不同的硅酸盐为唯一钾源的培养基中,并进行培养,发现这株细菌具有明显的解钾和解磷作用,使砂土中磷、钾和硅的含量大幅度提高,硅酸盐矿物中的钾释放出来,改变为可提取的形态,但对不同的硅酸盐矿物,该株细菌的分解能力差异很大。释放出来的钾一部分被微生物吸收,熏蒸处理能够使这部分钾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 单世华, 孙学振, 周治国, 施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温度降低纤维伸长最大值降低,伸长期延长;夜间温度对纤维伸长的影响大于日均温。纤维断裂比强度随铃龄增大而升高;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断裂比强度降低。随纤维发育,纤维成熟度升高;随温度降低,成熟度随铃龄增大增幅降低,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成熟度值呈下降趋势。细度随纤维发育逐渐减小,全铃期夜均温16.7 ℃和≥15 ℃有效积温1142.9 ℃是细度变化临界点,低于该温度时细度随纤维发育降低缓慢;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呈升高趋势。
  • 杨金深, 孙丽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1949~1998年河北省种植制度变化轨迹,结果表明:①种植结构变化与作物比较效益直接相关,90年代以来全省棉花面积下降、大豆和蔬菜面积上升都是比较效益作用的结果。②全省稳定了以一年两熟为主体的熟制体系,种植模式向复合、高效发展,种植指数提高,相当于比1952年扩大播种面积151.1万hm2。③今后河北省种植业发展的方向是优质、高效,并注重高产,目标是提高生产系统的复合度和资源利用效率。
  • 沈阿林, 姚健, 刘春增, 宋保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3种供试水稻品种的营养需求存在差异,生育期间吸收氮、磷、钾的绝对量以郑稻6号最多,黄金晴最少;郑稻6号对氮的吸收积累在生育中前期相对较低,在抽穗至成熟阶段相对较高。因此,施肥时应充分考虑品种需肥特点,以保证高产高效。水稻叶色与施氮量相关,低氮时水稻倒二叶叶色值(SPAD)变幅为41.8~22.1,中等施氮量时为44.3~26.4,而高氮量时为44.6~32.3。采用中等施氮量(N225.0)时,水稻齐穗前叶色值一直保持在37以上,且后期叶色绿而不浓。因此认为,水稻齐穗前倒二叶SPAD值37可作为是否追施氮肥的参考指标。
  • 李军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和常规染色体制备分析技术,对青海省家驴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家驴染色体数目为2n=62,常染色体形态类型为16sT+14sM+14M+16T,性染色体类型X为sM,Y为T,公母驴染色体核型式为62,XY和62,XX;染色体总臂数为NF=107(♂),108(♀)。
  • 赵风平, 薛进军, 张福锁, 李绍华, 崔美香, 台社珍, 田自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环剥不仅能够促进幼龄果树形成花芽,帮助克服成龄果树普遍存在的大小年结果,而且可以明显提高座果率,提早果实成熟,增进果实品质,环剥还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投资小的显著优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的果树栽培中应用极为广泛。环剥在一段时间内对根系的抑制作用已有报道,但环剥对矿质营养运输的阻碍尚缺乏研究。近年我们在研究苹果缺铁失绿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品种环剥后出现缺铁失绿或失绿加重,为此,1998~1999年进行了本项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