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贾晓昀, 王寒涛, 魏恒玲, 喻树迅. 陆地棉早熟性、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相关性及其遗传基础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1): 95-101. |
[2] |
李广维, 张特, 仲文帆, 赵强. 调环酸钙对棉花株型调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195-201. |
[3] |
陈勇生, 何慧怡, 齐永文, 劳方业. 硒肥对覆膜花生生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268-273. |
[4] |
龙素霞, 赵颖佳, 李芳芳, 张双, 肖凯. 缩行种植对冬小麦群个体性状、养分吸收和产量形成能力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5): 178-184. |
[5] |
陈晓东, 季昌好, 赵斌, 朱斌, 王瑞. 大麦产量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的差异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S1): 17-21. |
[6] |
周永萍, 张海娜, 师树新, 燕建召, 孙辉, 田海燕, 崔瑞敏. 合理密植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S1): 154-159. |
[7] |
李飞, 郭利双, 李景龙, 肖才升. 施氮水平对油棉连作棉花氮磷钾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3): 196-202. |
[8] |
姜莉莉, 王东. 不同年代小麦产量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比较[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130-134. |
[9] |
杜欢, 马彤彤, 侯晓梦, 张颖, 白志英, 李存东. 20对大麦株高近等基因系农艺与产量性状差异及相关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5): 114-121. |
[10] |
丁位华, 陈向东, 冯素伟, 胡铁柱, 王丹, 杨艳艳, 李笑慧, 茹振钢. 黄淮麦区若干高产小麦品种穗光合性能及产量性状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5): 134-139. |
[11] |
曹彩云, 李伟, 党红凯, 郑春莲, 马俊永, 李科江, 王广才, 张胜古.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及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S1): 161-166. |
[12] |
于海峰, 安玉麟, 龙珏臣, 李美娜, 成建红, 云旭明, 陈泽彬. 向日葵产量相关性状的耐盐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6): 192-198. |
[13] |
刘海英, 库丽霞, 李家富, 侯本军, 张君, 郭书磊, 陈彦惠. 玉米“黄金”群体产量等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评价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2, 27(2): 121-126. |
[14] |
赵庆勇, 张亚东, 朱镇, 赵凌, 陈涛, 周丽慧, 姚姝, 王才林. 杂交粳稻功能叶性状的遗传及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6): 228-232. |
[15] |
李小勇, 唐启源, 李迪秦, 李维科, 李海林, 蔡庆红. 不同种植密度对超高产稻田春玉米产量性状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5): 174-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