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8年, 第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8-1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郭平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试验,对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进行了多因素多指标的定量化综合研究。以二年田间试验的数据结果为依据,应用微机建立数学模型,解析各因素作用的量化强度,并选出生产上成套的高产组合方案。研究表明,在旱地小麦生产中,不仅要重视氮磷肥和有机肥的配合,还应讲究其量比的协调。正常年份下氮肥增产的潜力较大,应稳住磷肥增施氮肥;干旱年份氮肥用量过高明显造成减产,应稳住氮肥增施磷肥。以播期播量调节群体,以有机无机互调肥效,提高水份利用率是当前旱地小麦生产的可行途径。
  • 袁景顺, 朱之堉, 王焕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为有效地控制小麦叶锈病流行,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1975-1987年对河北省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动态进行了研究,为河北省选育和利用抗叶锈品种提出了科学依据。一、河北省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类型和年份变化:自1975-1987年共鉴定来自全省麦区317个品种上的693个叶锈菌标样,共鉴定出41个生理小种和一个对河北省小麦重要亲本洛夫林10号能致病的洛10小种群。常见频率在4%以上的优势小种有60(叶38)、160(叶9)
  • 邓根云, 聂景芳, 史福海, 秦金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气候生产潜力理论,定量考虑了光、温、水3种气候要素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组建了利用气候资料计算玉米潜在产量的理论模式,算出旱地玉米的最佳,播种期中熟种在5月中下旬,早熟种在6月上中旬,与分期播种试验的结果相一致。论证了等雨晚播技术是符合气候规律的防旱增产有效措施。应用山地气候变化规律,提出玉米等雨晚播的“海拔-播期-品种搭配”配套技术。
  • 郭骁才, 张玉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玉米自交系330及杂种F1(玉米自交系330×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的幼雄穗进行离体培养,获得高频率的植株再生。幼雄穗培养在含2mg/16-BA的MS培养基上直接产生不定芽。在这一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建立了不定芽的快速无性繁殖系。不定芽转移到生根培养基(MS附加0.5mg/lNNA,300mg/l水解乳蛋白和1000mg/l活性碳),非常容易生根。幼雄穗的发育阶段和植物激素的配比,对培养物的成功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还讨论了这一技术的应用。
  • 堵纯信, 赵炳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逐步回归、遗传相关、通径分析的统计方法,研究玉米理想株型杂交种,在一定的生态和栽培条件下,雄穗分枝,果穗长、穗行数、千粒重、出籽率对单株粒重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行粒数、千粒重的直接作用与果穗长通过行粒数的间接作用,对单株粒重的相对决定程度都较高,在影响单株粒重诸因素中占主导地位。初步认为以这三个性状作为选择指标,直接选择,并协调好千粒重与行粒数的关系,可望选出单株籽粒产量较高的杂交种。
  • 郭定成, 裴英杰, 王金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色素氧化酶活化转折点温度与玉米芽期抗冷性密切相关,是反映植物抗冷性的一个较好指标,其统计数据可用于玉米芽期抗冷级别的化分。线粒体膜脂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亚油酸/棕榈酸也可作为玉米芽期抗冷性指标。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摩尔百分含量是否可作为玉米芽期抗冷性的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玉米芽期抗冷性潜力很小。
  • 张先炼, 李素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雌株玉米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以及雌株玉米后代遗传的相对稳定性,提出了雌株玉米在遗传育种、大田生产及综合利用的方案。
  • 孙毅, L.Hallgren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直观观察对一些常用高粱品种的籽粒性状基因型做了推测,并将其结果与单宁含量测定结果一起进行了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证明,高粱种皮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高单宁含量。紫色种皮和深色果皮无种皮的高粱都只含极少量的单宁(分酚)。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对高粱籽粒分类和高粱品质育种工作中对于籽粒性状的选择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旨在为解决食用、饲用高粱的籽粒品质育种与抗鸟害和病虫害育种之间的矛盾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 贾景日, 徐荣旗, 刘金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海岛棉、陆地棉、中棉的茎尖(5-10mm)培养在改良MS附加IAA和Kt的培养基上,均诱导产生了完整小植株,由此为繁殖植茎尖无性系提供了可能性。改良MS培养基不但适用于棉花二倍体茎尖培养,而且适用于棉花单倍体茎尖培养,这为单倍体的快繁提供了可能性。棉株发育初期的茎尖和腋芽较现蕾后的茎尖和腋芽更易于生根,根、茎、叶分化也好。日温32℃、夜温28℃比试验的其它温度更有利于棉花生根和茎、叶分化。
  • 房卫平, 吴中道, 彭伟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利用国内外无腺棉、有腺棉品种30个,通过在四个地点的研究,估价了无腺棉群体的遗传基础。我们无腺棉群体的遗传基础广泛,出现了遗传差异较为特殊的材料中无151。但无腺棉品种的遗传差异相对小于有腺棉。结果表明,我国棉花品种与美国棉花品种的遗传差异并不大。同时发现,棉花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与其地理分布并无完全联系。本文还采用了一种性状分类的新方法,并讨论了这一方法在计算遗传距离等方面的作用。
  • 王铁华, 任枢庭, 张耀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甘暮实生系是分离世代,其性状的变异与资源品种表现同一趋势,与其无性系在诸多性状上呈强弱不同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对实生系进行早期选择利用的基础。根据结薯性可将实生系分为成薯、膨大和直根3个类型,成薯系因组合而异,受环境影响不明显。5年的研究结果证明:无性系类型间的产量性状有明显差异,从成薯类型选育高产新品系的入选率高。在此问题上和美国Granberry.M。等的认识不同。建议把我国甘薯育种的初选期提早到实生系时期,以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笔者认为把甘薯杂交种子培育的株系,定名为实生系,比较确切。
  • 牛景, 郭占江, 张奎敏, 李艳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复交的方法,打破一些不利的连锁,把优质、丰产、抗旱、耐盐和强恢复基因聚集于一个品种之中,育成了适于水栽、旱种和做恢复系的多功能粳稻品种天津1244,并在天津、河南、山东等省市大面积试种成功。春播旱种比对照增产14.5%,麦后旱种比对照增产23.6%,做恢复系子一代结实率80.9-93.6%,比秀优57增产5-16.5%。
  • 赵振达, 张金盛, 任顺荣, 周艺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旱地土壤中,农业氮素一般表现亏损,平衡强度约87%;园田土壤氮素略有盈余,平衡强度约123%15示踪研究表明,旱地土壤主要作物氮素利用率平均为27.04%,土壤残留24.79%,亏缺损失48.17%。园田主要蔬菜氮素和用率平均为29.11%,土壤残留22.67%,亏缺损失48.23%,其间差异很小。北方旱地施用铵态氮化肥主要损失是氨的挥发。影响氨挥发的因素有风速、温度、土壤水分、土壤质地、化肥品种。氮肥深施是防止氨挥发的有效方法。
  • 孙祖琰, 赵同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土壤全硼平均25.9ppm,变幅2-75ppm。用沸水5分钟提取的有效硼平均0.50ppm,变幅0.02-9.38ppm。全省61.8%的耕地有效硼在临界缺乏值(0.5ppm)以下,0.51-1.0ppm中硼耕地占32.5%,>;1.0ppm高硼耕地仅占5.7%。土壤硼含量决定于成土母质。在成土过程中数量消长期与成土条件,土壤质地、有机质、碳酸钙、pH等有关。本文讨论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 孙金钟, 钱振国, 温铁汉, 马培义, 李永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1984-1986年对枣尺蠖和枣壁虱防治指标的研究及应用结果。初步提出,枣尺蠖的防治指标为百股平均幼虫7.5头,枣壁虱的防治指标为叶平均虫量0.5头。研究及生产示范试验证明,枣树开花前(5月中旬)为最佳防治时期;采用主治和兼治相结合,治虫与施肥相结合,辅以夏剪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只在花前喷药防治一次,即能很好地控制枣树的5种主要害虫。
  • 刘孝纯, 吴孔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内研究了6种寄主植物对朱砂叶螨种群内在增殖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朱砂叶螨嗜食寄主植物为大豆、绿豆,其次是西瓜、棉花,非嗜食植物为芝麻和玉米。在不同寄主上,雌螨平均历期、平均单雌产卵量、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种群加倍天数均有明显不同。根据各作物上朱砂叶螨种群动态模型计算,棉花和绿豆或大豆间作,1月后螨害程度比棉花单作增加5.7倍或6.7倍;和芝麻或玉米套种,则不利于螨害发展。因此,建议棉花宜与芝麻、玉米间作,避免与绿豆和大豆套种。
  • 王启燕, 王先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局部枯斑法测得,板蓝根(Isatis indigctica Fort.)水浸液对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心叶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80%以上。温室盆栽试验证明10倍和100倍液能够阻止TMV对甜椒(同丰37)的感染,推迟植株发病,受害程度减轻。
  • 王源岷, 王英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茶翅蝽是北京地区梨生产上为害最重的一种害虫,害果率可达80%以上。本文对对梨茶翅蝽的卵、若虫、成虫形态学进行了描述;报道了年生活史及习性,不同季节不同虫态为害梨果的特征;并讨论了化学防治及其他各种防治的有效措施。
  • 彭洪光, 胡辅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生物自显影术复壮和优选酶解血粉饲料生产用菌种,改良发酵载体配方和发酵工序,经化验分析和饲喂畜禽试验证实,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良好。
  • 左卫能, 陈杭, 郑光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观察了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乙烯的释放,结果表明SPP引发诱导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乙烯生成,促进乙烯释发,并且改变种子释放乙烯的模式,由乙烯释放与种子萌发同步,变为种子在萌发完成之前,有大量乙烯生成。这些变化,有利于种子萌发。
  • 蒋有绎, 周枫, 彭朝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培养基是调控番茄叶片外植体分化途径的一个重要因素,用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比较其对番茄叶片外植体分化的影响,结果是在MS基本培养基中附加BA和IAA,外植体主要向叶、芽原基方向分化;附加KT和NAA,则有利于根原基的形成;附加BA和NAA,外植体形成丰满的愈伤组织。此外还比较了13种番茄基因型的叶片外植体分化能力的强弱。
  • 刘贵仁, 严仁玲, 王震星, 张磊, 杨恩琴, 桑子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6-1987年将金丝小枣高产质佳4个品系、成年树上的枣头茎段,使用MS基本培养基培养成试管苗。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的生理状态与培养试管苗有直接关系;试管苗经常出现二次枝,它可以生根,但生芽继代繁殖困难;利用果仁接种在适宜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健壮植株,下胚轴可由不定芽发育成小植株。
  • 马大敏, 王俊民, 丁海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