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延吉,赵檀方.小麦光合作用的遗传和改良潜力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增):14-21.
[2] 彭远英,彭正松,宋会兴.小麦中国春背景下长穗偃麦草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2182-2188.
[3] 张振贤,郑国生,赵德婉.大白菜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J].园艺学报,1993,20(1):38-44.
[4] 孟凡珍,张振贤,于贤昌,等.不同季节生态型大白菜光合作用对夏季高温强光的响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6):605-609.
[5] 张振贤,陈利平,王绍辉,等.田间大白菜光合效率日变化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1(3):249-252.
[6] 魏岷,吴淑芸,张启沛.大白菜小株采种种株的光合特性[J].园艺学报,1998,25(2):159-164.
[7] 沈伟其.测定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混合液提取法[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8(3):62-64.
[8] 薛应龙.植物生理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9] 李合生,孙群,赵世杰,等.植物生理生化试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李家文,王贵臣,李惠芬,等.白菜光合作用的初步研究[J].园艺学报,1963,2(3):271-282.
[11] 张振贤,梁书华,陈利平.田间大白菜光合速率日变化与"午睡"现象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4,36(增刊):97-101.
[12] 朱凤绥,傅骏华,李连城,等.水稻×高粱远缘杂种的细胞学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8(4):26-29.
[13] 程祝宽,杨学明,于恒秀,等.水稻随体染色体的研究[J].遗传学报,1998,25(3):225-231.
[14] 伏军,徐庆国,周文新.水稻与高粱远缘杂交育种若干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23(6):509-514.
[15] 张赞平,侯小改,王进涛.两种栽培丝瓜的核型分析[J].河南科学,1996,14(增刊):4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