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8年, 第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8-09-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武耀廷, 范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在河南省从北到南4个不同纬度的地点上连续进行2年(共8个环境类型)。材料包括7个小麦亲本和由此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人工去雄授粉产生的12个杂种组合。研究结果,小麦杂种单株籽粒产量平均杂种优势及其变异幅度分别为22.01%、11.90-40.64%。每穗粒数的杂种优势大于千粒重和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拉伸仪面积、峰值、延伸度及其拉伸仪峰值与延伸度的比值均呈现正向杂种优势;籽粒蛋白质含量、吸水率、面筋含量和弱化度表现负向杂种优势。但单株籽粒蛋白质产量表现正向杂种优势,平均17.20%。容重表现正向杂种优势,且变异范围较窄。杂种优势的环境变异主要是受地点以及地点、年份和杂种间二级互作的显著影响。
  • 赵瑞堂, 朱惠梅, 毕艳娟, 高书国, 乔亚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NaCl,对小麦F1花药愈伤组织的耐盐变异体,进行细胞水平上的筛选。采用直接筛选法及逐渐增加盐浓度筛选法,结果表明,后者是提高耐盐变异体频率的有效措施。C17+0.1% NaCl(转移愈伤组织)C17+0.3% NaCl及C17+0.1% NaCl(转移愈伤组织)C17+0.5% NaCl处理的绿苗分化率,较直接筛选法分别提高5.06及15.0倍。在较高(加0.3% NaCl)盐含量的培养基上分化的花粉植株及其后代(H2、H3)表现耐盐性较强。获得了在0.4%含盐量土壤上种植能正常或基本正常生长的高耐盐株系3个。
  • 杨经略, 芦永兴, 裴兰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初生根系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对14个春小麦不同品种(系)的初生根进行切除处理测定。结果表明,春小麦不同品种(系)的初生根数目和干重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别不仅在幼苗就有表现,而且与以后的性状发育及产量构成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室内初生根系的测定来鉴定小麦的丰产性能。
  • 陈翠云, 张万松, 袁爱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大豆合理密植问题。每亩4千株的单株,茎秆粗壮,株粒重高。茎横切面上输导、机械组织面积大,次生韧皮纤维细胞数多,基本组织面积较小。随着密度增加引起的形态结构变化,与上述变化趋势相反。每亩13千株是接近理想群体的密度,其植株比较健壮,各组织面积大小均处于中间水平。但由于群体、个体关系协调得好,单位面积产量最高。
  • 桑选民, 常铁牛, 胡恩龙, 张启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表明,地膜花生和露地花生全株干物质积累,荚果体积增长和荚果产量形成过程,均可用S曲线数学模型(logistic分布)来描述:①地膜花生全株干物质积累的增长速率转折点出现在出苗后76-82天期间,而露地花生为出苗后69-70天。在其转折点前后是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②地膜花生单株荚果总体积增长速率转折点为结荚期后25天,露地花生为28天。在转折点前后是其荚果体积增长的高峰期。③地膜花生单株荚果干物质积累增长速率在饱果期后28天达到转折点;露地花生为18天达到转折点。转折点前后是其单株荚果总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
  • 孙祖琰, 张国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土壤全钼含量平均为0.61ppm,低于全国平均值(1.7ppm和世界平均值(2.3ppm)。土壤有效钼平均0.19ppm,全省68.6%的耕地土壤有效钼低于临界界缺乏值(0.15ppm),含有效钼0.16-0.20ppm的中钼耕地占8.6%,>;0.20ppm的高钼耕地占22.8%。本文讨论了成土母质,土壤质地、有机质、碳酸钙、pH等对土壤钼含量消长及分布的影响。根据3982个土壤样品编制了河北土壤有效钼分布图。
  • 傅亿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棉铃虫齿唇姬蜂在京津地区每年发生7代,其中5代发生在棉田。以棉铃虫2、3代寄生率最高。田间出现三次寄生高峰,分别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寄生率在33.3-66.7%之间。与棉铃虫危害棉花的关键期相吻合。各虫态历期受温度影响较大,低温能延长茧的羽化期和成虫寿命。该蜂羽化当日即可交尾产卵。羽化后2-3天为产卵盛期。雌蜂一生只交尾一次,雄蜂多次。单雌平均产子7-9.4头,最多19-21头。产子多少与蜂的寿命、寄主龄期及密度大小关系密切,对温度要求不太严格。在20-27℃范围内均能保持正常繁殖能力。雌雄性比在自然界中接近1:1,但孤雌生殖所产子代均为雄性。而交配后接虫繁殖子代雌性较多,所以室内接种繁殖子代性比差异较大。葫芦夜蛾的幼虫为齿唇姬蜂的中间寄主,寄生率比棉铃虫高。9月上旬仍达90%,是很好的繁蜂寄主。
  • 王银淑, 魏云亭, 周思九, 何树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双硫沙属于新型结构的杀虫剂。通过三年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亩用有效成分50克,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效果与巴丹、杀虫环、杀虫磺、杀虫双在同一水平上,田间施药1-2次可控制螟害,残效期可维持7-14天。双硫沙属神经毒剂,对水稻螟虫表现一种特殊的中毒症状及毒杀机制,对高等动物属中等毒性。其特殊的毒杀机制,使双硫沙成为很有希望的克服水稻害虫抗药性的杀虫剂。
  • 张书方, 万玉玲, 崔景岳, 王宝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乳状菌毒力时发现,作为乳状菌传统分类标准的前孢,其遗传结构是不稳定的,随着寄主变换而存在或消失,从而对乳状菌分类标准提出了疑义。由于形态变化引起了毒力改变,780-1菌株变化后,致病力明显提高。说明毒力大小并不取决于前孢有无,因此对前孢作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 鲁光球, 张树堃, 刘梅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模糊近似推理方法是模糊集理论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的一种方法。我们用此法为山西草地螟发生预测建立了一个模糊近似推理模型,初步试用效果满意。本文在模型的预报输出中引用了特征展开近似推理方法,大幅度地简化了运算过程;并且使得模型可以带入较多的因素。
  • 孙士英, 吕泽勋, 戴如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落叶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落叶松尺蠖幼虫死亡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1.9621+0.5056x,LD50=106.01;在一定时间内幼虫死亡率随感染日期的增加而提高;LT50随感染浓度的增加而减少;EaNPV的毒力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存放24个月的病毒较保存11月的病毒毒力降低36.5-58.5%;日光照射病毒被灭活的程度随阳光照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存留在松树干上一年的EaNPV仍保留有一定的活性,与保存于冰箱中的病毒比较,其毒力降低63.2%;EaNPV致病死亡的2、3、4、5龄的落叶松尺蠖幼虫及蛹的多角体含量平均分别为每头虫0.966亿,2.675亿,5.335亿,6-15亿及1.766亿;用EaNPV1×107PIB/ml与1×108PIB/ml感染菜青虫、粘虫、玉米螟、棉大卷叶螟、杨枯叶蛾和柳毒蛾幼虫,均不引起幼虫发病。
  • 靳杏蕊, 田士波, 赵淑娥, 杜秀英, 李彦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木(木尞)果实子叶开始发育以前,不论先后孵化的幼虫,均不造成为害,幼虫发育极慢,一直处于低龄阶段。子叶一旦发育,幼虫便钻入胚内迅速发育进行为害。成虫产卵末期到木(木尞)果子叶发育前(约20-30天)这段时间是化防的关键时期。化防采用超低量或常量喷撒久效磷,防治效果一般在70.88-88%,个别的达97.8%,无药害。
  • 张广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82-1987年的调查,并参阅有关记载,在北京市农区和林区共发现24种鼠类,隶属于4科。参照北京市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及鼠类优势种和标志种,可把北京市农区和林区的鼠类划分为3个小区和12个二级小区,并绘制了北京市农区和林区鼠类区划图,为防治鼠害提供依据。
  • 马德华, 王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辣椒属(Capsicum)的7个种(包括4个变种、3个类型)计172个品种为试材,于成株期取功能叶片进行制样分析,得出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的基本酶谱为12条酶带,并将172份材料中各个种、类型出现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型频率用模糊聚类分析(fuzzy clusber analysis)方法进行动态聚类。结果表明,C.annuum的两个变种关系极近;C.baccatum的两个变种关系也很近;C.chinenseC.frutescens关系较近,这两个种及C.praetermissumC.annuum关系亦较近,而C.annuumC.baccatum、eximium C.chacoense关系则较远。从而得出,普通栽培辣椒,首先应该利用其野生种C.annuum var.annuum的有用基因,其次是C.frutescens、C.chinenseC.praetermissum,最后才应当考虑利用C.eximium、C.baccatumC.chacoense的有用基因。据此对辣椒属的起源、分类及上述种质材料在育种上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 崔海信, 司亚平, 陈殿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3因素2次饱和回归设计方法,对机械化工厂化育苗条件下椰菜菜(Brassica botritis L.)幼苗生长的最佳营养条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花椰菜幼苗生长量及叶面积与育苗营养液中氮磷钾浓度之间的2次回归模式,拟合度较高。利用回归模式分别对育苗前期和后期花椰菜幼苗生长的最佳营养浓度及氮磷钾3要素各自对花椰菜幼苗生长的促进效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王志刚, 李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BASIC语言编制出育种畜禽系谱数据管理程序。采用数据随机存取文件的方式,利用SPACE$命令解决了用等长字节的记录存取育种畜禽个体不等长代号名的矛盾。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用性强,为期保存和利用育种畜禽系谱数据,提供了一个实用性程序。
  • 郭成留, 孙春青, 李学伍, 王南文, 曾贤湘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旋毛虫可溶性抗原作诊断抗原,聚苯乙烯微球为抗原载体,通过碳化二亚胺反应把旋毛虫抗原共价偶联到聚苯乙烯载体微球上,制备了用于检测猪旋毛虫病血清抗体的免疫微球诊断试剂。从平板凝聚试验技术对117份实验感染旋毛虫病的猪、兔、大白鼠的血清抗体和疫区猪血清抗体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免疫微球凝集试验对实验感染旋毛虫病动物血清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在检测的敏感性上,免疫微球凝集试验比人工消化检查法高9.17%,比压片镜检法高25.26%。在阳性符合率上,与压片镜检相比为100%,与人工消化检查相比为97.25%。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微球凝集试验技术对猪旋毛虫病是一简便、快速和可靠的诊断方法。
  • 祁寿椿, 王春生, 刘富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红星苹果在成熟过程中12个形态及生物学指标的系统测定,以及对不同采收期果实呼吸动态和乙烯消长规律的研究,结合不同采收期果实冷藏和气调贮藏试验的结果,提出果实内源乙烯含量可作为红星苹果适期采收的主要生物学指标,淀粉指数可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彩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种子颜色可做为参考指标。
  • 路凯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王水迴流法消化污泥和土壤,较常规的王水消化法可多提取10%的重金属。本实验应用1:1的硝酸-高氯酸和铝制消化器对128个土壤样品镉、铬、铜、铅、锰、镍和锌7个元素进行了测定,并与王水迴流法所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统计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然而是截然不同的两组数据。除锌外,用硝酸-高氯酸法所得值明显高于王水迴流法,可在实验室广泛使用。在铬的测定中,钠、钾、镁、钙、锰、铝和铁做为潜在的干扰因素及不同火焰状况对测定的影响被加以探讨。结果表明,使用贫氧化亚氮-乙炔火焰不会产生正、负干扰。
  • 赵玉莲, 马静, 曾兆荣, 李忠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连续三年对66个水稻品种考种分析发现,水稻品种间一次枝梗数及其着粒数差异不大,二次枝梗数差异大,而着粒数较稳定。每穗粒数与一、二次枝梗数密切相关。二次枝梗数对每穗粒数和空秕率的增加起主导作用,一次枝梗数对空秕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每穗空秕率与二次枝梗数有关,还与品种的遗传特性有关。由于二次枝梗籽粒有两段灌浆现象,如遇不利因素,可导致空秕率增多。增加单位面积总粒数,保持较高结实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每亩穗数已是水稻大面积丰产栽培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育种工作者可将一次枝梗着粒较多,二次枝梗空秕率较低的穗型作为选择高产品种的形态指标。
  • 王子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大白菜病毒病是大白菜三大病害之一。我国五十年代开始研究此病。在药剂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毒原的研究报道较少,对河北中南部地区侵染大白菜的毒原尚无人研究。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和为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4年秋大白菜病毒病发病期分别在保定、石家庄、邯郸和峰峰矿区等白菜主产区,采集具有明显病毒病症状的白菜标样556份(保定100份、石家庄299份、邯郸67份、峰峰矿区90份),集中栽在本所经过土壤
  • 南留柱, 孙洗, 张进奇, 黄金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正>; 1974-1977年应用拟澳洲赤眼峰(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和松毛虫赤眼峰(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ia)进行了防治棉铃虫的研究。1975年在博野县释放拟澳洲赤眼峰防治二代棉铃虫20.1亩,6月中下旬放蜂4-6次,每亩放蜂2.1-4.2万头(放蜂期棉田灌水一次)卵寄生率达60.1-64.7%,6月下旬调查百株残虫量放蜂田8-9头,化防田28-30头。1976年在博野县和望都县释放拟澳洲赤眼蜂防治二代棉铃虫,前者放蜂58亩,放蜂3次,亩放蜂量4.4-5.5万头,卵寄生率72.2-82.1%,7月1日调查,百株残虫量放蜂田7-15头,化防田27-48头。后者放蜂99亩,放蜂3-5
  • 刘信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水稻干尖线虫病近年在河北省呈回升之势,1986年是大发生年。现在此病已是水稻高产的一个威胁。鉴于原有的温汤浸种法、盐酸浸种法等较繁琐,技术不易掌握,我们在1985-1986年进行药剂浸种和拌闷种防治试验。不同药剂浸种和拌闷种法比较试验。1985年供试药剂有50%甲基1605、25%克线磷和35%呋喃丹胶悬剂,1986年增加40%甲基异柳(硫)磷,每种药剂分别做两种处理:①浸种法,用500倍稀释药液浸种48小时;②拌闷种法,种子在清水中浸泡48小时后,捞出淋干水,用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