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建玲, 吴晶, 贾可, 廖文华, 吕英华, 马俊永.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磷与磷肥产量效应变化[J]. 华北农学报, 2022, 37(3): 104-111. |
[2] |
史昕倩, 向春阳, 赵秋, 董家僖, 袁苗苗, 田秀平. 翻压春油菜对土壤磷素及玉米磷吸收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1, 36(3): 166-173. |
[3] |
何海锋, 吴娜, 刘吉利, 常雯雯, 张永乾, 蔡明, 陈娟, 杨亚亚. 盐碱地不同柳枝稷品种生物质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S1): 273-280. |
[4] |
周文涛, 龙文飞, 戴炜, 傅志强. 节水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晚稻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 34(3): 147-154. |
[5] |
张婷, 佟忠勇, 张广才, 潘林林, 姜雪楠, 叶超, 张雅楠, 李丽, 关连珠. 添加稻草生物炭对水稻土磷含量和形态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1): 211-216. |
[6] |
耿暖, 唐玉霞, 王慧敏, 段冰冰. 烘箱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343-346. |
[7] |
杨峰, 闫秋艳, 鲁晋秀, 李峰, 王苗, 董飞.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养分残留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7, 32(1): 171-178. |
[8] |
王磊, 万敬敬, 杜雄, 崔彦宏, 党红凯, 李科江. 河北省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特征[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4): 177-183. |
[9] |
莫钊文, 李武, 段美洋, 潘圣刚, 田华, 唐湘如. 减钾对华南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形成、品质及钾吸收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1): 151-158. |
[10] |
孙向丽, 张启翔. 丽格海棠对水分、养分吸收利用规律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1, 26(S1): 192-197. |
[11] |
范士超, 张海林, 黄光辉, 孙国峰, 隋鹏. 不同间伐模式下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特征[J]. 华北农学报, 2010, 25(S2): 236-241. |
[12] |
邢素丽, 刘孟朝, 徐明岗. 有机无机配施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小麦产量和土壤培肥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0, 25(S1): 212-216. |
[13] |
孙世刚, 李英杰, 张建斌. 河北省山前平原粮食生产能力估算[J]. 华北农学报, 2009, 24(S1): 344-348. |
[14] |
张文宗, 王鑫, 康西言, 魏瑞江, 刘晶淼, 张超. 河北省玉米干旱风险评估及区划方法[J]. 华北农学报, 2008, 23(S2): 367-372. |
[15] |
宋永林, 唐华俊, 李小平.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褐潮土有机质变化的影响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7, 22(S1): 10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