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永清. 谷物作物根系生长与调控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46-247.
[2] 马元喜. 小麦的根[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3-24.
[3] 宋欣欣,贺德先.小麦生育后期主茎和分蘖次生根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1,31(2):281-285.
[4] 董文华. 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7.
[5] 刘殿英,石立岩,黄炳茹,等. 小麦的根与高效栽培[M]//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480-490.
[6] 臧贺藏. 河南主栽小麦品种根系性状聚类分析及初生根与次生根发育差异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50-51.
[7] 杨荣光,于春霞,张兴强,等.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研究[J]. 耕作与栽培,2014(1):4-5.
[8] 吴永成,周顺利,王志敏. 小麦与抗旱性有关的根系遗传改良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3):101-104.
[9] 马冬云,郭天财,朱云集,等. 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根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碳氮代谢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4):778-783.
[10] 薛丽华,段俊杰,王志敏,等. 冬小麦调亏灌溉下次生根和初生根对植株生长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0,25(3):87-91.
[11] 方燕,徐炳成,谷艳杰,等. 密度和修剪对冬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和产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5,35(6):1820-1828.
[12] 李鸿斐,胡廷积,王晨阳,等. 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根系基本性状的比较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5(2):107-110.
[13] 王志伟,乔祥梅,程加省,等. 不同小麦品种叶面积、叶绿素相对质量分数、根系性状及产量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8):10-15.
[14] 张燕,王百群,何瑞清. 不同施肥下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矿质氮变化及其与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关系[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6):78-82.
[15] 史力超. 基于叶片SPAD值的滴灌春小麦氮肥分期推荐研究[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6.
[16] 刘萍,李明军,丁义峰. 植物生理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7] 徐兆飞. 山西小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24-341.
[18] 闫翠萍,肖俊红,张晶,等. 冬水前移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26(5):677-683.
[19] Berry P M,Spink J H,Gay A P,et al. A comparison of root and stem lodging risks among winter wheat cultivars[J]. 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2003,141(12):191-202.
[20] 马守成,徐炳成,李凤民,等. 根系修剪对黄土旱塬冬小麦根系分布,根系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8,28(12):6172-6179.
[21] 张晶,张定一,王丽,等. 不同有机肥和氮磷组合对旱地小麦的增产机理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23(1):238-243.
[22] 刘雪莲,张洋,张文英,等.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的累积、转运及氮动态变化研究[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5):70-75.
[23] 马富举,李丹丹,蔡剑,等. 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和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3):724-730.
[24] 张素瑜,王和洲,杨明达,等. 水分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3):2484-2496.
[25] 左广胜,郑彦周,李雪梅,等. 禾顶囊壳对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的侵染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209-212.
[26] 宋欣欣.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1:36-37.
[27] 张楠. 陕西旱地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生理特性与生产能力的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8] 张伟杨,钱希旸,李银银,等. 土壤干旱对小麦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4):491-500.
[29] 陈金平,尹志刚,周国勤,等. 不同生育时期浇水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6,45(3):39-42.
[30] 王升星,朱玉磊,刘鹏,等. 小麦次生根数相关分子标记的挖掘[J]. 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2):1627-1632.
[31] 张文渊. 典型生理性状与形态解剖性状对旱地小麦产量形成的差别贡献及进化特征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7.
[32] 李海燕,苏媛,齐永志,等. 多功能土壤添加剂对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效及对玉米秸秆的腐解作用[J]. 河南农业科学,2015,44(6):84-89.
[33] 臧贺藏,贺德先.河南省主导小麦品种根系性状的聚类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9,38(5):2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