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平, 疏冕, 蔡晓丹, 傅雪琳. 栽培稻×药用野生稻种间杂种基因组DNA甲基化的遗传与变异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4): 19-31. |
[2] |
王飞, 王立广, 潘梅瑶, 钮中一, 周勇, 梁国华. 水稻抗稻瘟病Pigm(t)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利用[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1): 51-56. |
[3] |
孙海波, 邹美智, 任洪岩, 王景余, 闫双勇, 李艳萍, 冯瑞光. 花药培养快速培育聚合抗3种水稻病害基因的新种质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2): 116-123. |
[4] |
孙海波, 邹美智, 任洪岩, 王景余, 闫双勇, 李艳萍, 冯瑞光.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Xa23、Stvb-i、Pi-1 3种抗病基因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1): 90-96. |
[5] |
陈斌, 耿三省, 赵泓, 张晓芬, 张宝玺, 刘凡. 3个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株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及苗期抗病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0, 25(1): 231-238. |
[6] |
孙海波, 范俊山, 邹美智, 李艳萍, 王景余, 梁永书. 水稻花培材料抗旱性及籼粳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8, 23(5): 175-180. |
[7] |
张立平, 苏青, 刘建平, 单福华, 赵昌平. 小麦花培品质育种各世代的品质参数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7, 22(6): 69-72. |
[8] |
施利利, 张欣, 郭玉华, 王松文, 张磊. 影响籼粳稻杂交F1花药培养效果的因素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7, 22(4): 158-161. |
[9] |
陈斌, 赵泓, 耿三省, 张宝玺, 张月云, 刘凡. 辣椒花药培养再生株群体染色体倍性构成的多样性[J]. 华北农学报, 2007, 22(1): 123-128. |
[10] |
张丽, 赵秋菊, 付传翠, 白小娟. 萝卜花药培养技术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6, 21(6): 55-58. |
[11] |
海燕, 康明辉, 郭景战, 何宁, 张丹. 稀土和基因型对小麦花培绿苗分化率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6, 21(2): 34-36. |
[12] |
朱晋云, 杨丽萍, 许玉娟, 张明义, 亢秀丽. 小麦不同杂种世代花药脱分化特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4, 19(4): 74-76. |
[13] |
魏景芳, 秦君, 王淳, 李冬杰, 孙敬三. 小麦与多枝赖草耐盐纯合易位系的培育及GISH鉴定[J]. 华北农学报, 2004, 19(1): 40-43. |
[14] |
兰素缺, 李光威, 权书月, 李杏普, 刘玉平, 侯红军, 高红欣. 碳源组份及浓度对小麦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2, 17(S1): 93-97. |
[15] |
张艳敏, 郭北海, 李洪杰, 温之雨, 王子宁, 蒋春志, 李辉, 王培. 小麦花药培养的基因型差异与杂交组合配制[J]. 华北农学报, 2002, 17(2): 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