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高志强, 程增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田间玉米植株上自然生长的、在人工模拟条件下保存近一年的玉米大斑病病原孢子为试材。用改良Czapek液为基本培养基。对钙调素与大斑病病原孢子萌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钙、钙调素拮执剂和钙螯合剂时。有近30%的孢子能很好萌发。经拮抗剂和螯合剂处理后。孢子的萌发因药物的种类或浓度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因药物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外加3mmolCa2+后。除个别外、基本上都能恢复到与对照相似的程度。说明药物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是由于孢子受损所致。试验结果初步提示。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时需钙。也说明此过程还可能与钙调素有关。
  • 李宏潮, 冯峰, 王虹, 胡道芬, 余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从小麦细胞壁提取的低聚糖处理小麦的悬浮培养细胞和愈伤组织,并从这两种处理材料中都分离出抗毒素。这种通过低聚糖处理而诱导积累的抗毒素对小麦赤霉病病菌具有较明显的抑菌作用。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抑菌作用的机制是抗毒素引起菌丝生长点膨大、破碎和解体。从而抑制了菌丝的正常增殖。同时。用低聚精直接处理小麦的大田植株。适宜浓度的低聚糖可以降低锈病和白粉病感染麦株的程度,改善小麦品种的抗病性状。
  • 赵军华, 徐广, 柴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捕食螨类中的虚伪钝绥螨在13种农药不同浓度下的死亡率,确定了农药对虚伪钝绥螨的非致死浓度(LC0~10)。明确了各种非致死浓度农药对其繁殖和定居的影响。菊酯类农药如灭百克、灭扫利、氯氰菊酯、功夫、天王星。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爱力螨克和杀菌剂粉锈宁不仅减少其产卵量。而且降低它在植株上的定居率;氧化乐果影响其定居;克螨特影响其繁殖;尼索朗、双甲脒、卡死克和阿波罗对其繁殖和定居都没有显著影响。是比较安全的。植株上残留的某些微量农药不仅影响虚伪钝绥螨的繁殖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其定居。这在协调生防和化防的关系中应予以重视。
  • 郭金霞, 李建成, 赵文臣, 李智惠, 谷兆昱, 石少亭, 孔祥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聚类代表无法筛选自变量,根据逐步判别分析和逐步回归原理。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河北省麦蚜主发生区田间系统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组建了麦蚜发生程度4级判别式。应用该式可提前2个月预测穗期蚜量。经对保定、正定的历史数据回判。准确率达100%。对麦蚜种群数量增长研究结果表明,5月份百茎蚜量随时间变化呈“S”型。可用Lgistic曲线方程表述。本研究结果为麦蚜综合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
  • 宋凤仙, 张忠山, 张匀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河南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病情指数每增加1%。产量损失率约增加0.5%;病穗率每增加1.3%。病粒率约增加0.5%。根据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制定出亩产300kg、350kg、400kg不同产量水平麦田的赤霉病防治指标。即病情指数(%)分别为2.3~2.7、1.9~2.3、1.6~2.0;病穗率(%)分别为11.7~12.3、11.2~11.7、10.9~11.4。在赤霉病严重发生年份,防治指标可适当降低。
  • 王宝升, 崔景岳, 李仲秀, 王庆雷, 贺成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6~1991年对毛黄金龟生物学习性及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虫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黄成虫出土整齐而集中;雌虫仅能短距离爬行、交尾后即就近入土产卵,长年形成封闭式危害区域;成虫性间诱集力极强;雄虫只有一次有效交尾能力,雌虫可以多次交尾。这些特性有利于性激素使用。试验表明,性外激素在雌虫腹部产生,用乙醚提取活性最高。其粗提物可在0~10℃温度下贮存二年仍具有较强活性。在田间自然状态下释放粗提物诱杀毛黄雄虫,处理区比对照区毛黄幼虫量减退96。9%。
  • 苗果园, 张云亭, 侯跃生, 尹钧, 王士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品种温光生态区划第一层次是确定了我国的两条播性界限,即春播秋播线与秋播秋冬播线,并得出了我国的播性分区。第二层次是根据品种温光反应特性与播性分区相拟合,将我国品种温光生态区划分为4个主区,9个亚区。并揭示了我国品种温光生态特性分布的四个特征。
  • 胡玉欣, 徐介卿, 朵振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回交转育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可育株、不育株、T型不育小麦植株及回交亲本植株的茎、叶、叶鞘的解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数量化的解剖结构特征的单一自由度方差分析表明。茎、叶、叶鞘组织和维管束在发育过程中受到了不育基因的影响。初步证明不育基因不仅影响小麦生殖器官的发育,并引起败育。而且也影响营养器官的发育。
  • 孙振, 马慧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小麦与天蓝偃麦草杂交诱导后代筛选的36个双胚苗株系进行形态特性分类。共有6种,即双鞘同步型。双鞘异步型,单鞘同步型。单鞘一叶重叠同步型。单鞘一叶共生同步型、单鞘异步型,小麦双胚苗二代再现双苗率极小,三代双胚苗两苗系再现频率分别为0.823%和0.139%。二代分离奇异,三代按株系趋向整齐。双胚苗及后代去雄套袋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结实特性。是有性和无性基因型细胞的嵌合体,双苗特性可通过有性或无性过程传递给后代,无性的表达可能需特定的环境条件。双胚苗是选择兼性或专性无融合生殖的一个中间型桥梁材料。
  • 杨根平, 荆家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呼吸抑制剂和解偶联剂探讨了在渗透胁迫下大豆下胚轴细胞透性与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渗透胁迫和呼吸抑制剂KCN、解偶联剂DNP均可以引起大豆下胚轴细胞透性显著增大,尤以DNP的效应最大。各处理下,透出物中以K+为主。渗透胁迫下,呼吸速率降低;细胞透性增大与渗透胁迫程度呈正相关,而与呼吸速率下降和A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 马力耕, 冯福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玉米叶片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的低温失活现象的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贮存期间,玉米叶片离体PEPCase活性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对效应剂G6p、Gly和2.4—D的敏感性也减弱。甘油对低温贮存期间酶的活性和对2.4—D的敏感性均有保护效应;G6p单独存在时对酶的活性和2.4—D的敏感性均无保护效应,但同一浓度的G6p在与Gly和甘油同时作用时对酶的活性和2.4—D的敏感性均有保护效应,其保护程度优于同浓度的甘油。NaCl对PEP-Case活性有抑制作用。对酶对效应剂的敏感性影响较小。对低温贮存期间酶的活性和对效应剂的敏感性均无保护效应,并能加速酶的低温失活和对效应剂敏感性的减弱。上述试剂对低温贮存期间酶对效应剂敏感性的保护程度与对其活性的保护程度相一致,表明低温贮存期间酶对效应剂敏感性减弱与其低温失活有直接关系。
  • 刘凤珍, 李彦, 陈利平, 安玉麟, 敦惠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栽培密度不同的三个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小孢子和花粉发育进行了细胞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花粉母细胞时期。稀植小麦的小孢子发育略快于密植的。即当稀植小麦花粉母细胞开始减数分裂、药壁绒毡层开始解体时。密植小麦花粉母细胞刚形成。药壁完整;(2)到二、四分体时期、稀植小麦花粉母细胞发育加快。当其90%形成二、四分体时,密植小麦花粉母细胞才有50%将分裂成二分体。仅部分形成了二分体;(3)当小孢子发育到单核靠边期。稀植的主穗和分蘖穗发育越来越快。并有分蘖穗赶上主穗的趋势;而密植的分蘖穗发育减慢以至停止。
  • 李春红, 孟祥启, 蒋有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影响玉米花药培养的几个因素及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的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玉米花培效果的重要因素,杂交种的花培效果好于不稳定系,不稳定系又好于自交系。N6与正14两种培养基都适于花药培养,但正14培养基优于N6培养基。特别是液体培养基效果更好。花药接种的适宜时期为单核中期和后期。单核后期又稍好于单核中期,单核早期的花药不能诱导愈伤组织。单倍体与二倍体花粉植株之间叶片气孔保卫细胞长度差异极显著,长度小于29μm的为单倍体。大于29μm的为二倍体或多倍体。鉴定的准确性可达到95%。因此可利用测量气孔保卫细胞长度的方法鉴定花粉植株的倍性。
  • 曹为王, 郑燕棠, 张福庆, 朱海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经多年试验研究。筛选出适于葡萄茎尖脱毒培养及继代繁殖的广谱性系列培养基。它与一般常用培养基相比。可缩短培养时间12~19d。该系列培养基对不同葡萄品种的培养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但脱毒效果差异不明显,对葡萄扇叶病毒和卷叶病毒的茎尖脱毒率分别达到86.6%和84.4%。试验证明,茎尖的长短与脱毒率成反比,与再生株的存活率成正比。
  • 刘荣昌, 李凤汀, 郝正然, 汪文燕, 杨则瑗, 张春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自然条件下,小麦接种联合固氮菌(土生克雷伯氏菌)43菌株、获得了显著增产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菌株与小麦根系结合。在根毛细胞、表皮细胞、皮层细胞的间隙及输导组织中存在大量的菌体细胞。在小麦抽穗期固氮酶活性达到148.8nmol C2H4-1h(-1),15N稀释法测定固氮量占植株总氮量的15.3%~22.1%。由于菌株产酸,在砂培条件下,速效磷增加16.1%~39.7%。提高了植株磷素营养水平。同时菌株代谢物中存在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可刺激植株生长发育。显然,小麦接种43菌株增产是因菌株固氮、解磷和产生多种激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潘幸来, Sherwin Lopez, Dacid C.Coleman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9年在佐治亚大学生态所温室用缺速效磷的灭菌河沙土,在328个无菌盆栽中研究了棉花等7种作物接种G.etunicutum等5种VAM真菌孢子混合液后的生长反应情况,每立方厘米无菌土中接入3个混合孢子为+VAM处理, 对照不接,对比法排列,生长期70多d。结果表明,+VAM处理的棉花、玉米、大豆、西红柿的苗干重分别比各自的对照高947%.74.2%,27.8%和124.9%,而西瓜和油菜则无显著反应(t检验);G.macrvcarpum菌种可能有较强的孢子生产能力。
  • 牟善积, 何明华, 丁得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利用建立生产函数模型,对影响红小豆产量的主因子及交互效应进行了分析,模拟确定了天津地区红小豆高产栽培最佳农艺组合方案。
  • 王玉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山黄杏叶片内氮、磷、钾年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花后60d内随果实的增大叶片氮磷钾水平呈下降趋势。氮在花后60~90d随着杏花芽生理分化的进行呈上升趋势。花后90d随着杏花芽形态分化的开始又呈下降趋势;磷在花后60d一直到落叶变化不大。趋于平稳;钾在花后95d以后随着杏花芽形态分化的进程呈上升趋势。通过对山黄杏叶片氮磷钾年动态综合分析得出。在采收后落叶前。施用有机肥或氮磷钾复合肥。花后60d以前应追施一次氮肥。花后65~95d应追施钾肥。通过氮磷钾三元素之间平稳期关系分析。杏是一个喜钾肥树种。
  • 金同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23种不同的充气条件研究生菜切块的贮藏效果,通过感官质量评价和化学分析,观察颜色的变化、褐变程度及维生素C和叶绿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O2 20%+CO240%+N2 40%的贮藏条件是比较合适的。在上述条件及5℃的情况下,生菜切块的有效贮藏期大约在12~15d之间,这一结果在商业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卢皎, 陈家梅, 金道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40种蔬菜、瓜、果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9种蔬菜中维生素E、C、蛋白对SOD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观察了蔬菜中SOD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蔬菜、瓜、果间SOD含量的差异很大,其范围在1.26~176.10×;10-3g/g蛋白之间;去除脂溶性维生素E时SOD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维生素C及蛋白与SOD无明显对应关系;加热处理后样品的SOD仍得到较好保存。
  • 乔春贵, 王玉兰, 禹航, L.J.Wade, A.C.L.Douglas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0~1991年以出苗期为指标。着重研究了单株幼苗活力对向日葵植株籽粒产量的影响。旨在改进Wade等(1988)提出的向日葵苗期估产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向日葵单株葵盘重量与单株籽粒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的回归关系(R2=0.97~0.99),由前者预测后者非常可靠。可作为成熟期测产的参考。在苗期根据向日葵苗情预测收获时的籽粒产量。尽管Wade等模型有效。但加入单株幼苗活力这个因素后。整个多元回归模型的可信度大为提高。原模型中的预测因子仅包括单株面积印株距变异系数时。多元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25;当模型中再加入单株幼苗活力指标后,R2增加到0.44。而且,单株面积与株距变异系数之间和单株面积与单株幼苗活力之间的互作也达到显著水平。改良模型中影响单株籽粒产量的各因素间,以单株面积和单株幼苗活力最为重要。
  • 宋英凯, 张天星, 崔国惠, 王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向日葵未成熟胚培养中不定芽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向日葵子叶未成熟胚再生不定芽的能力很强,下胚轴较子叶容易产生不定芽;基因型和培养基是影响不定芽再生频率的重要因子。基因型不同,其不定芽的再生频率差异很大。本实验中大多数基因型都能诱导出不定芽。再生频率在40%以上。最高的达91%。自交系、杂一代和保持系的再生频率高于普通品种。培养基中高含量蔗糖及适宜的6—BA含量有利于不定芽的发生。由不定芽培育出的绿苗在温室条件下,大部分可以正常开花结实。
  • 杨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KFe[Fe(CN)6]深蓝色配合物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果实中的单宁,结果表明,在pH2.5~3.0HCl介质中,KFe[Fe(CN)6]的最大吸收波长在760nm;在760nm处。KFe[Fe(CN)6]的摩尔吸光系数为7.4×;105L·;mol-1·;cm-1;单宁浓度在0.1~1.6μg·;ml-1范围内遵守Beer定律;回收率在96.0~103.3%之间;多次平行测定的变异系数约为1.6%。
  • 研究简报

  • 赵京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10年,北京、河北、山西杏树出现严重的早期落叶,对杏树危害极大。调查中发现一种黄化卷叶的症状。这种症状是造成杏树落叶的主要问题。对病树叶片切片及提取后可见有类似类菌原体的病原存在。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