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1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李存东, 曹卫星, 张月晨, 戴廷波, 李存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确定小麦不同小穗位和小花位发育与结实特性是实现大穗多粒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冬、春性小麦品种分期播种试验得出,较高的小穗结实力是增加穗粒数的重要因素。不同播期、品种之间,小穗粒重和粒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中部以及基部小穗粒重与穗粒重之间呈高度正相关。体现环境差异的播期效应以对中部小穗发育的影响为主,而冬、春性品种的基因型差异可反映在各个小穗位上。第2小花位的子粒发育状况反映整个小穗的生产能力。结果表明,促进中部优势小穗(第5~15小穗)结实和第1~3小花位子粒发育是提高小花结实率和穗粒重的关键。
  • 梁凤山, 罗耀武, 朱志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6个同源四倍体高粱品系及其与约翰逊草的种间杂种为材料,对两种间细胞学特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杂种F1后期Ⅰ、后期Ⅱ减数分裂的不规则性受到亲本高粱细胞学不规则性的影响,杂种F1减数分裂规则性与约翰逊草相似。
  • 张海洋, 卫双玲, 卫文星, 张体德, 路凤银, 丁法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28℃的条件下,用0.3%~0.5%的秋水仙素水溶液浸种24h,诱发产生芝麻同源四倍体的效果较好。芝麻同源四倍体与二倍体相比,茎秆粗壮,叶片、花器种子较大,但生长发育缓慢,结实性较差。芝麻同源四倍体具有52条染色体,其育性与同源染色体联会形式有关,联会过程中形成的四价体(Ⅳ) 和两个二价体(Ⅱ+Ⅱ) 数目越多,育性和结实率越高。
  • 侯荷亭, 侯丽娟, 仪治本, 侯旭东, 袁爱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A1至A7胞质不育与1000余种品种资源的育性反应,从而建立了A1至A77种胞质不育恢保体系的创新体系。研究了A1,A2,A3,A5,A6胞质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制,找到了A1,A2,A5,A6胞质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的差异和有许多共同恢复系和保持系的原因。研究了A3胞质不育杂交种F2分离比率,分析了A3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方式。
  • 张海英, 王永健, 许勇, 张峰, 康国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PD技术研究了华北型与欧洲温室型品种的杂交后代的遗传漂移情况;同时根据供试亲本材料差异位点谱带在F2的分离情况,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以及F2个体的基因型分析,目的是以遗传距离和谱带基因型为依据,分析在育种过程中判断血缘成分的可能性及基本方法,以便最终能够进行遗传关系控制。
  • 张灿军, 冀天会, 王书子, 高海涛, 王翠玲, 杨子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水地和旱地两种生态型的品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对水旱品种间杂交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地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对杂种后代主要性状的影响,除千粒重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旱地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主要对株高、穗下节长、单株穗数、收获指数等与抗旱性有关的性状影响明显,且除株高和收获指数外,其余性状P1的方差均大于P2的方差。说明水地亲本对杂种后代产量性状影响大,旱地亲本主要影响抗旱性状,水旱两种生态型杂交,实现了抗旱与丰产的有机结合。株高、穗下节长、穗粒数、单株产量、单株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以加性效应为主,而显性基因对单株穗数、千粒重、单穗重的影响较大。旱地小麦产量性状遗传力均较低,而株高、穗下节长、收获指数等与抗旱性有关的性状遗传力较高。
  • 田曾元,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31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RAPDs分析,结果表明:31个玉米自交系可分为5大群,即旅群(Ⅳ-1组),Lan。Ⅱ群(Ⅳ-2A亚组)、Reid群(Ⅳ-2B亚组)、Lan。Ⅰ群(Ⅳ-1组)和黄改群(Ⅳ-5和Ⅳ-6两组)和4个小群:Ⅰ组的P138、Ⅱ组的郑22、Ⅲ组的综31和Ⅳ-4组的郑32和U8112。依据RAPDs的划分结果同依据系谱关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划分结果基本吻合。
  • 李新海, 韩晓清, 张锦芬, 张世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7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两年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鉴定。依据病情指数(%)将抗病程度分为高抗、抗、中抗及感病4个等级。试验筛选出高抗自交系4份、高抗单交种3个、抗病毒自交系10份、抗病单交种3个;中抗自交系6份、中抗群体3个。讨论了这些种质资源在我国抗玉米矮花叶病遗传及育种研究上的应用价值。
  • 李新海, 焦少杰, 傅骏骅, 张世煌, 袁力行, 李明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35个SSR引物和14个玉米自交系直接比较了3%Metaphor琼脂糖凝胶和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SSR位点多态性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凝胶系统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目和基因多态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12%聚丙烯酰胺凝胶在区分微小差异片段能力上明显高于3%Metaphor琼脂糖凝胶。另一方面在两种电泳检测系统下,14个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相关性(r=0.51)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10个具有最大多态性信息量的SSR引物中,8个在两种凝胶系统中保持相同。利用8个引物可以对供试自交系进行初步鉴定。笔者认为,3%Metaphor琼脂糖凝胶电泳比较适合在遗传作图或基因定位研究中应用;而在品种指纹图谱分析或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应采用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作为检测工具。
  • 赵久然, 郭景伦, 孔艳芳, 尉德铭, 王元东, 卢柏山, 邢锦丰, 滕海涛, 王继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DNA指纹分析技术,分析了同母异父5个杂交组合分别与其父母本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发现,每个杂交组合与其相应的父本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所有组合完全一一对应。因此,可以通过计算遗传距离来进行玉米亲子鉴定,只需计算出玉米杂交种与所有可能父本自交系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其遗传距离最小的自交系就是该杂交种的真正父本。
  • 王子宁, 郭北海, 张艳敏, 温之雨, 樊爱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影响小麦品质的蜡质基因,展开分析了国内外小麦蜡质基因突变体筛选、蜡质基因对淀粉合成的影响、电泳检测技术的发展、蜡质基因的分子遗传研究和蜡质小麦的培育等方面的研究近况,并对培育蜡质小麦的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常规育种、单倍体育种、反义基因转移等种途径的7种方法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列表类比。
  • 井立军, 常彩涛, 孙振久, 王武台, 刘文明, 蔡荣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6份对黄萎病具有抗感差异的茄子材料,利用半双列杂交第2种设计方法配制组合,调查人工灌根后的抗病指数。结果表明:茄子对黄萎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F1与双亲均值有很强的相关性;抗性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且至少受2对显性基因组控制。
  • 曹必好, 雷建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多步正筛选系统,以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甘蓝离体再生不定芽进行诱变处理,处理后的无性系经连续多代离体筛选后,获得了甘蓝抗性变异体C4-6K,C4-K,C4-12K,再生植株。甘蓝抗性变异体对HYP表现抗性,且抗性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体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比野生型有了很大的提高;游离氨基酸总量亦较野生型高,且多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发生变化,除胱氨酸含量微少,天冬氨酸、甘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的含量较野生型有所下降外,其他11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精氨酸、脯氨酸、丙氨酸的含量增加最为明显。在水分胁迫、盐分胁迫、高温胁迫等逆境条件下,甘蓝抗性变异体表现出比野生型更耐旱、耐盐,变异体和野生型对高温胁迫表现的抗性差异不大;SOD,POD活性均高于野生型;MDA含量较野生型低,以上的情况表明变异体比野生型有更强的抗逆性。
  • 李科江, 张西科, 刘文菊, 宋平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4年在河北省衡水市邓庄中加合作试验站,结合田间试验对不同管理措施下冬小麦的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粒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灌浆时间和灌浆强度,小麦子粒的灌浆过程可用Logistic函数描述。小麦生长前期的水分胁迫有利于加快其发育过程,促使早抽穗灌浆。灌浆期较好的水分状况可延缓小麦的灌浆进程,但较大灌浆速率持续的时间较长,千粒重的潜力值较大。小麦的群体密度是影响收获千粒重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穗密度的增大,灌浆速率和千粒重逐渐降低。随着施N量的增加,小麦的千粒重降低,这主要与施N的增穗作用有关。
  • 张喜英, 张橹, 刘昌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别用BrooksandCorey,vanGenuchten和Broadbridge-White模型拟合了太行山山前平原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SWC),并用Mualem和Burdine模型计算了土壤非饱和导水率(K)和扩散率(D)。最能较好计算实验地点D和K的方法是用vanGenuchten模型拟和SWC(约束条件m=1-2/n),用Burdine方法计算K和D。
  • 曹兵, 李新慧, 张琳, 邹国元, 高祥照, 赵春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密闭室强制通气装置对冬小麦不同基肥施用方式(表施、深施和表施结合灌溉)下的土壤氨挥发损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肥料在土壤中的位置对氨挥发损失的影响非常显著。表施处理明显促进氨的挥发,该处理试验期间白天累积氨挥发损失达6.08%。而深施和表施结合灌溉处理都能有效地抑制氨挥发损失,2种施肥方式下试验期间白天累积氨挥发损失均未超过10%,表施处理的土壤氨挥发时期达12d,而深施和表施结合灌溉的氨挥发时期仅为6d。
  • 武玉叶, 李德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水分胁迫下,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昌乐5号、北农2号与抗旱性弱的济南13、鲁麦5号相比,渗透调节能力高0.41~0.60MPa,相对含水量少降6.39~10.4个百分点,叶水势少降0.19~0.63MPa。水分胁迫使小麦叶片光合能力下降,水分胁迫全过程下降平均百分数,抗旱性强的品种比抗旱性弱的品种光合速率少降1%~22.5%;气孔导度少降21.06%~23.5%。小麦叶肉细胞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且随水分胁迫的加重而加剧,但变化程度与小麦的抗旱性及渗透调节能力成负相关。胁迫导致叶绿体外形变圆,类囊体肿胀,片层间距加大,基质片层模糊,最终叶绿体解体。
  • 王金洛, 杨兵, 宋维平, 秦泽荣, 赖平安, 徐福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日龄北京油鸡90只,随机分为试验组60只和对照组30只。试验组自7日龄起,每10d自颈部皮下注射SS-IgY制剂1mL;对照组做平行处理。生长试验的结果表明,试验组油鸡的周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SS-IgY的促生长效率最高为88.32%。屠宰试验也表现出与之相似的结果,即试验组油鸡屠宰体重、胴体重以及胸肌和腿肌重均比对照组高,但其屠宰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显示,SS-IgY可提高北京油鸡的生长速度。
  • 郑飞, 臧秀旺, 黄保荣, 何钟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灌浆期高温胁迫条件对冬小麦叶源、库器官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导致冬小麦叶源、库活性显著降低。高温胁迫能显著降低冬小麦子粒蔗糖酶的活性,降低子粒可溶性糖含量,胁迫发生初期子粒ATP酶的活性迅速降低;高温胁迫导致冬小麦的旗叶MDA含量、脯氨酸含量上升。适当的调节剂处理能显著改变高温胁迫条件下上述生理指标的变化动态,显著抑制高温胁迫条件下冬小麦旗叶光合性能的下降,延缓叶片衰老的进程,对保持叶源、库器官的生理活性有显著的作用,协调源库关系,降低高温胁迫对植株的伤害程度。
  • 苗洪芹, 杨彦杰, 李双月, 邸垫平, 路银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6~1999年连续年,在玉米粗缩病的常发重病区河北省辛集市夏玉米区,对灰飞虱虫口数量、不同播期和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灰飞虱大发生年和常发生年,6月15日以后为河北省夏玉米区的安全播期;在灰飞虱的极轻发生年,不同播期对病情无明显影响。因此,播期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灰飞虱虫量是玉米粗缩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预测灰飞虱的发生情况,适期播种,可有效地防治玉米粗缩病,达到高产稳产。
  • 郭亚平, 马恩波, 任竹梅, 范仁俊, 薛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苏云金杆菌乳剂对地下害虫细胸金针虫进行了初步的防治研究,并对死虫进行了菌体培养检测。结果表明,细胸金针虫对苏云金杆菌较为敏感,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设不同浓度梯度毒土接入健壮供试虫体,在48~96h之内虫体死亡率达到最高,其中低龄幼虫更敏感。通过死虫分离菌体培养检测可以看出,虫体死亡确因感染苏云金杆菌所致。培养菌落及菌体涂片镜检可以观察到苏云金杆菌不同发育历期的形态变化。苏云金杆菌可以作为高效的微生物杀虫剂用于地下害虫金针虫的防治。
  • 赵建兴, 孟焕文, 孟瑞霞, 刘家骧, 杨宝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长短光照对截形叶螨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在30℃时短光照明显延缓该螨的发育,rm值相应降低,并且存活率和产雌卵率曲线均滞后于长光照处理。
  • 程水明, 宋家永, 阎耀礼, 夏国军, 张桂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生长速率测定法室内测定了种N-硝基-N-取代酰基-2,,6-三氯苯胺类新化合物(F1~F)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F1,F2,F3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较弱,只有F(N-硝基-N-六氢吡啶酰基-2,,6-三氯苯胺)对花生白绢病病原菌、油菜菌核病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在7.5×10-4g·L-1浓度下,对两种病原菌的校正抑制百分率分别为80.0%和86.2%。本文对抑菌机制也进行了初步讨论。
  • 曹春梅, 张建平, 徐利敏, 白全江, 张庆平, 赵存虎, 孔庆全, 齐凤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7~1999年,通过巴盟5个旗(县)、20个乡、社的调查和1601份采集标样的室内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巴盟地区小麦根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全蚀病菌,其分离频率最高为59%;次要病原菌有黄色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麦根腐德氏霉,丝核菌,交链孢菌等7种病原菌。全蚀病在5个旗(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发生数量约占根病的80%~90%。
  • 李学伍, 张改平, 阎玉河, 邓瑞广, 杨艳艳, 王爱萍, 李青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分子免疫学理论,将定居因子K88,K99,987P,F41与其特异受体结合,封闭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受体,阻断致病菌的定居因子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特异受体的结合,使致病菌无法定居。试验结果显示,其仔猪攻毒保护率为100%,预防试验保护率为100%,可以有效控制仔猪大肠杆菌的发生,为该病的现有预防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
  • 刘彦, 季海峰, 宋维平, 高, 莫余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选用优质进口催情激素药物处理112头乏情母猪,研究结果表明,母猪的胎次和膘情对于外源激素的繁殖调控效果有明显的影响:(1)在母猪胎次分组中,后备猪与经产猪的促发情率分别为80%和92.3%,配种分娩率分别为25%和58.33%。(2)在膘情分组中,各组的促发情率除了膘情过肥母猪最低(20%),其他组为100%;配种分娩率中膘情过肥和过瘦母猪最低(0),而膘情适中、偏肥和偏瘦组的分别为6.15%,31.25%和68.75%。
  • 郝建平, 陈占宽, 裴雁曦, 张吉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除草剂Basta对单子叶植物莜麦和双子叶植物荞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作用;应用高温高压灭菌法和过滤灭菌法对Basta进行了处理,比较了二者之间的灭菌效果。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Basta的浓度超过4mg·L-1时,可有效杀灭荞麦的种苗,而对莜麦种苗的有效作用浓度为6mg·L-1以上。高温高压灭菌不会造成Basta的分解和杀灭效果的减弱。
  • 李常军, 宫长荣, 陈江华, 周义和, 肖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环境湿度条件下烤烘期间烟叶中主要含氮化合物代谢的研究表明,高湿变黄和高湿定色烤后烟叶总氮含量较低;湿度对烤后烟碱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低湿不利于蛋白质降解,高湿烘烤烤后烟叶蛋白质含量低于其他处理;氨基酸与之相反,以高湿烘烤烤后烟叶的含量较高。高湿的烘烤环境有利于硝酸还原酶保持活性,高湿变黄和高湿定色烤后NO-2含量较高,而湿度对NO-3含量影响不大。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