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4年, 第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4-03-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程增书, 高志强, 方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小麦CK89、102、113的花药和花冬的约穗诱导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中,选择致密颗粒型愈伤组织,转入附加2,4-D2~4mg/L改良M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6~10周后形成生长迅速的胚性愈伤组织,这种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得率为1~3.7×107个/g.原生质体于PCM2培养基上琼脂糖包埋培养,3~5天出现第一次细胞分裂,7~14天进行第二、第三次细胞分裂,两周后形成大量细胞团,细胞分裂频率达20.3%~73.3%,4~6周后形成肉眼可见愈伤组织。供试4个基因型中,CK89、102和花冬均形成再生愈伤组织,仅113形成多细胞团。愈伤组织增殖分化实验尚在进行中。
  • 袁钧, 郝秀忍, 孙振纲, 刘巷禄, 张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讨了旱地棉花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各产量因子对皮棉产量的相对重要性和决定作用。结果表明,旱地棉田在干旱和雨涝两种不同条件下,其参数显然不同。一般在干旱条件下,皮棉产量与亩铃数关系密切,在主要产量因素中,亩铃数对皮棉产量的相对重要性最大,决定程度也最高;而在雨涝条件下,皮棉产量与衣分相关关系密切,在主要产量因素中,衣分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决定程度也最高。通过研究,提出了适应不同条件的棉花育种目标。选育水地棉花高产品种,抗病、早熟、高衣分可作为育种的主攻方向;旱地棉花育种,应该把结铃性、铃重和保全苗能力作为选择重点。
  • 刘秉华, 杨丽, 王山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非矮秆品种与之授粉,后代群体中的矮秆株是雄性不育的,而非矮秆株是雄性可育的。接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第二代产品,多方面优于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常规育种、轮回选择和基础研究中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 程延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北京地区小麦和玉米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根据未来气候变化的研究设计了气候情景,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小麦玉米一年二熟种植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对小麦和玉米生产有利,玉米产量的提高大于小麦,降水减少首先对小麦生产不利,当降水进一步减少时,对玉米生产也不利。
  • 赵会杰, 林学梧, 武跃廷, 詹克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小麦T型和P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中SOD活性、SOD同工酶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核期不育系花药中的SOD活性比保持系略低,SOD同工酶带数与保持系相同。到二核期和三核期不育系花药中缺少一条SOD同工酶带,SOD活性也比保持系明显降低。不育系花药在三个发育时期的MDA含量均明显高于保持系。同时发现在三核期不育系旗叶中减少一条SOD同工酶带。体内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及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剧可能与花粉败育有关,二核期可能是花粉败育的一个关键时期。
  • 温琪汾, 刘润堂, 乔燕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2个谷子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谷子生育期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同工酶因生育期不同而呈规律性的变化。芽期是两种同工酶酶谱最稳定最丰富的时期,苗期是两种同工酶表现的最低水平时期。随植株的生长发育,酯酶同工酶的酶带逐渐增加,酶活性不断增强。随植株的生长发育,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x2区的酶活量不断增加;而Px3区则相反,随植株的生长发育,酶活量有规律地减弱。
  • 赵瑞堂, 高书国, 乔亚科, 朱惠梅, 毕艳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6~1991年,应用花药培养与耐盐变异体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耐盐育种新途径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花药培养中,选择加入一定浓度的NaCl的筛选培养基,可以筛选出耐盐变异体,获得耐盐花培株系,经5个有性世代的鉴定表明,耐盐变异体的耐盐特性可以稳定遗传给后代。经筛选的花培株系中,耐盐特性能够稳定遗传的株系比例约占1/4,应用于育种实践,经多点鉴定,选育出了一批有实用价值的种质材料和优良品系。
  • 阎新甫, 刘文轩, 林秋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导入感病的小麦品种后,获得了抗白粉病变异后代,对其中抗性稳定的5个(D2代)株系子粒酯酶同工酶(EST)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变异株系的EST酶谱中,检测到供体大麦所具有的酶带(即转基因酶带)和新的杂种酶带,从而证实了大麦基因(或DNA片段)导入到受体中,并被受体细胞基因组整合与表达。
  • 郑国生, 邹琦, 赵世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田间大豆为材料,研究了干热天气条件下群体大豆的光合午休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喷灌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群体光合午休要比单叶光合午休为重,诱发群体光合午休的原因是低湿、高温;喷灌可明显地提高空气相对湿度(RH),降低空气温度(Ta),增加群体光合速率(Pc)和累积光合速率,并对产生光合午休的临界湿度和适宜喷灌时间提出了初步见解。
  • 刘京宝, 陈伟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89年对以姊妹种代替妹妹系改进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所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姊妹种的产量、农艺性状、整齐度优于对应的姊妹系,用其制种可出产50%以上;姊妹种的配合力水平与对应姊妹系相当且可稳定遗传;改良单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整齐度类似相应单交种。
  • 张子武, 沈阿林, 张桂兰, 李贵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夏播芝麻对氮、磷、钾等9种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及其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夏播芝麻在不同生育阶段各器官的营养元素含量与分配状况不同。在全生育期内营养器官中的各元素含量前期高后期低,生殖器官中的元素含量则一直增加。磷、钙、锌和铜在花期~封顶期吸收积累量最多,与芝麻干物质积累基本同步;而氮、钾、镁、锰和铁的吸收超前于干物质积累,在苗期~花期阶段积累达到高峰).施肥影响各营养元素在体内的含量、积累与转移。
  • 华珞, 刘秀珍, 夏立江, 白玲玉, 韦东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生物气候带下的几种土壤对Cu,Pb、Cd、F的吸附特性、缓冲性及其对土壤中养分元素比例变化的影响;改良剂CaCO3及K2HPO4的使用对土壤一植物系统中养分元素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高的泥炭土及CaCO3含量高的褐土对Cu、Pb、Cd的吸附性强,缓冲性强,而红壤及黄棕壤对上述供试元素吸附性弱,缓冲性弱。Cu、Pb、Cd污染使土壤溶液中Ca含量增加,F污染使土壤溶液中Fe含量增加。施用改良剂可以改变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可溶态Fe、Mn、Ca、Mg的分布。在红壤、黄棕壤中施加CaCO3比施加K2HPO4效果为佳,可以增加土壤-植物系统中养分元系的有效性。
  • 杨振伟, 刘素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气象因子与梨叶片水分亏缺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湿度与梨树各类枝叶片水分亏缺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证实了湿度、温度的影响,肯定了气压对短枝叶片水分亏缺的影响。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梨叶片水分亏缺的日变动态和季变动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梨的生长季节前后期注意灌水对于减少水分亏缺,提高光合强度,增加产量具有现实意义。
  • 段泽敏, 王贤萍, 牛自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提出了落叶果树“低量、适量、过量”叶片不同营养状态的隶属函数,定义出散漫化语气算子和判定化语气算子,以最大隶属度原则为依据,建立了落叶果树营养诊断的模糊模型和用于苹果、梨诊断的有关参数。计算分析表明,在用于桃、葡萄等树种时,对有关参数进行修正,此模糊诊断模型适用于落叶果树的营养诊断。
  • 吕昌文, 齐灵, 修德仁, 王作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久保和燕红桃在波动温度(0~3.5℃,频率1~2次·h-1)条件下,保鲜期分别达到60天和80天。贮藏期间,可溶性精含量上升;还原糖有序增长,未出现异常积累;总酸降解减缓;水溶性果胶增长,原果胶及果肉硬度递减,三者保持正常的直线相关;果胶酯酶(PE)和聚半乳糖醛酸酶(PG)保持活力,果实未出现“返生”或糠化异变;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上升缓慢,推迟并减轻了多酚类损失和果肉褐变。两年试验表明,波动温度克服桃冷害的效应是从果实内部开始的,对桃采收后生理及贮藏效果不仅有量的影响而且有质的改变。
  • 赵士杰, 李树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青椒播种育苗时,分别接种GlomusepigaeumGlomusmosseae两种VA菌根真菌,结果,不论在灭菌土上,还是在不灭菌土上,接种株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磷,氮吸收,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强度,维生素C含量均显着优于对照株。低温处理后,接种株相对电导率低于对照株,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株。说明接种VA菌根真菌,可促进青椒生长,提早现蕾开花,增强抗冷性,延长生育期,为提高青椒产量和品质奠定了基础。
  • 杨其伟, 于秋红, 郝泗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苯甲酰胺对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细胞诱发率及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甲酰胺可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畸变的产生。在20×10-6~200×10-6/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微核细胞率并未升高,反而有所下降,但在该浓度范围内,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微核细胞率及染色体畸变率明显上升。
  • 王洪隆, 康玉庆, 张存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大蒜发芽叶培养于MS(1/2NH4NO3)+2,4-D2mg/L+KT0.5mg/L上,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后,转移到MS(KNO32525mg/L+(NH42SO41650mg/L,无NH4NO3)+KT2mg/L+6-BA4mg/L+Adenine2mg/L+IAA0.01mg/L培养基上,25天后,形成体细胞胚并能再生植株。其中,胚状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NO3-/NH4+>1,KT/IAA>100,IAA<0.01mg/L.
  • 张凤兰, 钉贯靖久, 吉川宏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HoMei”和“东京笋”两个白菜品种为材料,探讨了植株栽培的环境条件对白菜小孢子培养的胚状体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胚状体发生能力较强的HoMei品种,环境条件对小孢子培养有一定的影响,生长在长日照(14~18h)和15~20℃温度条件下的植株,胚状体发生数及植株再生率显着高于短日照(12h)、较高温度下(25℃)生长的植株。对胚状体发生能力较弱的东京笋品种,环境条件对小孢子培养影响显着,生长在14h日照条件下的植株,产生的胚状体数显着高于其他条件下栽培的植株,温度条件以15℃的栽培条件为最好。
  • 盛宝钦, 周益林, 王剑雄, 段霞瑜, 向齐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采自河北省和北京地区12个市、县的小麦近缘植物的4个属,12个种的62份材料进行接种,除8份免疫外,其余均接种成功。用其中4个属,12个种的49份材料产生的白粉病菌对小麦进行回接,亦全部回接成功。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对小麦近缘植物的寄生,像在小麦上一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82.2%的感病小麦近缘植物其感病性随生育期增长而急剧下降。文中还讨论了小麦近缘植物在该地区病菌越夏中的作用。
  • 刘奇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据1989年4~9月在北京延庆辛庄堡苹果园调查资料,以Iwao回归法、Taylor幂法则及4个聚集指标对山楂叶螨活动螨在苹果树内的空间格局(静态水平)、空间动态(时-空-量水平)进行了测定。初步结果表明,该活动螨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全年发生期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4月、5~6月、7~9月).前期(叶簇)为越冬螨出蛰期,以东方、上层及内膛的螨口密度大;中期(叶片)为螨口增长期,后期为螨口衰退期。中、后期螨口分布逐渐变化为:各方位螨口密度差别不大;中、下层密度大于上层;中、外围密度大于内膛。
  • 李明远, 黄金宝, 武东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0,5,10℃下人工接种8种大白菜贮藏期主要真菌分离物。结果有5种可在10℃的条件下侵染大白菜。其中甘蓝链格孢、希金斯刺盘孢及灰葡萄孢可在0~5℃下产孢。而芸薹链格孢、萝卜链格孢则仅在10℃条件下可以产孢。鉴于管理正常的传统型及强制通风型大白菜窖的窖温一般不超过5℃,故带入窖中的芸薹链格孢及萝卜链格孢可侵染白菜而不能产孢。因此在北京郊区引起大白菜烂窖的黑斑病的发生程度,主要决定于田间携入病菌量的多少。希金斯刺盘孢、甘蓝链格孢、灰葡萄孢在0℃下能产孢,因此,这几种菌的菌量在上述两种窖中仍可增加。田间携入量与病害在窖中的发生程度关系较上述两种菌要小。控制窖温对抑制这些病菌在窖中的蔓延有着重要的意义。
  • 李继蓉, 李文彬, 李千军, 孙顺清, 张克刚, 王同仁, 常永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猪颗粒冻精制作工艺进行改革,简化了流程,降低了成本;冻精解冻后精子活率平均为0.35~0.40.级水平,受胎率66.66%,窝产仔数8.14头。同时对猪精冷冻保存中的谷草转氨酶活性、精子顶体形态变化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
  • 刘国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白音花水库冰下有菹草、扇叶水毛莨、聚草及金鱼藻等几种水生维管束植物存活,其生物量变动在10~3760g/m2,以菹草居绝对优势(占有草区面积80%以上),其次为聚草、金鱼藻,而扇叶水毛莨仅零星分布。通过黑白瓶测定,单位时间每克水草产氧量大小依次为菹草、扇叶水毛莨、聚草及金鱼藻,相应的各自光合补偿点分别为100lX、175lx、160lx及150lx.
  • 黄桔, 王思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载中国颜蜡蝉科(同翅目)一新种,丽珞颜蜡蝉(Loxoceghalalisieran.sp.).附有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