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子光,张灿军,冀天会,等.小麦抗旱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IV萌发期抗旱指标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73-176.
[2] 钱雪娅,景蕊莲,王辉,等.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胚芽鞘长的遗传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2):2436-2441.
[3] 王玮,邹琦.胚芽鞘长度作为冬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7(4):458-467.
[4] 景蕊莲,胡荣海,朱志华,等.冬小麦不同基因型幼苗形态性状遗传力和抗旱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7,17(2):152-157.
[5] 兰巨生,胡福顺,张景瑞.作物抗旱指数的概念和统计方法[J].华北农学报,1990,5(2):20-25.
[6] 邹琦,王玮,杨兴洪,等.冬小麦抗旱性鉴定的新方法--低水势下胚芽鞘长度法[J].中国农学通报,2000,16(3):23-27.
[7] 周广生,梅方竹,周竹青,等.小麦不同品种耐湿性生理指标综合评价及其预测[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1):1378-1382.
[8] 谢志坚.农业科学中的模糊数学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3:99-193.
[9] 钮福祥,华希新,郭小丁,等.甘薯材料抗旱性生理指标及其综合评价初探[J].作物学报,1996,22(4):392-398.
[10] 李培英,孙宗玖,阿不来提.PEG模拟干旱胁迫下29份偃麦草种质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评价[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1):32-38.
[11] 王赞,李源,吴欣明,等.PEG渗透胁迫下鸭茅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鉴定[J].中国草地学报,2008,30(1):50-55.
[12] 杜雅楠,陈新宏,赵继新,等.小麦一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抗旱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4):670-675.
[13] 张国芳,孟林,毛培春.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种质材料苗期抗旱性鉴定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22(3):54-59.
[14] 王玮,邹琦.渗透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胚芽鞘生长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7,33(3):168-171.
[15] 王玮,邹琦,杨军,等.水分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芽鞘生长的动态分析[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9,35(5):359-362.
[16] 李壮,许文娟,薛兵车,等.玉米苗期抗旱性评定方法探讨[J].玉米科学,2004,12(2):73-75,88.
[17] 王曙光,孙黛珍,周福平,等.六倍体小黑麦萌发期抗旱性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403-1408.
[18] 景蕊莲,胡荣海,张灿军,等.GB⁄T 3543.4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发芽试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