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9年, 第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9-1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孙家柱, 郭仁峻, 田立平, 张福胜, 尹俊玉, 薛民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北京地区1949 年以来不同时期冬小麦品种生物产量若干性状的演变规律、遗传相关、环境相关和遗传变异系数的比较得出:①目前推广品种的收获指数比解放初推广品种增加了11.72个百分点,但是单位茎叶重所负担的子粒重( 克草粒重) 却增加了83.9%,说明库源器官的比例变化较大,光合产物输出增多。②随着品种的遗传改良,单个茎秆特别是单个穗子的生产能力强化了,但群体成穗数有所下降,茎秆矮化、粗壮,穗子也变得粗大,小穗勾数增加。③生产品种在系统演化过程中,有些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为负值,但这些性状之间的环境相关却几乎全部为正值,说明品种在系统改良的过程中,性状的遗传相关与个体发育中的纯生物学相关不尽一致;一些性状的负向选择( 植株矮化等) 可能要牺牲一些其它性状。④相对于环境变异系数来说,株高、穗子大小和千粒重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选择的把握性较大。要改良品种的生物产量应该强化源器官的发育、光合生产及输出效率,以总生物产量做指标选择的可靠性较小,如要选择准确则应增加重复数。
  • 孙美荣, 李岩华, 张俊灵, 王瑞生, 王国红, 申淑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中,采用渐近杂交法使目标性状得到有效的组合,采用水、旱地交叉选育法,为杂种后代基因型的潜在遗传特性的充分表达和选择提供了条件,使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大了选择压力和频率,提高了选种质量和效率,为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品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袁爱梅, 袁建国, 郑跃进, 万永凯, 刘素云, 申林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和加显性遗传模型,对冬小麦一些数量性状进行了多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株高有关性状间的多种相关几乎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加性相关更为重要;单株穗数、主茎穗长、结实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间的加性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穗数与主穗粒重除外);单株粒重与其它性状间的加性相关均不显著,而显性相关大多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 卫云宗, 刘新月, 乔蕊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法,对小麦创新种质材料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关联分析可以客观准确合理地评判小麦创新种质的优劣;参试材料中以CA9550综合性状最佳,临旱205次之。
  • 赵殿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本模式主要有四×L、四×R、旅×L、旅×R与四×获5种;复合模式则包括由诸多多元复合种质构成的如四/(获×L)、R/(四×旅)等。复合模式在玉米杂优育种中渐趋突出。应用基本模式良好的融合性构建复合模式,代表了优势种质组合模式演化的基本趋向。发掘、创新现有种质资源,引入美国玉米带和热带-亚热带优势种质组合模式及其相应种质,分别与京、津、冀、鲁、豫优势种质组合模式的相应种质对应进行“温×热”互导,是优势种质组合模式演化的两条主要途径。
  • 李卫东, 卢为国, 梁慧珍, 许景菊, 王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河南省已审定和区试通过的26个夏大豆品种,对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二次逐步回归筛选,确定了主要性状最高理论产量指标并模拟出高产指标,此两项指标可比当前高产对照豫豆8号增产71.8%和30.0%。
  • 沈法富, 于元杰, 张学坤, 刘风珍, 尹承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鲁棉6号自花授粉24h后,利用微注射技术,将多酚和单宁含量较高的罗布麻DNA导入其子房中。在高选择压力下,利用自然虫源,选育出了兼抗棉铃虫和棉蚜的棉花种质系115。对115和亲本鲁棉6号进行了室内生物学测定和食物利用试验检测,结果表明,抗虫种质系115严重阻碍了棉铃虫的食物利用,显著降低了初孵棉铃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而鲁棉6号对棉铃虫影响较小。115幼叶棉酚和单宁的含量分别比鲁棉6号增加了90.9%和136.7%。
  • 张士功, 高吉寅, 宋景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麦为材料,研究盐分胁迫条件下6-苄基腺嘌呤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苗Na+、K+、Cl-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6-苄基腺嘌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苗对Na+的吸收,阻滞其向地上部分运输的数量和速度;提高体内K+ 含量、向上运输效率,降低地上部分对Na+、K+的选择性(SNa+、K+),同时6-苄基腺嘌呤还能够促进幼苗根系对Cl-的吸收,并有效地将Cl-限制在根部,阻滞Cl-向上运输,相对降低地上部分的Cl-含量。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提高小麦幼苗抗盐性和对盐分胁迫的适应性。
  • 赵春江, 康书江, 李鸿祥, 郭晓维, 王纪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冬小麦不同群体条件下主要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乙烯释放量,结果表明,乙烯的释放是存在于小麦各生育时期的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在不同蘖位的分蘖和不同部位的小穗、小花及同位叶片的不同发育阶段,其乙烯释放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起身期退化分蘖明显高于其它优势茎蘖,拔节后迅速下降,高密度下这一过程有所推迟;劣势小穗和劣势小花高于优势小穗和优势小花;功能初期和正在衰老的叶片高于功能盛期的叶片。表明乙烯参与了小麦优劣势器官转化的调控过程。
  • 肖琳, 胡正元, 蔡鹤亭, 何晖, 江扬洲, 刘亚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杂交水稻温室秧苗1叶1心期和寄秧15d后各喷施1次50~200 mg⋅L-1烯效唑,可使苗高降低,植株干重、分蘖和总根数、白根数增加,茎基部变宽,叶片变宽变短,根系活力增强,叶片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光合速率提高;后期灌浆速率增大,有效穗增加。其中以喷施100 mg⋅L-1处理效果最好,1996年小区试验比对照增产18.09%,1997年大区对比试验较之对照增产16.20%。
  • 姚万山, 宋连启, 郭宏敏, 张慎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杂交种掖单22号,研究了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叶面积指数范围内,延长灌浆期叶片的功能期,尤其是吐丝30d以后的绿叶面积时间,是高产的根本保证;在提高干物质积累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花后、尤其是吐丝后10~30d干物质积累量是实现高产的核心;最大伤流量与产量呈曲线关系,群体最大伤流量必须确保在适宜范围内。
  • 王节之, 郝晓芬, 郑向阳, 王潞英, 孙美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谷子组织培养不同阶段(愈伤组织、分化再生苗和根)潮霉素抗性浓度均在5mg/L明显敏感,最高临界浓度为10mg/L。米粒的潮霉素抗性浓度偏高10mg/L开始敏感,最高临界浓度15mg/L。潮霉素抗性浓度的筛选为检测谷子转几丁质酶基因奠定基础。
  • 张梅申, 沈爱光, 熊晓辉, 沈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植酸钙作为唯一的磷源,从无花果中分离到一株产植酸酶的菌株,利用液体发酵对该菌株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获得最适发酵培养基即淀粉8%,葡萄糖2%,NaNO3 1.0%,KH2PO4 0.01%,KCl 0.05%,MgSO4 0.05%,FeSO4 0.01%,pH值为5.0,采用10%的接种量,10%的装液量,经30℃,150 r/min 摇瓶培养8d,发酵液酶活达870.87pu/mL;采用该酶处理豆粕粉30℃下反应90min,植酸(盐)降解率达75 %,处理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由0.167mg/mL增加到12.1mg/mL。
  • 郭晓维, 赵春江, 梁振兴, 李鸿祥, 康书江, 王纪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随着冻、起总水量的增加或减少,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明显增加或减少趋势。叶片随着冻、起总水量的降低,在孕穗期前,向茎秆的物质转移比例增大,孕穗期后,其自身干物质积累比例下降幅度越大,相应地向穗部的物质转移比例也越大;当处理总水量超过900 m⊃3;/hm⊃2;时,叶鞘干物质积累比例在春5叶时最大,而不足900 m⊃3;/hm⊃2;时则在春4叶时最大;茎和穗子的干物质积累比例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不同冻、起水组配对小麦不同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冻、起总水量在600 m⊃3;/hm⊃2;以上的条件下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一个是春5叶期;另一个是子粒形成期。在子粒形成期以前,茎秆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冻、起总水量的减少而呈上升趋势;但在子粒形成期后,茎秆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冻、起总水量的减少而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开花前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开花后,叶片中大部分光合产物转移到穗部,使可溶性糖表现下降趋势。叶鞘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叶片相似。子粒可溶性糖含量从半仁期至子粒形成期呈明显上升趋势,子粒形成期以后则明显降低,而淀粉含量明显增高。
  • 李建民, 兰霞, 王璞, 周殿玺, 张建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磷肥对土壤水分亏缺的补偿效应,研究了灌水和施磷对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总耗水量与灌水量成正相关关系,而土壤贮水消耗量与灌水量成负相关关系;施磷能提高作物耗水量,促进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灌水和施磷均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两者相比,灌水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提高了千粒重,而施磷仅增加了穗数。灌水对经济系数无明显影响,但明显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施磷对经济系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冬小麦增施磷肥对限水灌溉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 周晓芬, 张彦才, 李巧云, 步丰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常用有机肥料牛厩肥、猪厩肥、鸡粪及作物秸秆、油菜绿肥为材料,研究了这些有机物的全钾、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状况,以及它们对土壤钾及作物吸钾的供应能力。结果表明:(1) 三种有机粪肥及作物秸秆、绿肥中含钾量为0.85%~4.50%,其中有32.7%~69.7%为速效态钾,1.7%~25.0%为缓效态钾;(2) 肥料与土壤共同培养150d后,约有50%~80%的速效态钾和缓效态钾仍以两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之中,但其中速效态钾比例明显下降,缓效态钾比例显著提高。不同肥料种类和土壤类型对其有影响;(3) 各种有机肥均可显著提高玉米幼苗生物产量和吸钾量;(4) 有机肥供钾效果与土壤缓效钾关系较密切。
  • 樊智翔, 王文彦, 郭玉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地膜覆盖下包体施肥与空白、条沟追肥、穴窝追肥比较,株高、穗位均降低,节间缩短、茎秆增粗,群体稳定性增强,叶面积加大,叶片持绿期、功能期延长;穗粒数增加到616.33粒。千粒重达到340.0g,比空白、条沟追肥、穴窝追肥增重19.5,15.0,5.0g,分别增产7.33%,5.37%,4.08%。包体施肥能够有效替代地膜覆盖玉米的中、后期追肥。
  • 侯旭光, 冯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内单4号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frac12;) 实施方案,通过建立群体光合性能指标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主要栽培因素对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大叶面积系数(LAI) 和总光合势(LAD) 与产量的关系呈单峰曲线变化,当最大LAI<5.8 或总LAD<362.7万m⊃2;⋅d/hm⊃2;时,产量呈上升趋势,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是灌浆期的LAI或散粉~灌浆期的LAD,保持散粉期后具有较大的光合面积和持续时间是提高产量的保证。在当地生产条件下,内单4号单产11250 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密度6.885~7.065 万株/hm⊃2;,种肥N 30 kg/hm⊃2;,种肥P2O5 96.75~108.15 kg/hm⊃2;,种肥K2O 66.75~74.4 kg/hm⊃2;,拔节肥N 131.85~145.65 kg/hm⊃2;,穗肥N102.0~117.3 kg/hm⊃2;群体光合性能指标参数为:最大LAI为4.83~4.94,总LAD为320.4~329.7 万m⊃2;⋅d/hm⊃2;,平均净同化率(NAR) 为6.77~6.79 g/m⊃2;⋅d,其中散粉~灌浆期LAD为79.8~82.35 万m⊃2;⋅d/hm⊃2;。
  • 乌瑞翔, 甄国平, 白水, 孙柏青, 张文, 刘品玉, 张晓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5~1998年,实施了《内蒙古东南部水浇地立体栽培技术的研究》。4a研究结果表明,立体栽培比等行距单作玉米增粮38.5%,增值100.4%,增效117.1%。光能利用率达到1.780%,比等行距单作玉米提高0.698个百分点。
  • 王勇, 陈静, 姚一萍, 杨利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自治区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5%以上,搞好旱作基本田建设是实现全区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建设旱作基本农田必须坚持高标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有机结合,全面实施。
  • 王海燕, 张忠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3~1998年对河南省13个主栽冬小麦品种白粉病的系统调查和抗性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①河南主栽冬小麦品种中没有对白粉病免疫的品种,发病最重的是豫麦13号,平均病指28.9,平均AUDPC 值502;发病最轻的是郑州831,平均病指2.3,平均AUDPC值25。②感、抗白粉病性没有明显变异的品种占总数38%,有明显变异的品种占62%,其中,高感变中感的品种1个(西安8号),中感变高感的品种1个(豫麦18号);中抗变中感(抗性丧失)的品种2个(豫麦17和41号);高抗变中抗的品种2个(豫麦24号和郑州831)。并就此分析了小麦品种抗感性发生变异的原因。
  • 陈宏, 靳阳, 董华, 彭永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乙醚、丙酮、乙醇三种有机溶剂浸提的苦瓜叶片提取液涂抹白菜叶后饲喂小菜蛾幼虫(Plutella xylostella L.),结果表明,三种有机溶剂提取液不同浓度饲喂试虫,随浓度增高,其取食量逐渐减少,生长速率逐渐减慢,存活率显著下降。其中50%的乙醚提取液作用最强。
  • 尚嘉彦, 艾国民, 王兰芝, 张玉聚, 王恒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证明了吡氟氯禾灵与乳氟禾草灵复配,具有增效作用,找出了最佳配比。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验证了混剂的除草效果,找出了最佳用药剂量和施药适期,明确了杀草谱。通过液相色谱分析,建立了混剂的分析方法。通过热贮稳定性试验,证明了两者复配的物理亲合性和化学稳定性。通过6% 吡·乳乳油复配技术研究,提出了除草剂混配研究的通用技术法则及应该必备的研究内容和程序,分析了吡氟氯禾灵与乳氟禾草灵复配增效的生物化学基础,阐明了研究除草剂单剂之间相互增效的生化基础在除草剂复配研究中的地位和必要性。
  • 卢向阳, 方矩生, 徐筠, 康巧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改变传统的将乙嗪合剂加工成乳油或可湿性粉剂的惯例,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水基性除草剂—28%乙嗪悬乳剂。温室盆栽试验表明,乙草胺与嗪草酮混用对防除某些杂草有互补作用。采用孙云沛法测定表明,两者混用对牛筋草和苘麻有增效作用,对马唐和反枝苋有相加作用。对杂草马唐、藜和反枝苋使用后测定,28%乙嗪悬乳剂对玉米、大豆、花生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2.57,2.28和2.14,2.17。经1996~1998年田间试验表明,除沙性土壤外,28%乙嗪悬乳剂可以在大豆、玉米、花生地作为土壤处理型除草剂安全使用,适宜的剂量为2250~3000 g/hm⊃2;,对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的防效在多雨年份可达94.2%~99.0%,干旱年份可达81.2%~84.5%。并对28%乙嗪悬乳剂的关键加工技术,物化性能和安全使用技术作了论述。
  • 李长缨, 简元才, 杜广岑, 吴萍, 郑淑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温度、不同包装方式青花菜耐贮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以4℃,0.03mm聚乙烯膜包装的不见光条件,适合青花菜的贮藏,供试的3个品种表现出了耐贮性的差异。提出了以花蕾黄化指数作为耐贮性鉴定的指标,以该指数≥33时的贮藏期作为测试品种的适贮期。
  • 吕昌文, 程瑞平, 郭郢, 齐灵, 李喜宏, 陈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蜜桃品种为试材,设低O2,高O2,茉莉酮酸甲脂(MJ)以及MJ和高O2混合(Mix)4个处理,以空气(Air)处理作对照。处理后,放在2℃的条件下冷藏。采样测定冷藏后果肉组织内的次生代谢物质(异味物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O2和Mix处理均有效抑制冷藏前、中期乙烯和CO2产生;低氧处理,使整个冷藏期乙烯和CO2的产生受抑;单独MJ处理,前期乙烯释放受抑,但加快了整个冷藏期CO2的释放;Mix处理有效抑制了水蜜桃组织中乙醇、乙醛、乙酸的积累,桃的冷藏风味较好。预处理时间愈长,这种效果愈明显。单独MJ处理和低O2处理不能长期保持水蜜桃的风味。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