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贾利强, 刘讯, 丁波. 玉米bZIP基因应答逆境胁迫的表达模式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1): 9-17. |
[2] |
范雅芳, 高聚林, 孙继颖, 刘剑, 苏治军, 王志刚, 于晓芳, 胡树平. 施用钾肥对不同产量类型玉米自交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6): 141-152. |
[3] |
赵长云, 石海春, 夏伟, 蔡林, 杨殊, 余学杰, 柯永培. 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改良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56-62. |
[4] |
李想, 朱丽丽, 李小飞, 王其才, 杨学贵, 甘淑萍, 毛小锋, 陈志国. 青海柴达木盆地藜麦品质表现及营养成分聚类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209-219. |
[5] |
何海锋, 吴娜, 刘吉利, 常雯雯, 张永乾, 蔡明, 陈娟, 杨亚亚. 盐碱地不同柳枝稷品种生物质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S1): 273-280. |
[6] |
李川, 乔江方, 朱卫红, 代书桃, 黄璐, 张美微, 刘京宝. 玉米自交系响应花粒期高温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1): 1-11. |
[7] |
郭丽芬, 张跃, 胡尊红, 胡学礼, 高梅, 王沛琦, 杨谨, 代梦媛, 李文昌, 刘旭云. 云南红花地方种质资源品质特性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及评价[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S1): 22-28. |
[8] |
史宏. 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1): 150-159. |
[9] |
李强, 李丁, 乔文臣, 孙书娈, 孟祥海, 魏建伟, 赵明辉, 赵凤梧, 李会敏. 衡观35广适基因对冬春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初探[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220-225. |
[10] |
李鸿雁, 卢新雄, 辛霞, 李志勇, 李俊, 黄帆, 刘磊. 采用AFLP和SSR标记对扁蓿豆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2): 124-130. |
[11] |
徐守俊, 孙学成, 胡承孝, 谭启玲. 不同大豆品种钼富集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S1): 399-404. |
[12] |
蔡健, 祝旋, 谢实龙, 范海燕, 邢彬, 马同富. 利用EST-SSR标记和形态性状检测31个芍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S1): 92-96. |
[13] |
张家琪, 徐悦, 李晓冰, 李思远, 尹哲宁, 周嘉裕, 廖海. 豆科植物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6): 12-20. |
[14] |
罗琴, 杨在君, 彭正松, 魏淑红, 廖明莉.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I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4): 119-125. |
[15] |
成业, 么大轩, 刘云婷, 胡文静, 段会军. Mutator转座子介导的玉米甜质突变体侧翼序列克隆[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2): 2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