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45-46.
[2] 刘刚,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62(4):364-376.
[3] 杨改河,杜恩社,徐正余,等.西藏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75-78.
[4] 关树森,徐友伟,普布卓玛,等.西藏部分农区土壤合理利用研究及质量提高的建议[J].西藏农业科技,1995,27(4):36-41.
[5] 范瑞英,冬梅,魏迎春,等.西藏小麦品质育种现状及品质改良措施的探讨[J].西藏农业科技,2000,22(3):36-41.
[6] 谭学瑞,邓聚龙.灰色关联分析:多因素统计分析新方法[J].统计研究,1995(3):46-48.
[7] 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22-27.
[8] 陈莉,刘光辉.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解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2):229-232.
[9] 吴凯,卢布,袁璋.区域农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与优势产业的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97-402.
[10] 吴建明,谢正荣,沈小妹.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应用于水稻品种综合评判的探索[J].种子,1990(3):33-35.
[11] 童有才,张会南,左晓龙.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玉米新品种综合评估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1998,26(4):296-298.
[12] 杨晓红.应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抗虫杂交棉新品种[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631-632.
[13] 赵倩,刘兆晔,刘春蕾,等.小麦新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259-263.
[14] 黄振瑞,潘方胤,陈月桂,等.用灰色关联法对11个甘蔗新品系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关联度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98-2002.
[15] 刘廷辉.灰色系统理论在青稞品种综合试验中的应用[J].大麦科学,2004(3):13-16.
[16] 孟凡磊,赵亚斌,强小林,等.不同地区大麦品种农艺性状比较与西藏青稞品种改良[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5):175-17.
[17] 王恒良,栾运芳.西藏林芝地区青稞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3):10-13.
[18] 周瑞庆,萧光玉,汪大明,等.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作物研究,1992,6(增刊):21-26.
[19] 吴国峰,沈盈航,唐钧,等.氮肥运筹方式对大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大麦科学,2001(4):33-35.
[20] 秦亚平,李志玉,廖星,等.不同施氮量对中双9号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1):80-83.
[21] 周顺利,张福锁,王兴仁.高产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性状的品种差异及氮肥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2):67-71.
[22] 浙江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4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