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3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3-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王宏英, 黄占景, 仇艳光, 沈银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PD技术分析了小麦耐盐突变体RH8706-49、其母本濮农3665以及与49同为"一粒传"后代的敏盐材料H8706-34的线粒体DNA,发现三个材料的线粒体DNA存在有明显的差异,初步认为这些差异可能与突变体49耐盐性的增强相关,回收克隆了突变体49线粒体DNA的特异扩增产物,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 彭卫欣, 刘国庆, 刘国振, 朱立煌, 谢晓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中籼3037诱变得到新的类病变坏死突变体Sp1801,以粳稻品种02428为父本与其杂交构建分离群体,并利用RAPD技术对此突变相关基因进行了遗传连锁分析,引物OPI11和OPL03扩增的稳定的差异片段与突变性状紧密连锁,两标记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cM和5.6cM,并且两差异片段分别为556bp和944bp,因此OPI11-556和OPL03-944可以作为此突变基因的RAPD标记。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OPI11-556与一个抗稻瘟病基因pib有高度同源性。
  • 董家红, 于嘉林, 韩成贵, 方守国, 刘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RT PCR,获得了小麦黄花叶病毒罗田分离物28kD蛋白基因的cDNA克隆pUW28-10。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黄花叶病毒不同分离物的28kD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湖北罗田和河南潢川分离物在第326,327和336位较四川雅安、江苏扬州及日本分离物缺少3个核苷酸(nt),前两者核苷酸长度为762nt,后三者为765nt;不同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从92.1%到96.9%,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从89.8%到97.3%。
  • 梁雪莲, 孙毅, 郭平毅, 刘惠民, 刘少翔, 王景雪, 解志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农杆菌转化小麦授粉10d后的幼胚,经5‰PPT筛选获得大量正常再生植株。PCR及PCR 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其中23%(18株)再生苗为转化bar基因植株,这些植株可明显提高对basta的抗性。还总结了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高效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的处理程序。
  • 赵福宽, 高遐虹, 程继鸿, 范双喜, 于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茄子品系E-9903花药低温胁迫培养获得的抗冷细胞变异体为试材,用SDS方法从茄子幼嫩叶片提取DNA,选用40个长度为10个碱基的寡聚核苷酸(OPK01-OPK20,OPJ01-OPJ20)作为RAPD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并测定抗冷细胞变异体自交一代株系的冷害指数。结果表明:以OPK12为PCR反应引物时RAPD扩增谱带在抗冷性植株与同品系的对照株之间存在多态性差异,抗冷细胞变异体自交一代株系的冷害指数显著低于同品系的对照。
  • 汪若海, 李秀兰, 田波, 黄国存, 许荣华, 庞良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一类真菌的谷氨酸脱氢酶(GDH)对铵(NH4+)的亲合力高,转GDH基因植物有着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效能。从对转GDH基因棉花第1代观察研究的初步结果可以看出,其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纤维品质提高也有某些良好效应。
  • 任江萍, 尹钧, 师学珍, 姜小冬, 王智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5个基因型不同的小麦幼胚、幼穗作为供试材料,探讨了品种基因型、ABA处理及生根条件等对小麦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品种豫麦18.64为遗传转化的良好受体材料;0.2mg/LNAA和0.8mg/LIAA可促进幼苗生根;在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前14d,用0.5mg/LABA处理可有效抑制出芽率,并有利于促进胚愈伤组织形成和再生能力的保持。
  • 张秋英, 李发东, 刘孟雨, 王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OS-30型叶绿素荧光分析仪研究水分胁迫对小麦旗叶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旗叶的T1/2值减少,旗叶光系统Ⅱ(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o)降低,光合作用的潜在活力降低,这些参数下降影响了光合电子的传递和CO2同化的正常进行,表现在可变荧光淬灭速率减慢,可变荧光下降比值减小。同时还讨论了水分胁迫对灌浆速率的影响。
  • 张艳敏, 郭北海, 蒋春志, 温之雨, 丁占生, 李辉, 李洪杰, 何锶洁, 陈受宜, 朱至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模拟盐、旱胁迫,结合田间实际测定的方法,对基因枪法获得的转BADH基因小麦多个株系的不同世代材料进行了耐盐、耐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在旱、盐胁迫条件下,转BADH基因小麦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根系发育以及质膜保护等方面均比受体品种(对照)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田间生长条件下的转基因株系,其叶片蒸腾强度比对照明显降低,而离体叶片失水速率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别。
  • 王鹏, 连勇, 金黎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马铃薯脱毒试管薯为试验材料,研究块茎休眠和块茎顶芽萌发生长过程中几种相关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块茎贮藏过程中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消长,与块茎形态上的休眠及萌发有密切关系。处于休眠期间的块茎内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很低,随着休眠的解除及顶芽萌动活性逐渐增强,当顶芽开始生长时活性再次降低;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在块茎休眠时活性较高,顶芽萌动后活性迅速下降;不同品种间这四种酶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 段民孝, 郭景伦, 王元东, 邢锦丰, 滕海涛, 赵久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425份玉米自交系和1125份杂交组合的子粒品质进行测定,并对粗脂肪、蛋白质、粗淀粉的杂交优势和亲本的相关性作了探讨。结果表明,3种成分在不同材料存在显著差异,粗脂肪和蛋白质变幅和变异系数都较大,粗淀粉含量变幅和变异系数都较小,自交系中平均含量分别为4.24%,12.17%和71.10%,杂交组合中平均含量分别为4.86%,9.93%,72.56%。458个杂交组合子粒的3种成分含量与亲本的相关性均较低,粗脂肪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均表现较大的正向,蛋白质均表现为负向优势,粗淀粉的杂交优势变异幅度较大,平均正向杂交优势较小。
  • 崔彦宏, 张桂银, 郭景伦, 李伯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两种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为材料,就不同生育时期玉米植株对铜的吸收、积累及其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植株铜的含量在苗期较高,随生长发育的进程而逐渐降低;穗期吸收量最大,子粒灌浆期间对铜的吸收量也较多,两品种吸收铜的差异主要在花粒期,紧凑型品种在乳熟期吸收量较大,而平展型品种在子粒形成期吸收量较大。成熟期不同器官铜的积累量依次为叶片、子粒、茎秆(雌穗)、叶鞘(苞叶)、雄穗、穗柄、花丝。两品种间单株吸铜量差异不明显,单位面积吸收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密度造成的。
  • 金红, 杜胜利, 陈峥, 魏爱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影响黄瓜转基因体系的外植体类型、农杆菌共浸染时间、是否加入乙酰丁香酮等因素摸索,建立了黄瓜遗传转化体系;将抗除草剂基因bar以农杆菌共浸染法导入到黄瓜父本品种M1子叶中,经历愈伤组织分化、芽诱导和生根等过程获得落地转化株系,通过特异性引物的PCR鉴定,13个株系扩增出bar基因片段。T0自交获得T1转基因植株,经1000倍除草剂巴士达喷施处理,其中84%表现为较高的抗性。
  • 杨青华, 韩锦锋, 刘华山, 李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液体地膜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地膜能加快棉花前期生长速度、适度抑制后期旺长、调控和优化棉花株型,使棉花早发、早熟。
  • 朱云集, 郭天财, 马冬云, 王晨阳, 李亮琴, 张学林, 王永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不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类型小麦品种在河南省不同纬度、不同经度地区种植的品质表现,结果表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评分与小麦加工品质密切相关,根据评分可大致评价不同小麦品种的加工品质。在试验区域内,随纬度降低,不同HMW-GS类型小麦品种的主要品质指标均有所下降,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评分较高的品种受生态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在纬度相近、经度不同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品质表现不尽一致。研究还对供试小麦品种的加工利用价值和适宜种植区域进行了评价。
  • 栾生, 于元杰, 张玉喜, 丁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λDNA导入中国春后,在当代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过程中,观察到了单价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桥、微核、细胞多极分裂等异常现象,发生异常现象的PMC约占观察总PMC的25.54%。这些染色体异常可能是异源DNA整合到受体染色体,进行染色体重排所引起的复杂细胞学反应。后代植株在茎秆硬度、株高,穗长、穗形、小穗数、穗粒数、麦芒有无、结实率、成熟期等形态性状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异。发生变异的可能机制是异源遗传物质进入细胞核以后,通过重排整合到了受体的染色体上,从而激活受体本身的一些沉默基因,或者抑制了一些基因的表达;导入的异源基因直接表达,改变了受体后代的表现型;异源DNA导入受体后引起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 杜金友, 黎裕, 王天宇, 石云素, 宋燕春, 王海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SR,AFLP两种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23个玉米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对这两种分子标记系统进行了比较。利用筛选出的40对SSR引物,检测到了202个等位基因。用12对AFLP引物组,检测到了444条有多态性的带。SSR和AFLP分子标记均有很高的多态性,SSR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值达0.60,而AFLP多态性带比例是72%。两种分子标记结果将玉米种质划分为5组,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两种分子标记划分的结果也相近。研究认为SSR,AFLP两种分子标记系统均适合于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刘少翔, 王卉, 孙毅, 梁宏, 崔贵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30个品种(系)的研究,确立了小麦幼胚最佳取材时期的种子形态指标:在幼种子发育到嫩绿色,脊部由光亮转变为无光泽并具一层绒毛时,幼胚刚好发育到透明的后期和半透明前期。该时期仅有几个小时。探讨了不同基因型的幼胚的致密愈伤组织诱导状况及其继代保持和分化能力,并获得了良好的再生体系。使得致密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91%,在14d时分化频率达到96.7%,70d时分化频率仍可达62%。并就温室材料和大田材料以及不同年份大田材料的致密愈伤组织的继代保持和分化能力进行了比较。
  • 齐志广, 赵颂民, 沈银柱, 黄占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普通小麦{[(A)京引39A×75-3369]A2×806}A7×7269-10和小黑麦杂交后代的24个株系进行了农艺性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在抗虫性、有效分蘖、生育期、株高和千粒重等性状上都表现了超亲的变异,增加了普通小麦常规育种的遗传资源,有利于进行新品系的选育。是一套具有筛选价值的远缘杂交后代株系。
  • 韩毅科, 杜胜利, 王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瓜卷须为材料,对黄瓜染色体制片中的一些主要参数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黄瓜染色体制片的系统操作规程。研究发现,黄瓜染色中心直径和异染色质数目与植株倍性呈正相关,可作为黄瓜倍性鉴定的间接指标,其中单倍体染色中心直径平均为5.1μm,双单倍体为13.3μm,单倍体异染色质数目平均5.0,双单倍体为11.9。
  • 张德双, 徐小谢, 徐家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0,15,20,25,30d5种不同春化处理天数对5份大白菜和5份小白菜抽薹和开花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大白菜而言,冬性强的和较强的材料(B,D,E),春化时间以20d为宜,冬性弱的材料(A,C)以15d为佳,冬性强的材料初花天数为50d左右,冬性弱的材料为37d。对小白菜而言,春化天数以15d为佳,冬性强的材料初花天数为46d,其他为38d左右。春化天数长,开花略早,但差异不显著。在试验中,小白菜除J的冬性较强外,其他各材料冬性相差不大,不易分开,这可能与小白菜现蕾和开花需一定光照有关。可见小白菜在春化天数满足条件下,光照才是影响现蕾和开花的关键因子。
  • 崔彦玲, 张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含对叶霉病不同抗性基因的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叶霉病菌侵染过程中PAL酶活性和次生代谢物木质素含量的变化与品种抗性、病原菌生理小种间的相互关系。接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增加,抗病品种的PAL酶活性高峰出现早于感病品种。番茄品种的抗病性与其接种后36hPAL酶活性变化百分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另外,还成功地利用PAL酶活性变化速度这一指标对叶霉病生理小种的变异进行了生化鉴定。
  • 李秀秀, 王春田, 吕敬刚, 薛毅柳, 井立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网纹甜瓜和哈密瓜类型材料杂交,经6~7代系谱选择,选育出了3个网纹甜瓜新品系,并对其稳定性、抗病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品系1、品系2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品系1对白粉病呈HR抗性,品系2呈R抗性,品系3呈MR抗性;品系1和品系3单果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呈正向效应(GCA值分别为0.02和0.09),品系2的网纹一般配合力高(GCA值为0.16),品系3的单果重、果肉厚、糖含量均呈正向效应。
  • 杨月英, 张福墁, 乔晓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及不同配比对基质培番茄的生理代谢、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态氮或酰胺态氮比例达到50:50时,植株生长正常,不影响根系活力和光合作用,叶片含水量正常。在秋冬茬可明显提高产量;在春夏茬可增加早期产量,总产量和单果重正常,并可延长果实的保鲜期。当氨态氮或酰胺态氮占营养液总氮量的75%时,植株生长受抑制。随着氨态氮或酰胺态氮比例的提高,叶片中全氮、全磷含量增加,果实中硝酸盐含量下降,还原糖、Vc含量上升,总酸含量不受影响。
  • 沈阿林, 王永歧, 张学斌, 刘春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5N示踪和模拟土柱技术,对不同透水性土壤施用氮肥后水稻生育和氮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透水速率以20~30mm/d对水稻生育最为有利,完全不渗漏和透水速率超过40mm/d时,水稻分蘖明显减少,收获期干物质积累和子实产量仅为适宜透水率时的66.7%~93.4%和65.2%~93.8%。土壤透水性强烈影响水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土壤透水率在20~30mm/d时,水稻对氮的利用率超过60%,而不透水土壤和严重渗漏土壤的水稻对氮肥利用率仅为32.6%~44.1%,损失率达30.8%~46.0%。稻作期间田面水层和0~5cm土层pH与土壤透水率呈负相关,排水不良易引起氨挥发。日渗漏20~30mm可作为沿黄高产稻麦田培育的定量指标。
  • 郭建华, 韩宝文, 邢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室内模拟和生物耗竭的方法研究了土壤中钾素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淹水可以减少土壤对外源钾素的固定,淹水比20%田间含水量钾素的固定减少2~29mg/kg。当土壤经过干湿以后,土壤会发生明显的固定钾作用,土壤含钾量越高,固定钾能力越强。棉花吸收的钾素中有80%来自于土壤非交换性钾,盆栽生物耗竭与连续种植10年棉花的田间土壤,具有相同的结果,土壤交换性钾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不再下降,而1mol/LHNO3不能提取的钾(层间钾)一直在下降。
  • 武雪萍, 刘国顺, 彭华伟, 朱凯, 杨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芝麻饼肥和化肥不同配比对烤烟中有机酸含量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烟叶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不同,表现为苹果酸含量下部叶(下桔二)<中部叶(中桔三)<上部叶(上桔二),柠檬酸含量也是下部叶含量最高,而草酸和丙二酸含量则为上部叶最高,中部叶和下部叶含量较为接近。5种有机酸总量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
  • 史忠良, 仇松英, 马爱萍, 许钢垣, 武计平, 逯腊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虫圃鉴定1254份材料的基础上,对10个不同抗性品种进行了抗性机制研究。研究表明,小麦抗麦红吸浆虫抗性品种植株高,穗部密度大,旗叶长而窄,内颖尖隐伏数多,内颖弧口宽,植株茎、叶和颖壳被蜡质程度重,有被毛,颖壳硬而厚。测定了不同抗性品种(系)的未害子粒和被害粒中某些生化物质,明确了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是以诱导抗性为主的多因子综合抗性。总酚、单宁和可溶性糖是影响其生化抗虫性的关键因子,总酚尤为重要。
  • 高涛, 于晓, 李海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近10年内蒙古地区太阳辐射及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计算了光能利用效率,并归纳了其区域分布特点:主要粮食作物平均光能利用率东部均高于中、西部,从总体上看,玉米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其次是小麦,再次是谷子和整个粮食作物平均值。
  • 何满喜, 王桂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发展过程,研究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产值的关系,认为农业产值增长缓慢是制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 李红, 周连第, 张有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半方差分析对不同土壤质地和不同土壤肥力的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京郊平原粮田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的种植制度下,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变异的变程为50~60cm,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为1.41%~9.26%,远小于25%。说明不同土壤质地的土壤水分在各自的变程范围内存在高度的空间相关性,其中土壤质地越粘重,变程越小,空间相关性越弱;同一质地肥力越高,变程越大,空间相关性越大。
  • 宋维平, 徐福洲, 王金洛, 杨兵, 赖平安, 孟彦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免疫原免疫产蛋母鸡,收集卵黄提纯制备高效价卵黄抗体,作为治疗剂应用于试验感染腹泻仔猪,结果显示卵黄抗体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治疗组腹泻症状明显减轻,多数在5d后恢复正常,死亡率仅有16.7%;而对照组呈水样腹泻,最后脱水衰竭而死,死亡率为100%,两者差异极显著。
  • 王修启, 陈杰, 林东康, 秦磊, 常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32只小公鸡进行代谢试验,研究高戊聚糖含量小麦品种皖麦38添加木聚糖酶对鸡表观代谢能值(AME)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木聚糖酶使鸡的表观代谢能值(干物质基础)提高4.14%(P>0.05),干物质消化率提高5.98%(P>0.05),有机物消化率提高5.36%(P>0.05),粗脂肪消化率提高3.01%(P<0.05)。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分析表明,木聚糖酶对赖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消化率分别提高5 19%(P<0.05)和5.00%(P<0.05);组氨酸和脯氨酸的消化率分别提高3.67%(P>0.05)和2.39%(P>0.05);亮氨酸、精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的消化率分别提高2.12%~4.18%不等;对其他氨基酸的消化率没有明显影响。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