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6年, 第1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6-09-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张惠叶, 徐兆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普通小麦12057品种单体系统是以阿勃单体为受体,采用连续回交获得的。外型与正常12057品种(2n=21“=42)相似,经细胞学鉴定21个单体核型为2n-1=20″+1′=41.以中国春双端体(2n=20”+t“)系统进行测交,测交子代2n-1株的核型为20″+t′,证明12057品种单体系列没有发生单体变迁,转育正确。
  • 霍清涛, 吕德彬, 崔党群, 夏百根, 张传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6个小麦品种及其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估算了各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子粒蛋白质含量、容重、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值及沉淀值等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2)降落值的高值与隐性基因有关,低值与显性基因有关;子粒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及沉淀值等性状的高值与显性基因有关,低值与隐性基因有关。(3)除沉淀值的遗传表现为超显性外,其余各性状的遗传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且平均显性度(H1/D)均小于1,表现为部分显性。(4)除沉淀值外,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表现较高,说明可在早代进行选择。
  • 宋希云, 于龙飞, 黄铁城, 张爱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6个品质性状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及其双列杂交的F1为材料,利用亲本品质性状分组的方法研究了普通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规律,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不完全一致,多随双亲性状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以品质性状表现值均为中等的双亲进行杂交的杂交类型为最高,干面筋含量可通过高双亲杂交而使杂种F1得到改善。
  • 陈彦惠, 张传贞, 彭泽斌, 刘新芝, 贾建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唐四类群和Reid类群中有代表性的自交系为材料,对唐群×R群杂优利用模式中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内组合产量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小,杂种优势低;群间组合产量各性状的sca大,杂种优势强;群间杂交种各性状表现出4种杂交反应模式和单株产量高、穗长、粒多、千粒重高的特点,但亦有抗病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育种上一方面应对模式中的自交系进行改良提高,继续加以利用;另一方面,还应拓宽种质,鉴定出新的杂交类群,构建更高级的杂优模式。
  • 李宏潮, 胡道芬, 尾高志, 町井博明, 平林利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小麦品种”Bodalin“胚性悬浮细胞分离出原生质体,通过电激将质粒PBC1DNA(携带β-葡萄糖苷酸酶(GUS)标记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hph)导入原生质体。采用BTX电激系统和ASP电激缓冲液,最佳电激条件为300V(750V/cm)和50ms(约1000μF),转化的原生质体内GUS的活性最高;质粒DNA的有效使用浓度为25μg/ml.电激处理后,原生质体培养2~3天,GUS基因表达最强,宜于检测其瞬时表达;牛胸腺DNA可协助提高GUS基因的导入效果。质粒PBC1DNA处理的原生质体培养于添加潮霉素的KMP培养基。经4个月抗性筛选,选择获得15个潮霉素抗性克隆。
  • 何聪芬, 黄占景, 沈银柱, 刘植义, 柏峰, 马闻师, 张召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90A型DNA扩增仪,对7个中国春小麦缺体核DNA进行了扩增。结果显示,中国春小麦缺体核DNA的RAPD产物可分为二种类型:(1)所有供试材料均能扩增出的片段,代表了核DNA在进化上的保守性。有一个引物检测到这类片段。(2)全部供试材料间存在的差异片段,这类片段是用来基因定位的主要依据。另外,建立中国春小麦缺体系统的RAPD指纹图谱对研究小麦的系统进化也将有重要意义。
  • 赵昌平, 郭晓维, 张风廷, 诸德辉, 李鸿祥, 董克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营养生长积温对冬小麦分蘖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C、N、P代谢状况进行分组研究表明:①京郊小麦生产中分蘖的有效营养生长积温临界值约为250℃,营养生长积温不足175℃的冬前、春生蘖群很难成穗。②分蘖发育成穗及其穗部性状的改良与起身拔节阶段分蘖体内的C、N代谢水平密切相关。在良好N素代谢基础上增加拔节期间分蘖体内的糖分积累既有利于分蘖成穗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分蘖穗部性状的改善。③不同蘖群间,C素代谢优势始终表现为大蘖群>中蘖群>小蘖群;P素营养返青初为小蘖群>中蘖群>大蘖群,拔节后呈大蘖群>中蘖群>小蘖群,返青-拔节为优势转化阶段;N素营养的优势转化期同P素相比明显滞后。
  • 孙耀中, 董洪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隔离区内,以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中的不育株为供试亲本,用秋水仙素(Col)和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孤雌生殖。结果表明,Col和DMSO均具有诱导不育株孤雌生殖的作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极显着的互作效应。同一药剂不同的诱导方法,其诱导效果有差异;小穗剪颖处理的孤雌生殖结实率较高;处理时间和套袋与否对孤雌生殖结实率影响不显着。孤雌生殖纯系在纯度和遗传稳定性方面均接近于对照品种(丰抗8号).从遗传理论和育种实践的角度,讨论了药物诱导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可行性及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 郭志义, 丁得亮, 刘惠芬, 夏宝森, 乔东明, 李金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大穗高秆品种Akenohoshi与半矮生粳型系统SC-TN1杂交后代F5的6个品系及其亲本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品系与亲本遗传性状的表现及其联系。结果表明,通过改善sd-1基因的遗传背景,使半矮生性及优良株型的特性与大库容量相结合是可能的,能够从中培育出有更高产量潜力的新品系。
  • 胡荣海, 昌小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抗旱能力不同的品种对反复干旱的生理反应及土壤、植株水分的供需关系,结果表明反复干旱法能够鉴定作物或品种的抗旱性,反复干旱后的存活率是作物或品种对干旱反应的综合结果,可以代表该品种的抗旱能力。还研究了反复干旱法用于小麦后期的抗旱性鉴定,结果与大田鉴定基本一致。
  • 张庆江, 张立言, 毕桓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普通小麦品种为材料,对不同供氮水平下植株碳、氮物质积累分配特征及与籽粒蛋白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籽粒积累的氮素主要来自前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的再分配,但不同品种存在着差异。低蛋白品种京花1号对前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再分配的依赖性更强,中蛋白品种冀麦23次之,高蛋白品种京771除依赖于前者外,还依赖于生育后期植株对氮素的继续同化和吸收。在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籽粒氮素含量的变化曲线呈凹形,全糖含量呈凸形,籽粒氮的积累曲线呈”S“形。与低蛋白品种相比,高蛋白品种籽粒碳氮化合物的积累较为平衡。各品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都受供氮水平的影响,在一定的供氮范围内增施氮肥,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可同步增加。
  • 张艳敏, 李晋生, 黄瑞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化杀杂种小麦灌浆特性及播期、密度、灌水效应的研究表明,其灌浆规律与常规(亲本)品种相同,籽粒增重遵循慢-快-慢的节律变化,同时具有自己的特性。杂种的快速增重期较对照早1~3天,灌浆速度峰值超对照优势达24.71%~46.34%,且持续时间长,灌浆速度的峰面宽,因而单粒重比对照高6~11mg,但不同部位小穗间的粒重差异依然存在,且较对照大。杂种的灌浆特性与亲本有关,但仍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播期、密度、灌水等影响灌浆进程,因而可通过亲本选配、强优势组合筛选及农艺措施调节进一步发挥杂种的粒重优势。
  • 夏涛, 刘纪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玉米Mo17核背景三种雄性不育细胞质(T、C、S)系及正常可育细胞质(N)系小孢子发育不同阶段花药组织的乙烯释放量,发现不育系小孢子败育前的一、二个时期内花药组织乙烯释放量显着增加。同时设计的乙烯利及其合成抑制剂外源喷施实验也表明了其对雄性育性的逆转效应。讨论了植物激素对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调控作用。
  • 姜亦巍, 王光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外源Ca2+、BR对低温下玉米胚芽呼吸速率、膜透性以及对线粒体呼吸控制比、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a2+、BR处理,相应提高了种苗胚芽的呼吸速率,降低膜透性。低温下经Ca2+、BR处理的玉米种苗,其线粒体有较高的呼吸控制比。Ca2+处理的线粒体中SOD活性比对照高;MDA含量比对照低。Ca2+和BR可能是在低温下通过维持膜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来提高玉米种苗的耐冷性的。
  • 刘正蒙, 张建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来自山东境内黄河流域种植的20个谷子农家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并用极点排序的方法对谷子品种酶谱进行分类。结果表明:20个品种可分为六个类型,品种间、类群间酶谱相似系数较大,说明这些来自山东省不同地区的品种存在着近缘关系;同时表明从分子水平上分类更具有准确性。用极点排序的方法研究谷子同工酶酶谱可以达到差异定量比较的目的。
  • 贾炜珑, 翁惠玉, 高兰华, 郭秀荣, 刘守渠, 王淑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双相覆盖技术在太原生态区增产率为14.48%.具有苗期适宜增温促发、中期保墒促长的土壤环境效应。增产机理是: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增长,叶面积大,茎秆还原糖贮量多,干物质积累也多;具持续高强度灌浆特性,加快了物质运转速度。
  • 严红, 李明远, 柯常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4个不同抗性的大白菜做为鉴别寄主,对从全国采集的53个芸薹链格孢菌菌株进行了致病力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这53个菌系由弱至强可划分为AB1、AB2、AB3、AB4、AB5五个不同的致病类型。虽然从采集的地域或原寄主角度看,尚未表现出某些规律,但得到了其在供试材料上出现的频率。由于AB4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而在这次鉴定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推荐为全国进行抗原筛选用的接种菌。
  • 祁寿椿, 梁小娥, 冯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红星、红富士苹果经过130~240天贮藏之后,在5种模拟运销条件下的果肉硬度和呼吸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选用优良的贮藏方式,使果实具备良好的贮藏质量是保证果品运销质量的关键;不同品种在运销过程中果肉硬度和呼吸动态变化差异较大,红富士苹果比红星苹果耐运销;冷链运销好于常温运销,常温运销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较低的温度。应当重视研究果实贮后生理和相应的贮后处理技术。
  • 郭富常, 孟广云, 但汉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电子扫描镜观察了番茄、青椒、茄子的胚珠发育过程。观察结果显示,珠心原基从胎座部分化后,周围组织慢慢将珠心原基包被,继续分化完全包被后即成珠被。珠被进一步发育后即成倒生胚珠。在发育后期番茄的胚珠呈扁圆形,青椒的胚珠为近卵形,而茄子的胚珠为椭圆形。茄子和青椒的胚珠发育始期纵向生长较快,茄子从开花期、青椒从开花后期横向生长比例加大。番茄和茄子的胚珠纵横径的比例大致相同,青椒随着果型的加大胚珠大小随之增加。
  • 谭学文, 刘增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DFT栽培条件下,从定植到收获,甜瓜日平均吸收营养液0.41L,定果后10天内出现吸收峰值(1.13L/株),收获前仍维持较高水平。不同生长时期内,甜瓜对钾、钙、镁、磷的吸收变化与甜瓜对营养液的吸收变化基本相似,营养生长时期,吸收量较少,授粉后吸收量急剧增加,在定果后10天内出现吸收峰值,此后急剧减少,但甜瓜对钾的吸收峰值超前一周出现。根据甜瓜对主要大量元素的实际吸收浓度,可以推算甜瓜合适的营养液配方。
  • 宫长荣, 汪耀富, 赵铭钦, 赵会杰, 林学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温湿度自动控制电热烤烟箱,研究了烟叶烘烤过程中变黄温度和定色升温速度对其内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35~38℃)变黄条件下,缓慢升温(每小时0.33℃)定色,烟叶的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各成分间比例协调,叶内主要致香物质数量多,含量高,香气质好,量足;快速升温(每小时1℃)定色时叶内致香物质含量降低,烟叶香气质量变差;在高温(38~42℃)变黄条件下,无论定色升温速度快慢,烤后烟叶的内在质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且,变黄温度比定色升温速度对烟叶香气质量的影响更大。
  • 邵占宏, 李宗圈, 王位安, 赵红现, 王现孬, 崔振光, 祖耀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西瓜苗期对氮、磷、钾的吸收很少。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增多,抽蔓到一棚瓜成熟期间对氮的吸收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1419x-5.3878,r=0.9971**.座果后对磷的吸收逐渐增多;开花结果后对钾的吸收逐渐增多。西瓜植株对、氮、磷、钾的分配在结果前主要用于叶的发育和建成,其次是茎、根的生长;座果后,逐渐转向果实的发育。
  • 何松林, 朱道圩, 任凝辉, 鲁琳, 白玉玲, 粟纪轩, 张艳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切花月季萨曼沙为外植体,成功地建立了该品种无性繁殖系和高效的培养体系,在MS+BA2mg/L和MS+BA2mg/L+IBA0.1mg/L培养基上芽的诱导率均在80%以上;在1/2MS+IAA1mg/L、1/2MS+IBA0.5mg/L及1/2MS+NAA0.5mg/L的培养基上,根的诱导率在80%以上;生根试管苗经高湿度荫棚过渡锻炼后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
  • 徐直, 蒋振国, 徐一树, 张冬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7头黑白花奶牛发情周期血液中5种生殖激素的含量。FSH:平均值8.90±21.68ng/ml,第1天2.34±1.49ng/ml,之后处于低水平,8天出现高峰28.58±64.45ng/ml;LH:平均值4.13±10.68ng/ml,发情后12h最高29.15±16.62ng/ml,之后处于低水平;PRL:平均值20.45±12.00ng/ml,全周期变化较大,1天出现高峰43.1±28.62ng/ml,6天和14天有两个较高的峰35.43±31.33ng/ml和34.88±27.58ng/ml;P4:平均值2.96±1.85ng/ml,全周期变化不大,0天2.70±1.33ng/ml,8~12天形成台状峰3.01~3.63ng/ml,15天再出现一峰,遂下降至发情;E2:全周期处于低水平,发情后12h最高23.23±17.31pg/ml,遂下降,至5天、9天升高,出现两个峰。了解了5种激素的基础数据及它们之间的消长、协同关系。
  • 刘国才, 温海深, 崔雅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北方鱼类越冬期肠内含物多为有机碎屑、藻类、水草、底栖生物及泥沙。肠管充塞度从前肠到中、后肠逐渐增加,最高达4级。不同越冬水体,不同鱼类肠内含物组成及充塞度差别较大。对越冬草鱼进行投喂,可增重,提高越冬成活率。
  • 高胜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八十年代初期小麦白粉病在河北省就有发生,近年来日趋严重,已成为小麦的重要病氰为了给生产上提供抗病品种,自1981年以来,我们持续进行了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 王思政, 黄桔, 李慧, 宣立锋, 宋吉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广翅蜡蝉类大多为经济果木的害虫,自90年代以来在湖南等省大规模为害柑桔园的广翅蜡蝉种类,经我们鉴定研究为柿广翅蜡蝉(R icania sublin ba ta Jacobi)该种由Jacobi于1915年定的新种,仅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山东、福建台湾和广东;其寄主仅为林山碴和咖啡。
  • 岳东霞, 曹为玉, 郑燕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卷叶病毒病(GLRV)分布于世界上所有种植葡萄的国家。我国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很快,但由于葡萄卷叶病毒的危害日趋严重,产量和品质都明显受到影响。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