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新桥, 陈达刚, 单泽林, 郭洁, 陈平丽, 陈可, 刘传光, 陈友订. 华南稻区不同类型早晚兼用型超级稻动态株型比较[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5): 68-77. |
[2] |
李广维, 张特, 仲文帆, 赵强. 调环酸钙对棉花株型调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195-201. |
[3] |
李延玲, 白晓倩, 于澎湃, 高建明, 裴忠有, 罗峰, 孙守钧. 高粱株型性状数量遗传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1): 143-149. |
[4] |
吴云艳, 马殿荣, 李金英, 马巍, 陈温福. 不同株型水稻对杂草稻的生态控制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0, 25(1): 147-150. |
[5] |
司书丽, 刘晓萍, 谢虹, 何光荣, 李立公, 苏立生, 张旭. 玉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株型性状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9, 24(S2): 57-61. |
[6] |
陈剑, 谢甫绨, 陈振武, 张惠君, 王海英. 施肥对不同株型绿豆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8, 23(S2): 298-301. |
[7] |
郭江, 郭新宇, 郭程瑾, 张凤路, 赵春江, 肖凯.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08, 23(1): 149-153. |
[8] |
欧俊梅, 王治斌. 抗条锈矮秆大穗型小麦茎叶穗遗传及各性状相关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7, 22(S2): 235-238. |
[9] |
孙守钧, 马鸿图. 高粱光合作用与产量关系的饰变[J]. 华北农学报, 2000, 15(3): 45-50. |
[10] |
陈亮, 孙传清, 姜廷波, 李自超, 王象坤. IRRI新株型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0, 15(2): 11-14. |
[11] |
李兰真, 杨会武, 杨会民, 冯新常. 高产稳产抗病冬小麦新品种豫麦39号的选育[J]. 华北农学报, 1998, 13(1): 13-17. |
[12] |
孙政才. 不同株型玉米苗期生长、光合速率及对肥料的反应[J]. 华北农学报, 1995, 10(3): 103-108. |
[13] |
陈岭, 崔绍平, 徐有, 张动敏. 玉米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J]. 华北农学报, 1994, 9(S1): 11-15. |
[14] |
雷振生, 林作楫. 黄淮麦区冬小麦合理株型结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1994, 9(4): 27-32. |
[15] |
杨松, 陈强, 刘俊林, 杨文彬, 李彦, 陆正铎. 超吨粮田中玉米植株性状与穗粒重的关系[J]. 华北农学报, 1994, 9(3): 112-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