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4年, 第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4-1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荷辉民, 王澜芳, 蒋家慧, 梁永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Gunnera/Nostoc共生体为材料,研究、比较了碳水化合物和H2对其固氮活力及呼吸速率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条件下,外源H2可提Gunnera/Nostoc共生体固氮活力近100%,却使其呼吸速率下降近50%;而碳水化合物葡萄糖)也可使其固氮活力提高约100%,并使其呼吸速率提高近160%.表明碳水化合物及H2均可为Gunnera/Nostoc.共生体提供固氮过程的还原力。由于HZ的循环利用降低了呼吸速率,所以就间接地节约Gunnera/Nostoc共生体固氮过程中对碳水化合物的消耗。结果还表明,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对恢复饥饿后的Gunnera/Nostoc共生体固氮活力的作用优于外源H2.
  • 吕凤山, 侯建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田栽培水分亏缺条件下,对3个陆稻品种的部分抗旱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两种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差异,从而对其抗旱性鉴定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的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叶细胞膜透性,组织相对含水量,离体叶片失水百分率,根冠比等都可作为陆稻抗旱性鉴定指标,并应用以上指标采取模糊隶属法对3个品种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合江5号属全期弱抗品种,东陆1号为全期中抗品种,推广1号属前期中抗,后期弱抗品种。
  • 王子宁, 郭北海, 方仁, 王景林, 孙敬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2,4-D浸穗法结合低浓度激素培养基进行小穗培养,可以明显改善小麦和玉米杂交种颖果、幼胚及胚乳的发育状况,得胚率由2.1%提高到12.0%;同时表明低浓度激素对杂种发育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但2,4-D和GA优于KT.
  • 刘克礼, 张美莉, 高聚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春玉米子粒建成期间子粒干重的变化及播期、密度、施氮量对其影响,阐明了春玉米子粒建成期间干物质积累S形曲线的数量变化。通过聚类分析可划分为指数增长期授粉后19天内),直线增长期授粉后20~43天),缓慢增长期授粉44天至成熟);子粒干物质增长速度为单峰曲线,但播期晚、高密度、高施氮量处理下峰值较小,峰值之后干物质积累速度下降快;晚播处理下子粒子物质积累的指数增长期延长,直线增长期缩短,产量显着下降。
  • 刘明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植物抗逆性交叉适应现象,试图通过对萌动种子进行低温、干旱处理来提高幼苗的抗冷性,并研究了3种种子处理对幼苗产生的影响。低变温、自然脱水和PEG脱水3种种子处理都提高了黄瓜幼苗的抗冷性,提高了叶片中SOD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但没出现新的同工酶带。种子处理还提高了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和叶绿素a的含量,使植物生长趋势增强,地上部的鲜、干重及壮苗指标均得到明显提高。
  • 雷振生, 林作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黄淮麦区不同产量水平的小麦品种34个,研究了品种在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过程中植株形态及其结构所发生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植株形态及其结构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表现为株高显着降低,旗叶和倒二叶宽度增加,长宽比值缩小,旗叶夹角变小。同时,株高构成指数,上部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比值以及各叶鞘长占相应节间长的比值均表现规律性递增。根据以上结果,初步认为在黄淮麦区今后超高产品种的选育中,在稀条播条件下,应选择株高75~85cm,株高构成指数>0.62,旗叶面积25~3km2,倒二叶面积30~35cm2,旗叶长/宽<10,倒二叶长/宽<15,灌浆初期旗叶夹角较小并随灌浆呈动态变化,叶功能期较长以及上部二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比值和各叶鞘长占相应节间长比值均较大的类型。
  • 夏涛, 刘纪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玉米Mo17背景三种雄性不育细胞质T.C.S)及正常细胞质N)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药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ATP含量及其变化。发现各不育胞质系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及ATP含量的下降。讨论了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能量亏损现象。
  • 赵殿轩, 刘玉梅, 步丰池, 苏方宏, 王泽立, 亢伟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基础上,从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角度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三十年间玉米杂交种种性提高的自然现象,明确了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以产量行为与抗斑一倒行为的持续改良为基本途径演进。极端杂交种株粒重提高了48.4%,叶斑指数与倒折率分别下降了4.3与1.2个百分点。演进过程界定为四个演化阶段:Ⅰ。六十年代,以新单1、白单4为代表;Ⅱ。七十年代前期,以群单105、丹玉6为代表;Ⅲ。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以郑单2、博单1为代表;Ⅳ。八十年代前期至九十年代初,以烟单14和掖单2为代表。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遵循“多元动态代谢结群,系统吐纳循序渐进”的生物进化规律。
  • 赵国忠, 冯恒文, 李爱国, 李增书, 眭书祥, 梁正兰, 姜茹琴, 孙传渭, 钟文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74~1993年间,用棉属8个野生种两个二倍体栽培种作父本与陆地棉进行种间杂交,从其后代中,选育出10个具有丰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系和128个各具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其中6个已参加了省级以上区试。它们分别属于8种类型:高衣分44%-48%),长绒36.0~40.6mm),高强纤维25.3~33.3g/tex),大铃7.08~9.309),最佳麦克隆值3.7~4.抗棉蚜Ⅰ-Ⅱ级),抗棉铃虫Ⅰ-Ⅱ级),兼抗枯黄萎病病指0~10和8~25).这些新的品系和种质材料丰富了陆地棉的遗传基础。
  • 马峙英, 张桂寅, 刘占国, 蒋观敏, 吴立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145个国内外不同来源的低酚棉品种系)的研究表明,中国低酚棉品种资源群体的基本特点是,皮棉产量的变异潜力较大;铃重、衣分、子指、衣指变异度较小,纤维品质性状的变异度表现相似。多数品种系)的衣分偏低,子指较大;纤维强度低,细度中等,但纤维较长且整齐度好。在产量或品质性状方面,该资源群体含有一些特异种质;国内育成品种系)在衣分、细度上可更好地提供优异的基因资源,而国外品种系)在铃重、衣指、纤维强度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种质筛选率。
  • 樊云茜, 周安定, 薛至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574份试材的综合分析研究及抗病低酚棉花新品种普棉14号的成功培育,认为:①低酚与抗耐)枯萎病不存在遗传负相关,选育抗病低酚棉花的较佳技术路线应该是,有性杂交渗人抗源基因-早代干病圃进行一次自然淘汰和人工定向选择-无病圃和病圃对中选个体进行交替种植选择。②感病的低酚棉品种或无抗源的低酚棉组合后代,若置病圃连续种植和筛选,亦可获得抗病材料,但需时较长,选效亦差。
  • 崔润芝, 李延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6个夏大豆品种进行双列杂交试验,估算了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力、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大豆有效分枝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可以进行早代选择;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在中高世代进行选择效果较好。大豆产量性状的加性遗传效应都是主要的,并以单株产量表现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新品系85212、84240B1、77249都是高产育种较理想的亲本材料,尤以品系77249育种的效果最佳。
  • 马德华, 吕淑珍, 沈文云, 霍振荣, 李淑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8个高代自交系为试材,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16个组合,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供试8个亲本中,有1个亲本平均单瓜重、瓜把长度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值;有1个亲本瓜粗、心室直径具有较大的负向效应值。在所配的16个组合中,有3个组合的平均单瓜重表现出较大的正向效应值,有3个组合的瓜把长度表现出较大的负向效应值。瓜条粗度和心室大小的特殊配合力在组合间表现出较大差异,瓜把长和平均单瓜重的狭义遗传力较低,而瓜条长度、瓜粗和心室直径的遗传力较高,选择较为有效,也比较容易稳定。
  • 吕英民, 吕增仁, 高锁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杏属Armeniacaspp.)植物5个种和1个类型仁用杏)的102个品种的一年生枝皮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杏一年生枝皮的POD同工酶多态、稳定、活性强,适合于杏的分类;谱型分析支持了这种观点,即杏属植物的进化方式是自然的地理隔离,其演化关系是西伯利亚杏、东北杏、藏杏和梅等种均由最原始的种普通杏A.vulgaris)进化而来;POD同工酶是鉴定杏属内种间杂种的最理想的遗传标记。试验结果显示,仁用杏是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之间的自然种间杂种。
  • 吴孔明, 刘芹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新乡、灵宝、太康、南阳、虞城等县1980~1989年间共计15年次的棉红蜘蛛发生资料,建立了基于Fuzzy相关分析的棉红蜘蛛发生程度综合决策模型。对模型的预测效果检验表明,模型与历史实测结果的符合率最高达86.70%,1990~1991年对太康、郑州和南阳棉田红蜘蛛发生程度实际预测准确度达100%.
  • 黄仲生, 杨玉茹, 朱晓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经鉴定,中国黄瓜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生理小种鉴定,引用Armstrong等所采用的鉴别寄主MSU8519、MSU44134、PI390265进行“抗”或“感”的反应侧定。结果分别为抗一抗-感的反应,证明国内黄瓜枯萎病菌类孢镰刀菌也存在小种,与美国、以色列和日本所存在的特性不同,暂定名为小种4号。防治试验结果,带病种子用有效成分0.1%防霉宝可湿粉+0.1%平平加溶液浸种1h,消毒效果100%;发病初期,采用新杀菌剂12.5%治萎灵水剂200~400倍液灌根治疗,防效达81.23%~92.00%,每亩增产34.98%~46.09%.
  • 司胜利, 王高平, 徐广, 时振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记载了中国已知跳小蜂75属159种。
  • 陆文龙, 郑鹤龄, 潘洁, 王德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非灭菌条件下在田间小区研究了潮土接种VA菌根真菌Glomussp.)对玉米Maize)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每公顷60kgP2O5的条件下接种VA菌根,植株含磷量、含氮量、生长状况、产量及品质均高于未接种的植株。石灰性土壤由于高pH值的缘故,使得磷矿粉+VAM处理的效果比VAM+过磷酸钙的处理稍差,无外加磷源仅接种VA菌根的处理,其效果接近于施磷肥的对照。
  • 丁维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黄泛平原土壤中锰的生物有效性,土壤中锰的赋存形态和锰肥的增产效果。结果显示,黄泛区土壤中活性锰的含量普遍较低,85.80%的农田土壤处于缺锰状态。潮土中的锰,40%是以对植物无效的残留态和晶形铁结合态存在,仅有0.06%的锰是以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代换志存在的,还有40%的锰以氧化物形态存在,虽然有效性较高,但需经还原转化。因此本区土壤施用锰肥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幅度为0~34.3%,视作物种类和土壤质地而定。在当前农作条件下,锰肥宜施在砂质土壤和豆科作物上,其他类型土壤近年不会出现严重的缺锰现象。
  • 金同铭, 刘玲, 唐晓伟, 崔洪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来自我国主要产地的大白菜不同品种及不同成熟期等材料242份,进行常规成分的定标和检验。结果表明:粗蛋白、中性纤维、还原糖及维生素C的近红外NIR)法测值与化学法测值的复相关系数MR)分别为0.9958、0.9852、0.9821和0.9814,定标的标准误差SEC)分别为0.398%、0.134%、0.098%和0.51mg/100g.用一定数量的检验样品对4种成分化学法与近红外法进行比较,检验结果指出两法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4、0.978、0.974和0.981,检验标准误差SEP)分别为0.353%、0.127%、0.108%和0.548mg/100g.表明,用近红外法测定大白菜的营养成分具有与化学法相近似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可以在实践中应用。
  • 陈文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香菇L867与Cr04两品种单核菌丝体配对杂交,培育出L934;用香菇L33与Cr04两品种单核菌丝体配对杂交,培育出L937.拮抗实验和酯酶同工酶实验完全证实它们与杂交亲本的不同,从而确认L934和L937为两个各自独立的香菇新品种。
  • 钱颖, 彭永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500mg/kg苯黄隆对昆白小鼠精子畸型率的影响低于对照,100mg/kg引起的精子畸型率接近对照,而2000mg/kg下则比对照组高出0.5倍。上述3种剂量浓度对胃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未产生影响,但在解毒器官肝脏中LDH同工酶活性高于对照。结果表明,苯黄隆属低毒农药,然而潜在危险性尚存在,使用时需掌握合适浓度。
  • 康相涛, 赖银生, 王俊士, 李明, 郭诚, 宋素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689只豫州褐壳蛋鸡Ⅲ系1990~1991年的个体产蛋记录资料,对蛋鸡早期选种中常用的三种方法40周龄个体综合指数法、40周龄总蛋重法和早期优化蛋数法)进行比较表明,40周龄蛋重法的早期选种效果最佳。为加速遗传进展,在不影响早期选种准确度的情况下,留种率在30%~35%或35%~40%时,以选择下限留种为宜,在30%以下的留种率范围,以选择上限留种为宜。
  • 贺澄日, 滕文军, 黄会岭, 陆钢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906“生长调节剂是一种含有油菜素内醋Brassinolide, Br)为主要成份的提取液制剂,大量、多点、多种作物试验证实具有促进作物高产、改善品质和提高抗逆性的作用,但其在动物保健方面的作用尚未见报道。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