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8年, 第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8-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赵春江, 郭晓维, 李鸿祥, 康书江, 杨宝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地区主栽品种之一的北农2号为材料,通过小麦不同生育期的供水处理,用对比方法研究了水分对小麦小花发育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小麦生育给水量(次数)的减少,各类型茎蘖穗小花发育明显加快,呈现出高位蘖小花追赶低位蘖同位花,高花位小花追赶低花位小花的趋势,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加速并提前了小花的两极分化,小花成花数减少。
  • 赵会杰, 李兰真, 杨会武, 杨会民, 王春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豫麦2号比较,豫麦39号灌浆期叶片的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强,丙二醛(MDA)积累速度慢,功能叶寿命长。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叶绿素及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且叶面积系数(LAI)适当,光合性能好,灌浆速度快,持续时间长。为增加粒重、获得高产奠定了良好的生理基础。
  • 冯广龙, 罗远培, 杨培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3~199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进行了冬小麦节水灌溉试验。通过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动态观测表明:供水较多、供水较早的处理,干物质累积总量及根、冠生长量较大。根量最大值出现在开花期,在此之前,根、冠同步增长并呈正相关;之后,由于根系不断衰亡出现负相关关系。土壤水分不足,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比例及根冠比(R/S)增大,拔节期及其之前的土体水量对R/S影响较大,之后的对R/S影响很小。冬小麦在扬花与拔节期对水分条件较为敏感,其中扬花水显得更为重要,应特别注意加强扬花、灌浆期水分管理。
  • 龚友才, 郭安平, 刘伟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NCⅡ(NorthCarolina)交配设计,对42个品种间杂交杂种一代组合和13个亲本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研究品种间杂交杂种一代优势及其与亲本的关系。结果表明:红麻品种间杂交杂种优势明显,大多数性状杂种优势达极显着水平,其中以杂种一代单株纤维产量优势最明显。影响杂种一代单株纤维产出能力的性状从大到小依次是单株鲜茎(含叶,下同)重,基部茎粗,基部皮厚,株高。同一性状两亲本对不同性状的影响有差异,F1单株纤维产量与小值亲本P2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大值亲本P1呈显着正相关,与两亲本之差呈不显着负相关,获得较理想杂种一代组合的亲本标准是:双亲的单株纤维产量及株高均比较优良;必须有一亲本茎粗和皮厚表现突出;双亲之一有较高的干皮精洗率。
  • 黄明镜, 晋凡生, 池宝亮, 陈奇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晋麦43号为材料,对3种覆膜条件下,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不同覆膜方式下其产量为地膜穴播>条播盖苗>膜侧条播>露地条播(对照)。覆膜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高峰期比对照提前,地膜穴播和膜侧条播小麦增产潜力大,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慢,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灌浆速度等生理指标都显著高于条播盖苗和对照。
  • 杨利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塑料拱棚,人为创造与控制玉米幼苗生长需要的微生态条件,可使冷凉地区春玉米提前15~20d播种,提早20~30d出苗,有效积温增加100~1800C,光照增加200h,灌浆时间延长10d左右,光能利用率是常规栽培方式的1.26倍;移栽春玉米株高降低13~35cm,穗位下降15~32cm,结合定向移栽,可增加种植密度10%~15%,最大叶面积提早呈现10d,全生育期总光合势提高约10%;灌浆期间,CGR提高88.3%,RGR提高61%,NAR提高93.6%,LAR降低16.7%;移栽玉米根系发达,建成早,衰老慢;营养和生殖生长关系协调,同化产物的分配明显偏重于根系与生殖器官,有利于形成经济产量及提高经济系数。
  • 池书敏, 孟义江, 刘志增, 陈景堂, 宋占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36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组配了300个杂交种(其中78个杂交种为13个自交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利用过氧化物酶、酯酶和醇溶蛋白多态性的综合分析,划分了我国玉米的优势类群,所得结果与材料的血缘和育种实践高度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优势杂交模式为美国杂交种选系×四平头系等六类,综合遗传距离与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产量的关系均为抛物线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32**和0.671**.还对优势类群在育种上的利用提供了参考意见。
  • 籍增顺, 张树梅, 薛宗让, 阎玄梅, 樊兰瑛, 张志琴, 洛希图, 武金芳, 张象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4~1995年对旱地玉米不同耕作系统土壤有机质、氮和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6年的试验地上,免耕覆盖比常规耕作0~5cm土壤有机质平均高0.55个百分点,土壤pH值低0.19,硝态氮玉米田低30.35%,休闲田高30.37%,铵态氮玉米田0~20cm土层低58.3%,休闲田低5.57%,水解氮玉米田0~20cm,低4.97%,休闲田差别不大。20~50cm硝态氮、铵态氮和水解氮免耕覆盖与常规耕作之间差异不大。秋耕覆盖和秋耕秸秆还田是调控土壤供氮强度的两条主要措施。
  • 黄少白, 刘晓忠, 张锡金, 周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点滴法和喷洒法研究了四个水稻品种的伸长生长在一叶一心期和始穗期对GA3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矮鬼的第二叶叶鞘、株高、穗轴与倒二节对GA3表现为不敏感,而万年青、特矮稻、丛生竹莲矮对GA3表现为敏感,其中以丛生竹莲矮为最,第二叶叶鞘和株高的增幅高达121.1%和185.1%.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4个水稻品种的第二叶叶鞘和穗部的GA1+4含量。发现丛生竹莲矮的第二叶叶鞘和穗部的GA1+4含量显着低于其他3个品种的,而其余三者的GA1+4
  • 张小虎, 曹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4个早熟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在山西省中部汾阳市春夏分期播种条件下,研究各主要农艺性状在春夏不同播种季节环境下的差异反应。结果表明,春季播种条件下除产量、病毒粒率低于夏播外,其余性状均高于夏播;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夏播;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分枝数,主茎节数5个性状与产量达显着或极显着相关,而夏播只有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分枝数3个性状与产量达极显着或显着相关。初步探讨了产生遗传变异差异的原因及春夏分期播种条件下性状的选择,为早熟大豆育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选择提供依据。
  • 金红, V.V.Doljia, V.V.Peremyslov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酵母双杂合体系统,检测与植物线状病毒组中热休克蛋白HSP70相结合的其它相关的BYV蛋白。在体外构建两种编码融合蛋白的酵母表达质粒:一组为将编码转录激活区域的基因与HSP70r基因融合并克隆到pACT质粒中(pACT·HSP70r),它编码转录激活区域与HSP70蛋白的融合蛋白;另一组为将编码DNA结合区域的基因分别与甜菜黄化病毒基因组其它7个基因融合并克隆到pAS质粒中(pAS·-),分别编码7个融合蛋白。经两质粒共转化酵母细胞后,通过双报告基因(Lacz基因和组氨酸His3基因)筛选获得阳性菌落,以阳性菌落总DNA为模板,经体外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检测出HSP70蛋白与p20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证实这一相互作用是特异的。
  • 李广敏, 郭秀林, 商振清, 李兴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的抗病品种中游离态Put(腐胺)和Spd(亚精胺)的含量较高,且游离态Spd/Spm(精胺)显着高于感病品种。番茄植株中结合态Put和Spd的含量低于游离态且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TMV(烟草花叶病病毒)侵染使得番茄抗、感品种植株体内游离态和结合态多胺的水平不同程度地提高。一般地说,Put的含量在接种后48h之前大量合成,而Spm的含量在接种48h之后上升幅度较大。总之,较高含量的游离态Put和Spd及较大的游离态Spd/Spm值有利于植株抗病。
  • 徐秋明, 周军, 李亚星, 徐建铭, 黄德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2~1994年在京郊两种不同质地土壤上进行了氮、磷、水联合效应的研究。本文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质地不同土壤氮、磷、水的交互效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壤质和砂质土壤上,氮、磷、水对小麦的作用均是水>氮>磷。砂土上水的作用更为明显。在肥料对土壤水分效应的影响方面,施用氮肥使砂土的土壤水分特征值W0、Wmax和We提高,而使壤土的水分特征值降低。磷肥的影响则相反。土壤水分含量对氮磷肥料效应的影响在不同质地土壤上与肥料对水的交互效应有相同的趋势,但作用强度更大一些。
  • 沈阿林, 姚同山, 李学垣, 徐凤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南地区花岗岩上发育的5种土壤的氟吸附特征及其与磷、硫竞争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对氟的吸附量随加入氟浓度增大而增加,且在吸附时不断释放OH-,使平衡液pH升高。氟吸附容量的大小次序为:红壤>赤红壤>黄棕壤和砖红壤。氟吸附与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有极好的拟合性;(2)氟、磷、硫之间存在着竞争吸附,在磷酸根或硫酸根存在时,土壤对氟的吸附量增加,氟吸附等温线位置上移,曲线斜率变大。
  • 杨晶秋, 王作尊, 郭常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淤灌农田土壤生物活性的研究看到:各种植物残体、厩肥和垃圾肥对土壤的生物活性都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变化快捷短暂,15d左右出现峰值;土壤酶活性可以较长时间保留下来,一季作物后施厩肥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原土增加36.6%、11.3%和65.8%.连续3年施用有机肥,土壤酶活性与无肥区差距不断加大,其中脲酶的累积效果明显。还田植物残体由于成分的差异对各种酶活性的影响也不一致。秸秆的酶促作用大于根茬,含热水溶物较多的高粱秸、玉米秸强烈促进了转化酶活性提高;豆秸对磷酸酶活性有利更多还原。
  • 张翔, 朱洪勋, 孙春河, 曹友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15年的定位观测资料,系统地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含量、腐殖质组分、作物产量和土壤供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或两者配施,耕层土壤微生物和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含量增加,HA/FA比值增大;与腐殖质组成成分最为密切的农化性状是全氮和碱解氮,其次是速效磷;长期不施肥、单施氮肥或有机肥,因养分单一,供肥不足,作物产量逐年下降,抗逆力差。
  • 刘广余, 李吉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沸石在复混肥中的作用如下:①保N沸石“分子筛”吸NH4+再释放;减少尿素N流失;减缓尿素N转化为NH4+速度。②减少P的固定沸石吸HPO42-再释放;沸石吸NH4+成为NH4+沸石(铵化饱和沸石)在释放NH4+时大量吸收Ca2+。③沸石中含K和多种微量元素可供作物吸收利用。沸石在复混肥中的作用,主要是用它包衣尿素,配制沸石长效复混肥。此肥最大的特点是长效,增产,提高N肥利用率,减少N污染。用差减法,有效养分系数法,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及经验方法设计复混肥配方,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配料。
  • 张玉聚, 宋凤仙, 孔建, 尚嘉彦, 王恒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高分子有机酸复合碱式铜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对作物的安全性明显提高。以高分子有机酸复合碱式铜300、400和500倍液、波尔多液(1∶1)300倍液、绿得保悬浮剂300倍液和琥胶肥酸铜300倍液,室内测定对苹果轮纹病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93.5%、85.2%、65.4%、65.2%、85.9%和75.6%,对苹果轮纹病菌丝生长抑制效果分别为72.6%、65.3%、51.0%、42.3%、72.3%和60.6%,田间试验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分别为91.4%、70.4%、64.9%、53.0%、81.5%和73.9%,防治番茄早疫病的试验也有相似的结果。通过对苹果、黄瓜等8种作物进行试验,高分子有机酸复合碱式铜对所试作物均较安全。
  • 刘学岷, 李贵夕, 孙日飞, 王玉海, 王子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二倍体大白菜(BrasicacampestrisL.ssp.chinesis)的87个自交系和3个杂交一代材料进行了雌雄2n配子的测定。结果有12个材料含有2n配子,占总数的13.3%,其中有5份既含雄性2n配子又含雌性2n配子,占5.6%.用5个不同包球类型并含有2n配子的二倍体大白菜与四倍体大白菜杂交,选育出具有不同熟性、抗逆性强(抗多种病害,抗寒,耐热)、品质优良、口感好、营养成份高、生长速度快、稔性正常、可在生产上应用的四倍体大白菜材料和多育1、2、3号杂交一代组合。
  • 田保明, 宋文光, 张书芬, 文雁成, 任乐建, 王建平, 刘建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384A、217A两个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恢复系、杂种F1、F2及aBC1(不育系×杂种F1)、bBC1(杂种F1×保持系)等群体中植株的育性观察和分析,初步查明384A、217A均属孢子体不育。雄性不育性是由细胞质中的不育基因和细胞核中的隐性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384A具有一对隐性不育核基因,217A具有两对隐性不育核基因,且384A的一对隐性核不育基因与217A的任何一对隐性不育核基因不存在等位关系。384A的基因型为S(r1r1),217A的基因型为S(r2r2r3r3).
  • 谷建田, 范双喜, 宋学锋, 欧阳新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中蔬5号番茄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老化程度下,种子萌发初期的CAT活性与种子活力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活力指数与种子内CAT活性显着相关,r=0.995.同时,CAT标准液催化反应速度曲线显示,在有充足的H2O2时,酶活性与O2产量(记录笔走纸高度)之间有极好的线性关系,r=0.997.因此,测定种子萌发初期的CAT活性,是间接评判种子活力的一种可靠方法。
  • 张磊, 王震星, 刘贵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金丝小枣发育枝离体培养过程中,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及光照条件对诱导愈伤组织的质量有明显影响。2,4-D和暗培养易诱导出疏松的Ⅱ型愈伤组织,IBA及光照培养则有利于致密的Ⅰ型愈伤组织形成。Ⅱ型愈伤组织未分化出芽,而Ⅰ型具有较强的再分化能力。继代繁殖时,2,4-D浓度超过1mg/L将导致Ⅰ型愈伤组织大量转化为Ⅱ型。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的染色体倍性变异明显不同,再生植株无性系根尖细胞染色体倍性则相对稳定。
  • 马之胜, 贺普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我国葡萄属(Vitis)12个野生种和变种进行了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的研究。结果如下:绘制了葡萄属的基本酶谱,共分离出35条酶带,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可把供试材料分为三组。综合同工酶谱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认为刺葡萄、秋葡萄、复叶葡萄、瘤枝葡萄和华东葡萄是葡萄属中较原始的类型,山葡萄、燕山葡萄、和麦黄葡萄是较进化的类型,种的分组与进化和地理分布有关。
  • 王金洛, 陈杰, 陈伟华, 韩正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5头装有瘤胃瘘管、十二指肠瘘管的土着种成年空怀母山羊,按自身对照设计,试验期山羊皮下注射孕酮1.25mg/d,以研究孕酮对瘤胃微生物氮代谢的调节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皮下注射孕酮可进入瘤胃,并影响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十二指肠食糜微生物氮(MCP-N),尿素氮(UN),氨氮(NH3-N)量极显着增加(P<0.01),但食糜总氮,过瘤胃蛋白氮(BPN)或非氨氮(NAN)无显着变化(P>0.05).用放射免疫受体测定法对瘤胃细菌进行测定,发现山羊瘤胃细菌孕酮受体(BPR)与孕酮的最大结合容量和Kd值分别为105.01±15.32mol/mg(蛋白)和9.54±0.44×10-8mol/L(n=3).非标记孕酮对BPR的竟争抑制作用明显。上述结果显示,进入瘤胃的孕酮可与微生物受体结合,继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使瘤胃微生物对内源氮的利用增加,在提高MCP合成量的同时,不见减少BPN.因此,孕酮对瘤胃微生物氮代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 刘爵, 刘有昌, 姚炜光, 周蛟, 王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SPF雏鸡进行了鸡传染性囊病二价活疫苗攻击保护效果的观察。14日龄免疫2000TCID50剂量的二价苗或BJ836单价苗,免疫后14d(28日龄)分别用不同剂量(1∶1、1∶10、1∶100)的标准Ⅰ型强毒株CJ801株或标准变异株强毒1084A株进行攻击,攻击后5d剖杀观察。二价苗免疫组能抵抗极高剂量(1∶1)的CJ801株及高剂量(1∶10)的1084A株的攻击,但不能抵抗极高剂量(1∶1)的1084A株攻击。BJ836疫苗免疫组能抵抗高剂量(1∶10)的CJ801珠及低剂量(1∶100)的1084A株的攻击,但不能抵抗极高剂量(1∶1)的CJ801株及高剂量(1∶10)的1084A的攻击。结果表明该二价苗抵抗标准Ⅰ型强毒或变异株强毒的攻击效果均显着优于常规Ⅰ型单价疫苗
  • 丁伯良, 王英珍, 张健, 鄢明华, 夏树立, 赵殿齐, 赵元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天津地区某些发病鸡场分离的20余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筛选4株(TJ株)作为制苗用菌种,制成油乳剂灭活苗,进行物理性状检验与安全性、免疫性试验。用实验室制备的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苗(TJ株)对大港、静海等发病鸡场进行免疫接种,完全控制了禽霍乱的流行。
  • 郑明学, 马海利, 李元平, 王忠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鸡球虫病的免疫机制,采用血液病理学、病理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技术对人工攻毒复制的柔嫩艾美尔球虫病病鸡血细胞、免疫器官和盲肠局部的淋巴细胞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肉鸡感染柔嫩艾美尔球虫的第7d,盲肠、盲肠扁桃体的淋巴细胞增生,淋巴滤泡明显;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和B淋巴细胞数下降;免疫器官胸腺、脾、法氏囊中T、B淋巴细胞均显着增生,但以T淋巴细胞增生为主;盲肠扁桃体和盲肠局部粘膜T、B淋巴细胞均显着增生。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