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菊生,曹卫东,李冬初,等. 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1,31(16):4542-4548.
[2] 陈清硕. 砂姜黑土地区粮肥间作中绿肥的肥效及其作用[J]. 土壤通报,1980(5):30-31.
[3] 魏云霞. 紫云英与油菜、黑麦草混播种植和利用效应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4] 周春火. 不同复种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影响研究[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5] 广东省农科院土肥所. 巧种绿肥以田养田持续增产[J]. 中国农业科学,1977(2):80-84.
[6] Hidaka K.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pest populations in rice paddies cultivated under intensive,traditionally organic and lower organic arming in Japan[J]. Biological Agriculture & Horticulture,1997,15(1):35-49.
[7] 何亮珍,郭嘉,付爱斌,等. 双季稻冬闲田种植绿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作物研究,2017,31(4):405-407,414.
[8] 王晓雨. 混作对紫云英黑麦草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磷转化的影响[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7.
[9] 杨滨娟,黄国勤,王超,等. 稻田冬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0):1209-1216.
[10] 王耀锋,邵玲玲,刘玉学,等. 桃园生草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库组分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4,34(20):6002-6010.
[11] 赵忠荣. 绿肥混播的好处及技术要点[J]. 江西农业科技,2002(6):14-15.
[12] 高菊生,徐明岗,曹卫东,等. 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28年对水稻产量及田间杂草多样性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155-159.
[13] 刘晓霞,陶云彬,章日亮. 不同绿肥连续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16,57(9):1379-1382.
[14] 沈亚强,程旺大,张红梅. 绿肥及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2011,17(4):27-29.
[15] 黄晶,高菊生,刘淑军,等. 冬种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其养分吸收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3(1):88-92.
[16] 黄晶,刘淑军,张会民,等. 水稻产量对双季稻-不同冬绿肥轮作及环境的响应[J]. 生态环境学报,2016,25(8):1271-1276.
[17] 诸海焘,余廷园,田吉林. 绿肥-水稻轮作体系中氮肥适宜用量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2008,24(4):60-64.
[18] 陈治锋,邓小华,周米良,等. 绿肥混作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和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J].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5,16(8):1723-1727.
[19] 席莹莹. 绿肥种类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20] 吕玉虎,刘春增,潘兹亮,等. 紫云英不同翻压时期对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3(1):8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