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5年, 第10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1995-12-3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冯瑞光, 孟祥祯, 王玉珍, 李荣改, 孟令启, 王振圻, 宁文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61个组合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粳稻具有很强的优势,10个主要经济性状平均值均大于双亲平均值和大值亲本平均值,而且每穗总粒数、谷草比、每穗实粒数和单株谷重等性状具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生育期、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优势微弱,通径分析表明,对杂种一代单株谷重有显著影响的6个性状中,以每穗实粒数的作用最大,其它依次为单株有效穗谷草比、结实率、穗长和生育期。
  • 王振华, 王懿波, 王永普, 张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7个亲本自交系的双列杂交,采用谷类作物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对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同时受到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控制,种子的直接显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选用3360做为亲本较易获得高蛋白组合。
  • 赵殿轩, 苏方宏, 刘玉梅, 步丰池, 王泽立, 亢伟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群体生育型结构决定其功能的规律,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化进程至端的第Ⅳ演化阶段特征和演进趋向,以及该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演化特征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果显示,符合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趋向,希冀突破第Ⅳ演化阶段玉米杂交种产量水平的强优势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因素组合选育模式,主要有二:1)“穗行数(X3)+百粒重(X6)+穗粗(X16)+行粒数(X12)”,其决定株粒重的多元线性回归式是Y=117.89+1.08X3+1.83**X6+2.17**X12+23.24**X16,与Y的复相关系数R=0.543**决定系数R2=0.295;2)“百粒重(X6)+行粒数(X12)+穗粗(X16)”,其决定株粒重的多元线性回归式是Y=106.45+1.75**X6+2.12**X12+24.77**X16,与Y的复相关系数R=0.451**,决定系数R2=0.293。研究结果表明,若对群体生育型演进特征主导因素百粒重与穗行数、穗粗、行粒数关系处理得当,可选育出高产水平的强优势玉米杂交种。
  • 郑永战, 汪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48个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测定和聚类分析,将其分为12类;探讨了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聚类结果与材料的亲缘关系和地理来源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遗传距离不能代表亲本间遗传差异的大小,它可能反映的是材料间的形态差异。(2)玉米在籽粒产量上存在着明显的杂种优势,但与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直线相关不显著,用遗传距离预测玉米杂种优势有其局限性。
  • 郑积德, 崔绍平, 李洪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早4及其9个改良系进行了配合力测验,并对改良单交种和改良系自身产量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冀35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最高,显著高于黄早4;特殊配合力方差部分以黄早4-15、D黄212较高,冀35居中,改良单交种只有冀35×掖107比原单交种增产显著。改良系自身产量以冀45、冀35、D黄212较高,比黄早4显著增产。所有改良系在抗病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必须通过试验才能确定某一特定改良单交组合推广利用的价值。
  • 赵俊莉, 齐俊生, 王兆晓, 张强, 李梦久, 邓德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1991~1993年低酚棉区试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每个参试品系(种)的隶属函数值及在给定权重下的模糊综合指标值,确定品系(种)的优势。结果表明,品系“省无303”和“中1098”为优良和较好品系。这与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果相符。
  • 吴中心, 沈金昌, 王振坤, 杨永斌, 王廷晓, 周瑞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同时表达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CMV CP)和卫星RNA的转基因烟草NC89新品系(NC89-B)及单一表达CMV CP的转基因NC89新品系(NC89-T),在大田生产条件下进行了品比及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在抗病性方面,转基因NC89明显高于未转基因NC89,其中B品系对CMV的相对防效达80%左右,T品系对CMV的相对防效达20%左右;在农艺性状方面,转基因NC89较对照有较显著改善,产值、产量、上等烟比例均有提高,但种性未变;在原烟品质方面,转基因NC89与对照基本一致。
  • 赵献林, 康明辉, 任明全, 陈时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双列杂交方法研究了小麦亲本品种8个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同一性状的不同亲本间或同一亲本不同性状间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有明显差异,亲本品种自身的性状表现与其配合力也不尽相同。百粒重、每穗粒数、穗长等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在早代选择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而单株穗数、单株粒重的遗传力偏低,不宜在早代进行严格选择。
  • 王培, 陈玉蓉, 王峰, 何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于1992年11月29日将单倍体绿苗从试管中取出,一次完成加倍和移栽。翌年2月21日和3月3日分别将冬前移栽成活并处于分蘖期的单倍体植株加倍。结果显示,上述三个不同加倍时期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如下影响:(1)株高依次为54.24cm、44.85cm、37.50cm;(2)单株穗数依次为13.03、7.39、4.56穗;(3)株粒数依次为267.1、73.7、69.3粒。讨论了加倍、移栽一次完成致使植株较高、单株穗数多、株粒数和穗粒数多的原因。
  • 海燕, 和现昌, 王金兰, 周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黄淮冬麦区小麦生态类型及栽培品种的特点,从降低SO4--、NO3-入手,设计研制了癸培养基。采用L16(45)正交试验筛选出优良配方。经多年试验,癸培养基的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分别较C17、W14、N6培养基高1.3、2.06、2.42个百分点;并对各种不同的基因型都有广泛的适应性,且有促进愈伤组织形成早的显著特点。
  • 范双喜, 解淑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石刁柏组织培养中生根难、发根慢、畸形很多的原因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系诱导与材料的异质性、外植体生长状况、激素浓度及配比以及继代繁殖代数等条件关系密切。同一品种茎端直接生根较愈伤组织根诱导率高,正常根数亦多。2~3cm长的粗壮幼芽最宜作根诱导材料,细弱幼芽则须进一步复壮。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VB10.3mg/L+IBA2.5mg/L+BA0.25mg/L,生根率为86%,平均根数达9.26条,畸形根率仅8%。继代次数宜控制在16代内。
  • 毛沛, 李宗智, 卢少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DS-PAGE技术分析了1642份小麦种质资源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并测定了上述材料的沉降值指标,同时分析了242份面包小麦品种(系)的多项品质指标。以期探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对面包烘烤品质指标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Glu-1位点对烘烤品质的效应分二种增况,当5+10亚基存在时以Glu-D1位点的加性效应为主;当5+10亚基不存在时,表现为加性效应和互作效应并存,以Glu-B1位点的加性效应和Glu-B1与Glu-D1位点间互作效应占主导地位。(2)就各亚基而言,1A位点2*>1>Null,1D位点5+10>4+12>2+12,而1B则7>7+8>7+9。
  • 商振清, 檀建新, 李广敏, 韩建民, 董永华, 史吉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冀麦24小麦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精胺溶液浸种,再分别作精胺催芽和水催芽两种处理,研究精胺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芽干重、根干重及芽中SOD、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05mmol/L精胺浸种,水催芽可提高发芽势,0.01mmol/L精胺浸种,精胺催芽和水催芽均使发芽率、芽长、芽干重、根干重明显高于对照,水催芽处理的芽中SOD、POD活性显著提高,有利于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为小麦苗齐、苗壮打下良好基础。
  • 李春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了黄豆亚属3种植物种皮的表面结构和解剖结构。野生大豆的种皮结构和栽培大豆明显不同,半野生大豆介于二者之间,为野生大豆经半野生大豆逐渐演化成栽培大豆提供了依据。
  • 薛永常, 曹敏, 李云荫, 张玉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HPLC测定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内源细胞分裂素(CT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的36h内,不同抗旱性品种根及叶片CTK含量均上下波动。在根中,抗旱性弱的品种C609要比抗旱性强的品种太原633的CTK含量波动性大,复水后均有所回升。在叶片中,二者波动均比对照数值高,在胁迫24h后有下降趋势。复水后,太原633的CTK含量仍下降,而C609维持原水平。应用抑制剂AMD、CHM实验表明,二者均能抑制波动中的CTK含量的增长。
  • 何聪芬, 刘植义, 沈银柱, 柏峰, 罗颖坤, 张召铎, 白丽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两个化优杂种小麦(化优5号和化优8号)籽粒醇溶蛋白的分析结果表明,化杀杂种的纯度不低于80%;母本品质对杂种影响较大;多数情况下,染色体重组不影响父母本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出现互补谱带。
  • 谢德意, 梁慧珍, 赵伯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尿囊素(All)溶液浸种对玉米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All浓度为10-4~10-8mol/L时,能提高玉米种子活力和萌发系数,有利于玉米壮苗早发;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增大穗部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度,有利于于物质的累积和产量的提高。
  • 李秀香, 许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每种作物籽粒蛋白质含量与酰胺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关系的原理,经反复试验,摸索出高梁和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直接蒸馏测定法(简称DD法)。该法省略了凯氏法的消化过程,把每个样品的测定时间由2h缩短为4min,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重现性与凯氏法测定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既节省了时间和药品,又避免有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对大批量快速筛选作物育种材料十分有利。
  • 陈玉珍, 张高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1~1992年对花生的研究结果显示,多效唑(PP333)处理使花生叶片同化组织排列紧密,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明显增厚,但贮水组织厚度略有下降。PP333对处理后出生的花生叶片叶绿体结构有影响,表现为叶绿体基粒数明显增多,每一基粒中基粒片层数较多;同时,叶绿体附近的线粒体数目明显增多。PP333使花生主茎大维管束及分化的导管增多,导管壁厚;皮层厚角组织加厚层数多于对照;主茎纵切表皮细胞、皮层细胞、髓细胞长度大大缩短,使花生抗倒能力增强。
  • 侯小改, 田利钦, 刘福建, 远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芝麻叶片发育及其结构的观察表明,芝麻茎尖有2层原套细胞,叶原基起源于原套的第二层。幼叶中层既可由亚边缘原始细胞或远轴层叶肉的第一个细胞单独产生,也可由它们二者共同产生。板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能力及持续时间从远轴层到近轴层叶肉逐渐增加。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表皮三者相比,细胞分裂持续的时间前者最长,中间者次之,后者最短。芝麻叶片栅栏组织有1层细胞,海绵组织有3~4层细胞。耐渍性强的品种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的细胞间隙较耐渍性差的大。
  • 郭月清, 赵会杰, 林学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烟草的不定根、茎外韧皮部、花蕾及上、中、下三个部位叶片的超氧物歧化酶(SOD)、脂氧合酶(Lox)活性及蛋白质、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花蕾的SOD活性最高,而Lox活性及MDA含量最低。不同部位叶片之间相比,以进入衰老期的下部叶SOD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最低,而MDA含量最高。
  • 鲁传涛, 张忠山, 马奇祥, 何家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多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对白粉病,麦蚜抗性模式不同的小麦品种混植和播种密度、施氮肥量、粉锈宁用量、抗蚜威用量对小麦白粉病、麦蚜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混植对三个目标函数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效应。一次项回归系数分别为0.93,—790,17.39。对白粉病的效应高于播种密度,对麦蚜和产量的效应高于供试的所有其它显著因子。
  • 张穗, 宋万昌, 傅伟, 余道先, 王秀珍, 赵梦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9~1993年对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动态关键因素的研究表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小麦生长期的日均温度、品种抗病性、播期、播量和施肥水平等有密切关系。小麦拔节期以后,日均气温超过10℃,种植感病品种。播种期提前,播种量过大和偏施氮肥等是加重纹枯病的关键因素。
  • 蔡煜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遗传程序设计方法作为建模工具,将全部17个样本(17年的调查数据)分为训练集(15个样本)、预测集(2个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完全正确地识别预测样本,即在无任何先验知识的条件下,建立了晚稻普矮病流行趋势预测的计算机专家系统。该遗传程序设计方法只要参数选择适当,可望成为农作物病害预报的普遍的计算机方法。
  • 唐克俭, 孙汝川, 白起鹏, 于顺, 才铁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磷化铝、澳甲烷对用水象甲的薰蒸研究表明,在20℃以上,两种药剂处理稻谷对新一代成虫杀死100%群体的剂量和时间分别是1g/m3-14h和35g/m3-48h;处理稻草后杀死100%群体的剂量和时间分别为0.5g/m3-16h和30g/m3-16h。
  • 马仲实, 李保兰, 丁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在冀南地区,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成熟期的延迟增加了第一代棉铃虫的虫源,从而加重了第二代棉铃虫的为害;而夏玉米、夏播棉和地膜棉的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成熟期的延迟,使二、三、四代棉铃虫大发生衔接起来,并使越冬棉铃虫基数增大,如此食料条件的衔接、改善及多年顺境的积累,是构成近年1~4代棉铃虫大面积严重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因素。本文对综合治理对策进行了讨论。
  • 石庆宁, 刘文旭, 邵泽芸, 贾海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1~1994年,在冀市粮棉混作区,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棉铃虫在不同作物上的种群分布。结果表明:一代卵麦田占99.6%,二代卵棉田占84.9%;三代卵棉田占47.6%,玉米田占44.9%,大豆、花生、谷、甘薯田等占7.5%;四代卵棉田占53.6%,玉米田占34.6%,大豆、花生、谷、甘薯田等占11.8%。棉铃虫幼虫在不同作物上分布与卵分布比率有所不同,玉米田幼虫分布比率明显减少。人为防治影响幼虫分布,防治后棉田分布比率下降。
  • 朱荷琴, 宋晓轩, 刑金松, 郭金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当棉株受到黄萎病胁迫而未表现症状时,感病品种的SOD、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水平均高于耐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较低,出现症状后,棉叶SOD、POD活性变化以耐病品种表现明显提高,感病品种提高较少或略有下降,耐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感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耐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均表现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和质膜电解质外渗率提高,以耐病品种提高较少,而感病品种提高较多。研究表明,棉株感染黄萎病后,叶片SOD、POD活性变化与品种抗病性显著相关。
  • 李俊兰, 李妙, 翟学军, 李之树, 王国印, 黄国存, 崔四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病圃发病高峰期,对抗黄萎病性不同的陆地棉品种及同一品种的感病和健康植株叶片组分内四项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弱,膜脂过氧化水平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而感病品种表现相反。在同一品种(系)内,感病植株与健康植株相比,POD活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高。从平均效应看,SOD活性健康植株高于感病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感病植株高于健康植株。试验结果还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或是感病品种,植株发病后POD活性皆上升幅度很大,对SOD活性的反应,抗病品种变化幅度小,感病品种变化幅度大。
  • 徐樱, 郑晓莲, 赵光跃, 茆正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2~1994年在河北省和河南省8个县采集枣缩果病病果,经柯赫法则程序诊断及对分离菌的鉴定,查明导致枣缩果病原主要是:1.盾壳霉属的一种真菌Coniothyrium sp;2.细链隔孢菌Afternaria tenuis Nees;3.半知菌亚门无孢目有隔有色丝状菌;4.一种细菌。前三种均属半知菌亚门的弱寄生菌,年份和地区的不同分离菌出现频率不完全一致。上述四种菌三年累计分离率分别为14.90%、12.96%、11.47%和11.11%,而这四种菌占已出现的菌落比率分别为30.28%、25.79%、23.30%和20.63%。
  • 王思政, 黄桔, 宋吉皂, 宣立锋, 王方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了世界笠扁蜡蝉属分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从笠扁蜡蝉属的多型现象入手讨论了这个类群特异的形态特征。
  • 王思政, 黄桔, 宣立锋, 宋吉皂, 王方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大量标本和资料,对世界笠扁蜡蝉属所有种类的同物异名,老种分离及新种确立作了详尽评述,并提供了一个包括外生殖器特征在内的种类检索表。
  • 李仲秀, 刘春芹, 王庆雷, 崔景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从日本金龟子中提取性诱集物对我国北方丽金龟中Popillia属有很强诱集力,其中对四纹丽金龟、琉璃丽金龟诱集量最大;从玫瑰花中提取诱集物对我国北方花金龟中白星花金龟和小青花金龟等诱集力最强,尤以后者为甚。这两种诱集物可作为上述金龟子预测预报和防治手段。
  • 徐东瑞, 高广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定位监测和不同时期遥感资料的土壤盐渍化图件复原,依据灰色理论建立了河北省沧州地区盐渍化土壤面积预测模型,并确定了人工调控措施与土壤盐渍化发育的数学关系,为今后改良利用盐渍化土壤提供了依据。
  • 张新忠, 张建阁, 白景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110个苹果栽培品种的分析结果表明,短枝比率、节间长度和荫芽数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品种间差异,短枝比率与节间长度是二个独立性状,无显著相关性,短枝比率的决定性状是萌芽数。以绝对距离对各性状分别进行动态聚类分析,分别划分为短节间、中节间、长节间,多短枝、中多短枝、少短枝,高萌芽、较高萌芽、较低萌芽、低萌芽等类型。短枝型品种与原品种及其它普通型品种相比,有的属于短节间类型,有的属多短枝类型,但短枝型品种并非全部是短节间、多短枝、高萌芽类型而短枝多、萌芽数多、节间短的品种亦不一定是短枝型。
  • 吕波, 杨批修, 郭超峰, 刘福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幼树干粗与果实大小、品质、留果量、花芽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酥梨在密植条件下,幼树树干横截面积与留果量及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每平方厘米横截面积负载量为450~750g时,即折合每平方厘米干断面积留果2~3个时,果实大小和品质最佳,花芽形成率最高(51.70%~56.20%),翌年开花量适中,且果实商品性能良好。
  • 李有, 董中强, 王谦, 高俊红, 杨小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温室坡面效应(到达前坡面太阳辐射日总量与到达水平面太阳辐射日总量的相对增加率)的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应用坡面效应理论,以冷凉时段的平均赤纬和其最大坡面效应的80%为基准,给出了确定最佳坡度的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在纬度(φ)为30~45°N的地区,最佳平均坡度(α0)可由式(α0)=30°+3/5((φ)—30°)求得。
  • 崔保安, 王亚宾, 张红英, 杨万刚, 刘勤超, 张义仁, 马卫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水溶性氟哌酸、非水溶性氟哌酸、氯霉素三种药物对雏鸡常见致病菌埃希氏大肠杆菌、鸡白痢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的临床药效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氟哌酸应用200ppm、100ppm、50ppm三个不同浓度对鸡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同时进行人工感染雏鸡的保护率分别为91.65%、88.35%、76.65%,与非水溶性氟哌酸相比,效果明显,差异显著;与推荐剂量氯霉素相比,剂量小,效果好;与感染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
  • 王清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1988~1992年淮南猪育肥与胴体性状的表型和遗传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猪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后腿比例等的遗传力较高(0.629~0.723);宰前活重和屠宰率的遗传力较低,分别为0.174和0.173,板油比例、花油比例及肥肉率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603、0.574和0.243。表型相关及遗传相关值与国内外资料有很多不同特点,反映了淮南猪边长边肥、体型短宽的品种特性。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