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鄢洪海, 张茹琴, 迟玉成, 林海洋, 许曼琳, 夏淑春. 花生黑斑病菌致病毒素提取及其活性测定[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S1): 283-286. |
[2] |
马春红, 李秀丽, 董文琦, 及增发, 李晓煜, 戴志刚, 王立安, 贾银锁. HMC毒素诱导玉米同核异质B37原生质体细胞凋亡的检测[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6): 136-140. |
[3] |
马春红, 郑秋玲, 董文琦, 李秀丽, 张红心, 李运朝, 商闯, 范尉尉, 贾银锁. HMC毒素引起玉米根冠活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J]. 华北农学报, 2009, 24(S2): 135-139. |
[4] |
商闯, 马春红, 贾银锁, 翟彩霞, 李运朝, 董文琦, 崔四平, 侯立白. 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诱导寄主抗性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8, 23(2): 198-204. |
[5] |
商闯, 马春红, 翟彩霞, 李运朝, 董文琦, 崔四平, 侯立白, 贾银锁. 丙二醛(MDA)含量在玉米诱导抗病过程中的变化[J]. 华北农学报, 2007, 22(S2): 29-32. |
[6] |
李欣, 高俊明, 马丽娜. 盾壳霉产葡聚糖酶培养条件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7, 22(S1): 185-188. |
[7] |
陈颖, 郝秋娟, 杨虹, 王立安. 利用荧光探针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玉米根冠细胞微丝分布与变化[J]. 华北农学报, 2007, 22(3): 101-104. |
[8] |
张董燕, 季海峰, 王雅民, 黄建国, 单达聪. 鸡源乳酸杆菌M8最佳培养条件的确定及培养基优化[J]. 华北农学报, 2007, 22(2): 171-174. |
[9] |
马春红, 李运朝, 董文琦, 翟彩霞, 范尉尉, 柳斌辉, 王立安, 任会芳. 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毒素对玉米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诱导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7, 22(1): 40-43. |
[10] |
孔令晓, 赵聚莹, 栗秋生, 王连生, 罗畔池. 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J]. 华北农学报, 2005, 20(3): 90-93. |
[11] |
赵冰, 闻凤英, 王玉龙, 宋连久, 刘晓晖, 张斌. 青麻叶大白菜小孢子培养及新品种选育[J]. 华北农学报, 2005, 20(2): 26-29. |
[12] |
崔洋, 马春红, 刘克明, 魏建昆.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对玉米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超氧物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诱导[J]. 华北农学报, 1992, 7(1): 25-30. |
[13] |
崔洋, 刘克明, 魏建昆. 用可溶性蛋白电泳法鉴定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J]. 华北农学报, 1991, 6(1): 48-52. |
[14] |
杨晓辉, 胡道芬. 影响大麦花药培养因素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1991, 6(1): 87-95. |
[15] |
刘克明, 吴全安, 刘俊芳, 梁克恭, 魏建昆. 玉米小斑病菌三个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比较的初步研究[J]. 华北农学报, 1989, 4(2): 7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