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1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1-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王振富, 双志福, 张瑞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显性雄性不育小麦为材料,采用改良半姊妹和混合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同一基础群体C0进行了四轮选择.结果表明,对主穗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产量性状,两种方案均有较显著的改良效果.遗传进展比较,改良半姊妹方案所取得的进展较大,但两方案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准.对降低群体植株高度,用改良半姊妹方案的效果极显著,而混合轮选较差.同一方案逐轮间各性状的增进值较小,呈波浪式进展趋势.群体变异程度比较表明,两种方案逐轮群体的变异系数皆呈下降趋势,改良半姊妹方案的下降幅度略大于混合轮选.
  • 王根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382个栽培稻品种(含早籼、粳稻和陆稻)糙米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栽培稻品种糙米蛋白质含量(N×5.95)变幅为7.01至17.86%,平均值为10.48%;籼型品种蛋白质含量高于粳稻;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糙米蛋白质含量有所波动;污水灌溉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品种糙米蛋白质含量与其生育期和粒重呈负相关;高蛋白品种含有的赖氨酸和苏氨酸都较少,两者都是限制性氨基酸.
  • 仪治本, 李团银, 李三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综合评价了1989年山西省高粱新杂交种区域试验材料.结果表明,6个高粱新杂交种,其中晋杂871、21A×晋粱五号、FA×8643变3个组合以亩产量、丰产素质为主,包括抗病性、抗倒性、株高在内的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对照晋杂四号,达到优良或较好的评价标准,其综合指标值分别比对照增加18.29%、11.28%和7.00%.晋杂871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综合性状稳定性好;旱抗六、V4A×87382-3两个杂交种综合特性与对照相当;旱抗五劣于对照,综合指标值比对照减少5.06%.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客观地反映了品种的综合特性,克服了仅用产量指标评价品种优劣的不足,对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利用都具有实际意义.
  • 王国印, 李蒙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6个陆地棉亲本的Griffing双列杂交设计模式Ⅱ对5个棉子品质性状进行了Hayman双列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种子蛋白质和油分百分含量、种子蛋白质和油分指数及仁指都适合“加性—显性”模型.种子蛋白质百分含量和指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且表现超显性;种子油分百分含量和指数以加性效性应为主且表现部分显性;仁指加性和显性效应都较重要,接近完全显性.在所研究的亲本中,不同性状的显、隐性基因频率,正负效应基因的比例,显、隐性基因的方向及狭义遗传力等都明显不同.
  • 贺春林, 薛应离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黄淮地区6个夏大豆品种(系)通过双列杂交保留下来的F3代材料,研究大豆6个形态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主茎荚丛数和茎粗5个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而底荚高则存在非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和主茎荚丛数为部分显性,茎粗存在超显性现象.主茎节数和主茎荚丛数可能有相似的遗传特点.豫豆8号大豆带有较多的控制株高的显性基因,油84-30大豆带有较多的控制分枝和茎粗的显性基因,而尖顶大白角大豆控制主茎节数和美丛数的显性基因较多.
  • 宋文光, 张书芬, 文雁成, 任乐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豫油2号是用系谱法从“(7818×Marnoo)F2×QVa”的杂种后代中选育的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耐)病等特性.在河南省三年区试、两年生产示范和国家黄淮区域试验中,比双低油菜品种豫油1号(ck1)增产15.6%,比高芥酸、高硫甙油菜品种南阳41(ck2)增产3.8%,比低芥酸油菜品种秦油3号增产23.2%.该品种含芥酸0.244%、硫甙16.57μmol/g,含油量39.48%,达到了国际优质油菜标准.较抗(耐)病毒病和菌核病.
  • 白栋才, 杨文彬, 牛兴国, 刘仲生, 李志成, 王树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三种吨粮田在立体种植条件下,自然地增加了受光面积,延长光合规模周期,使生理、生态和物质代谢产生了明显的优势.建造了大量的光合产物,促进生长中心较早较快地向果穗转移,延长产量形成期,创造良好的高产生长规律,为在热量资源种一季有余、种两季不足的地区建设吨粮田提供科学依据.
  • 刘凤珍, 韩海, 栗仲兴, 屠骊珠, 王迎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过程,主要结论是: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排列为左右对称型.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生殖和营养细胞.生殖细胞再分裂一次,形成一对精子.所以,大麦的成熟花粉粒为三细胞型.绒毡层为分泌型.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绒毡层细胞内多数具双核.小孢子释放前,绒毡层开始退化,二核花粉粒时仅留残痕.
  • 李学真, 高俊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糜为禾本科黍族作物.子房内有1倒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胚囊类型为蓼型,8核7细胞胚囊.成熟胚囊受精前1助细胞已解体.反足细胞4~5个,极核未融合.双受精过程中,卵受精后有三核仁现象,二极核与精核先后受精后,胚乳核先于合子分裂,游离核阶段约1.5~4天、第5天开始积累淀粉.合子休眠约20小时,第1次分裂为横裂,约12天胚分化完成,约22~28天籽粒成熟.反足细胞于花后6天胚分化开始,胚乳淀粉大量积累时消失.籽粒发育过程中的落粒现象应深入探讨.
  • 杨晓辉, 李宏潮, 胡道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负压处理酶—愈伤组织或悬浮系的混合物,可使原生质体产量比各自对照提高2~3倍,并且可以降低酶使用浓度,缩短解离时间,促进生物酶的解离效率.实验证明,小麦愈伤组织或悬浮细胞在酶液中经700mmHg的负压下处理30分钟后就可使原生质体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不会造成原生质体的破损和生活力的下降.培养7天后统计一次分裂频率,处理略高于对照.合适的负压处理时间在30~180分钟之间,具体应根据需要解离材料的来源和细胞状态而确定.结合负压处理,已成功地从有芒白7号成熟胚愈伤组织及悬浮系中分离出大量生活力高的原生质体,并得到细胞团和再生愈伤组织.植株的分化实验正在进行.
  • 杨艳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青花菜在脱分化及分化过程中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脱分化培养的第12天该酶活性的大幅度增加与愈伤组织的明显发生相对应;分化培养的第21天该酶活性的大幅度增加与真正的芽发生相关.脱分化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c带、e带发生在愈伤组织产生以前,可能是脱分化的原团;分化时c带在芽点出现以前的重新出现可能与分化的启动有关.在脱分化过程中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略有升高;在分化过程中该酶活性基本保持稳定.
  • 徐兆飞, 张定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影响小麦产量的氮肥、磷肥、有机肥的用量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了中等以上肥力的水地小麦产量形成的施肥函数模型及最佳施肥组合方案,并确定水地小麦施肥模型主因素作用效应顺序:磷肥>氮肥>有机肥.还研究了各项施肥措施间的交互作用效应.
  • 林启美, 黄德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探索用叶片中酸性磷酸酶活性(APA)进行番茄磷素诊断.研究发现:叶饼法(6叶饼或12叶饼)三个反应时问(15、30和60分钟)所测出的功能叶片的APA与叶片的磷含量(P%)、全株(不包括根系)的P含量(P%)及植株干重都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匀浆法只有15分钟所测定的功能叶片APA与它们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此法比起测定植株体内磷的含量要快速简单得多,平均每15分钟测定一个样,很适用于生产实践.但由于APA不但受P营养状况、株龄及环境因子的影响,而且受测定条件的控制,要建立一个定量的实用的APA指标还相当艰难.
  • 郭富常, 孟广云, 加藤彻, 藤目幸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在保护地栽培下改变主枝数目和诱引角度对青椒(魁绿)产量和吸收养分的影响.在增加主枝数和缩小诱引角度的情况下,可使单株总干物重有所增加,并且能促进养分的吸收.减少主枝数目或缩小诱引角度可以调整植株的同化器官和非同化器官的生产构造,从而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 罗文熹, 于国华, 苘辉民, 张玮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主茎叶定型后的功能期,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很高,并可随其功能期保持一段时间后而下降.在整个生育期内NRA在苗期出现一次明显的高峰.苗期NRA与品种耐肥性呈负相关.经对大田栽培的两种粒型6个品种的系统测定,NRA的平均值亦与其耐肥性呈负相关,与花生叶片NO3-—N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所以,花生NRA的高低可作为生化育种的指标.在不同氮肥量做种肥的条件下,种肥用量越高,苗期NO3-—N含量越高,NRA越低,氮肥抑制了苗期NRA.
  • 赵文臣, 屈振刚, 李建成, 张淑芬, 宋健, 郭云书, 刘继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于1986~1989年对河北省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查明了该省发生的吸浆虫是小麦红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虫茧在土中越夏、越冬,长达10个多月.活动幼虫有随土温变化而垂直移动的习性,且与小麦生育期相一致.作者提出了“以种植抗虫品种为主,药剂主攻蛹期、成虫期扫残的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三年来.经河北大面积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红吸浆虫为害,取得了显著效益.
  • 杨效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麦长管蚜有苗型蚜和穗型蚜两种生态型.穗型蚜是适应高温而产生的生态型,有两种典型的体色——桔红色和绿色,在这二者之间有过渡色——黄绿色,且桔红色穗型蚜是由绿色穗型蚜产生黄绿色穗型蚜,再由黄绿色穗型蚜而产生的.苗型蚜的最适温区为15~20℃,而穗型蚜的最适温区为24~26℃.同时,穗型蚜也是麦长管蚜越夏的主要蚜型(占96%左右).
  • 宋英凯, 孔繁春, 王仲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花培快速产生纯合体,对培育新品种及杂种优势利用都有一定意义.1990年度,我们对普通荞麦的5个品种(牡丹荞、北海道、野道地町、黎麻道、榆3—3)进行了花药培养试验研究.其中有4个品种获得再生绿苗.
  • 郑秋玲, 顾梦贤, 郑凤英, 王慧新, 王万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稻瘟病的菌丝悬浮液提取稻瘟病菌毒素,以毒素浓度、毒素处理根尖的时间及不同品种进行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毒素处理的不同水稻品种间根冠细胞死亡率差异极显著;而不同毒素浓度处理及不同处理时间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差异不显著.对另外13个水稻品种在毒素抗性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毒素对水稻根冠活细胞有较强的毒性作用,感病品种经毒素处理后细胞死亡率极显著的高抗病品种,细胞死亡率与稻穗颈瘟发病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这为快速鉴定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 尹雁峰, 由懋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建立了常庄试区种植业结构优化模型.应用该模型得到最优种植业结构和水资源最优配置等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缺水严重的黑龙港地区,一等地冬小麦灌水处理以二水为最优,而不是过去单从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分析得出的三水最优的结论.
  • 许自成, 赵友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于1986年在郑州进行.试验选用50个小麦品种(系),对测定的13项面包烘烤品质指标分组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面粉粉质、拉伸品质和蛋白质数量等指标组间普遍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典型相关;能较好地反映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HMW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得分的粉质仪指标是断裂时间和稳定时间,拉伸仪指标是延伸性.拉伸仪指标与蛋白质数量等指标间关联程度的大小,因拉伸时间的长短而异.粉质仪与拉伸仪指标组间的典型相关主要由断裂时间、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延伸性所决定.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