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永慧,邓西平.干旱与复水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4,19(1):85-88.
[2] 崔读昌,刘洪顺,闵谨如,等.中国主要农作物气候资源图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4.
[3] 李世奎.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4] 方文松,陈怀亮,刘荣花,等.河南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中国农业气象,2007(3):12-15.
[5] 冯秀藻.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6] 龚绍先.粮食作物与气象[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19-87.
[7] 李元华,车少静.河北省温度和降水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5,26(4):224-228.
[8] 王建恒,王荣英,李新,等.黑龙港地区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增):15-17.
[9] 史国安,魏良友,陈明灿,等.模拟不同降水类型旱地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3):64-69.
[10] 杨金虎.春小麦产量与降水气温关系的分析[J].甘肃农业,2000(5):33-34.
[11] 杜军,张勇,索朗欧珠.西藏冬小麦需水关键期的降水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4,25(2):47-50.
[12] 郝立生.衡水气候环境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增):29-32.
[13] 郝立生,吴雁.海河低平原气候环境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30(4):20-24.
[14] 王位泰.干旱与冬小麦和玉米产量关系的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2,23(3):27-30.
[15]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I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6] 何代元,吴广成.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杂粮作物,2003,23(2):63-66.
[17] 邱新法,曾燕.影响我国冬小麦产量的气象要素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1,22(4):11-14.
[18] 张力,张宝华.冬小麦气象产量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4,25(1):22-24.
[19] 魏瑞江,张文宗,李二杰.河北省冬小麦生育期气象条件定量评价模型[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4):367-370.
[20] 栗雨勤,张文英.抗旱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科麦一号的选育[J].华北农学报,2004,19(1):298-301.
[21] 慕美财,张日秋,李兴佐,等.冬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23(增刊):167-172.
[22] 王振华,孙宏勇,张喜英,等.不同冬小麦品种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响应的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22(1):9-12.
[23] 李素娟,李子林,陈阜,等.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22(增刊):115-120.
[24] 任三学,赵花荣,姜朝阳,等.不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22(增刊):169-174.
[25] 吕丽华,胡玉昆,李雁鸣.水分协迫下不同抗旱性冬小麦脯氨酸积累动态[J].华北农学报,2006,21(2):75-78.
[26] 雷振生,吴政卿,田云峰,等.生态环境变异对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性态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5,20(3):1-4.
[27] 张继祥,刘克长,任宗兴,等.农林间作系统中作物光合速率与生态生理因素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2,23(4):38-41.
[28] 郝志新,郑景云,陶向新,等.辽宁省冬小麦种植北界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2,23(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