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笑生,于广丽. 棉花黄萎病及其抗病育种的研究[J]. 生物技术, 2005,15( 1) : 96-97.
[2] 杨华,蔡立旺,潘群斌,等. 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浅述[J]. 江西棉花, 2007,6: 4-6.
[3] 李凤瑞,史加亮,杨秀凤. 棉花抗黄萎病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 山东农业科学, 2009( 9) : 57-59.
[4] 崔淑芳,李俊兰,金卫平,等. 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资源的选育与鉴定[J]. 华北农学报,2006,21 ( 增刊) : 180 -182.
[5] 朱荷琴,冯自力,尹志新,等.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ISSR 指纹分析[J]. 植物病理学报, 2012,42( 3) : 225-23.
[6] 宋晓轩,朱荷琴,郭金城. 棉花黄萎病(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 安阳菌系致病力分化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7,30( 1) : 13-18.
[7] 毛岚,宋培玲,杨家荣. 陕西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遗传多样性[J]. 植物保护学报,2009,36( 1) :27-31.
[8] 王国宁,赵贵元,岳晓伟,等. 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与ISSR 遗传分化[J]. 棉花学报,2012,24 ( 4) :348-357.
[9] 段维军,李国英,张莉,等.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分化监测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04,41( 5) : 324 -328.
[10] 石磊岩,冯洁,王莉梅,等. 北方植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分化类型研究[J]. 棉花学报, 1997,9( 5) : 273 -280.
[11] 段维军,李国英,徐兵强,等. 棉花黄萎病菌酯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22( z1) : 46-48.
[12] 吴献忠,李凤玲,王月福,等. 棉花黄萎病( Verticillium dahliae) 菌系及鉴定技术[J]. 植物病理学报,1996,26( 3) : 181-282.
[13] 周兆华,郭旺珍,潘家驹,等.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1999,32( 2) : 60 -65.
[14] 刘海洋,努尔孜亚,毕海燕,等. 新疆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与评价[J].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 5) : 873 -878.
[15] 许爱玲,段国琪,张战备,等. 山西棉田黄萎病菌致病力差异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 2) : 172 -174.
[16] 王文生,王省芬,马峙英,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筛选与亚克隆文库构建[J]. 华北农学报,2006,21( 增刊) : 147-150.
[17] 许爱玲. 山西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 2006,34( 1) : 58-60.
[18] 张莉,段维军,李国英,等.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病原种群监测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11: 189-193.
[19] 韩宏伟,任毓忠,刘培源,等. 新疆南部棉区黄萎病菌种群致病性分化及变异[J]. 棉花学报, 2012,24( 2) :147-152.
[20] 石磊岩,孙文姬. 棉花抗黄萎病苗期鉴定方法[J]. 植物保护, 1987,13( 1) : 42.
[21] 马峙英,王省芬,张桂寅,等. 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的研究[J]. 棉花学报, 1997,9( 1) : 15-20.
[22] 吉贞芳,许爱玲,刘惠民,等. 山西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研究[J]. 棉花学报, 2004,16( 5) : 280-285.
[23] 邵家丽,缪卫国,刘海洋,等.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J]. 新疆农业科学, 2009,46( 1) : 122-127.
[24] Perez-Artes E,Garcia-Pedrajas M D,Bejarano-Alcazar J,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cotton-defoliating and nondefoliating pathotypes of Verticillium dahliae by RAPD and specific PCR analyses[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0,106: 507-517.
[25] 林玲,章如意,张昕,等. 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监测[J]. 棉花学报, 2012,24( 3) : 199-206.
[26] 王清和,吴洵耻,潘大陆,等. 山东省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型鉴定( 一) [J]. 山东农业科学, 1980( 1) : 2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