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长云, 石海春, 夏伟, 蔡林, 杨殊, 余学杰, 柯永培. 不同供体及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改良效应[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56-62. |
[2] |
陈勇生, 何慧怡, 齐永文, 劳方业. 硒肥对覆膜花生生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S1): 268-273. |
[3] |
龙素霞, 赵颖佳, 李芳芳, 张双, 肖凯. 缩行种植对冬小麦群个体性状、养分吸收和产量形成能力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5): 178-184. |
[4] |
陈晓东, 季昌好, 赵斌, 朱斌, 王瑞. 大麦产量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的差异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S1): 17-21. |
[5] |
金柳艳, 李明顺, 鲁晓民, 杨硕, 孔晓民, 石洁. 外引玉米种质抗粗缩病配合力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81-87. |
[6] |
姜莉莉, 王东. 不同年代小麦产量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比较[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130-134. |
[7] |
杜欢, 马彤彤, 侯晓梦, 张颖, 白志英, 李存东. 20对大麦株高近等基因系农艺与产量性状差异及相关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5): 114-121. |
[8] |
丁位华, 陈向东, 冯素伟, 胡铁柱, 王丹, 杨艳艳, 李笑慧, 茹振钢. 黄淮麦区若干高产小麦品种穗光合性能及产量性状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5): 134-139. |
[9] |
邱正高, 杨华, 袁亮, 张亚勤, 张采波, 汤玲, 荣廷昭, 曹墨菊. 一份新选玉米矮秆突变体的鉴定与遗传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6): 112-118. |
[10] |
苟才明, 余世权, 黄宁, 荣廷昭, 张吉海, 徐克成, 李志龙. 17个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配合力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2): 175-182. |
[11] |
李新峥, 刘振威, 孙丽, 杜晓华, 周俊国. 南瓜遗传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表现[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S1): 61-68. |
[12] |
戴茂华, 刘丽英, 吴振良. 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间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S1): 74-78. |
[13] |
曹彩云, 李伟, 党红凯, 郑春莲, 马俊永, 李科江, 王广才, 张胜古.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产量性状及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S1): 161-166. |
[14] |
于海峰, 安玉麟, 龙珏臣, 李美娜, 成建红, 云旭明, 陈泽彬. 向日葵产量相关性状的耐盐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3, 28(6): 192-198. |
[15] |
邸少华, 谢立勇, 郝兴宇.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夏大豆叶片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2, 27(2): 165-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