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谢迎秋, 孙兰珍, 王海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4个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对K、V型不育系育性恢复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育性恢复表现为显性遗传,F2群体育性分离呈现多态性。K83(21)35A、K149A、V149A三个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均受两对基因控制,V83(21)35A的育性恢复所需基因数目在不同遗传背景中不同。同一恢复系在K83(21)35A和V83(21)35A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表现不同的育性分离。分析F2育性分离多态性的原因,认为主要与不育系本身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组的双元调控、微效基因、修饰基因以及基因间互作等遗传因素有关。
  • 肖凯, 张荣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杂种小麦麦优4号在不同生态因子下的光合速率均高于亲本。麦优4号及母本ND35的光饱和点约1200 μE·m-2·s-1,父本扬麦158的光饱和点约1000 μE·m-2·s-1,饱和光强下麦优4号的光合速率分别较ND35和扬麦158提高8·12%和20·18%。麦优4号及其亲本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均为25℃左右,但前者耐高温能力较强。在50~400μL·L-1CO2浓度下,供试品种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提高而直线上升,高浓度CO2(400~650μL·L-1)下麦优4号光合速率的增加快于亲本。水分胁迫条件下麦优4号较亲本维持了较高的光合速率,且在高渗溶液中下降缓慢。此外,麦优4号能适应更高的氮素水平。麦优4号的光合作用表现倾向于母本。
  • 许为钢, 周阳, 胡琳, 达龙珠, 王根松, 徐向阳, 黄惠, 康明辉, 赵献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杂种小麦产量因素及产量间的现有内在关系为基础,对8250~12000kg/hm2产量水平的杂种小麦的产量结构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若干产量结构优化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和近期目标产量水平的杂种小麦产量结构应在一定群体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特别是注意穗粒数的提高。文中建立的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产量结构的最优模式既有一定的多样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 石云素, 李洪杰, 郭北海, 张艳敏, 王子宁, 温之雨, 刘立安, 贾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黑麦总基因组DNA做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小黑麦×普通小麦3个衍生系930553、930560和930612的黑麦染色质。荧光原位杂交显示这3个品系中都有1RS染色体臂与一小麦染色体臂发生易位,易位的断点在着丝点附近。在体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各时期中都可见到明显的杂交信号。1RS染色体臂在间期表现为线状杂交信号贯穿细胞核。C-分带表明3个受检易位系为1BL/1RS易位。
  • 蹇家利, 马瑞昆, 贾秀领, 鲁建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和管栽小麦试验分析,总根系、初生根和次生根的生长及根呼吸存在基因型差异。早中熟基因型初生根前期发育快,后期衰退也快;晚熟基因型则相反。但根量的多少并不直接影响产量。
  • 杨兆生, 张立桢, 闫素红, 王俊娟, 梁文科, 李亚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根系地下观测室的根系生长观测箱中,对小麦根系的立体分布和开花后的衰退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开花期根系生长量达到高峰后,呈直线下降趋势;开花后根系在不同层次土壤剖面分布主要在60~120cm;根系的衰退区主要在30~60cm,5月11日~21日衰退速度最快。
  • 赵久然, 郭景伦, 郭强, 尉德铭, 孔艳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目前25个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亲缘关系类群划分。本项研究建立了从玉米种子、幼芽以及叶片组织中提取微量DNA的方法。从RAPD引物试验盒A至O共计300个引物中,筛选出对玉米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的引物40个,其中具有特别明显多态性的引物10个。它们是F3、O20、A19、M2、M6、N11、N12、N19、C7和G14等。依据10个引物扩增谱带建立0,1型数据,计算25个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5个自交系共可划分为5个类群。Ⅰ类为四平头血缘系统:包括黄早四、吉853、黄野四、四自四、196、81515、404、H21等共8个;Ⅱ类为瑞德黄马齿血缘系统:包括478、488、3189、7922、8112、B尖8、5005等共7个自交系:Ⅲ类为兰卡斯特血缘系统:包括Mo17、早49、多22等共3个;Ⅳ类为旅大红骨血缘系统:只有E28一个自交系;Ⅴ类共有P78、9502、178、P138、007、P17等6个自交系。这一类群都是由杂交种P78599后代选系而来,与美国另外两个类群瑞德黄马齿系统和兰卡斯特系统关系较远,它们之间选配的杂交组合大多具有较强的杂交优势。这一类群的自交系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研究结果表明:用RAPD分子标记进行玉米自交系类群划分与系谱法相吻合。通过不同自交系之间杂交,其产量杂交优势的表现,也验证了应用RAPD标记划分的5个不同亲缘关系类群的正确性。
  • 张烈, 沈秀瑛, 孙彩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及室内试验,在孕穗期和灌浆期进行土壤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脯氨酸对玉米品种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干旱胁迫前或胁迫解除复水后叶面喷洒脯氨酸(15mg/kg)对提高玉米植株的抗旱性有益。
  • 吴东兵, 曹广才, 阎保生, 郭文仁, 葛宝剑, 马宁胜, 郝建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寿阳县为代表的山西省中部高海拔地区,旱地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使用适宜熟期类型的品种,是种植成败的关键。因种植地域的差异,所用玉米杂交种的熟期类型在中早熟至中晚熟范围内变动,个别地区也能使用早熟类型。如何准确地掌握所用品种的熟期类型,必须选好划分指标。多年试验研究表明,植株叶数、播种至成熟天数、播种至成熟生育期内≥0℃的积温是熟期分类的形态指标、生育指标和生态指标,而植株叶数是最易识别和掌握的指标。
  • 黄占斌, 山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供水和干旱下春小麦(TriticumaestivumL)和夏玉米(ZeamaysL)生理生态适应研究表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光合速率(Pn)日变化受干旱缺水影响明显,干湿处理间其差别最明显时段为下午(12:00~16:00);缺水时作物Pn在午前段以气孔限制为主,午后段则以非气孔限制为主;缺水对WUE日变化影响作用与叶水势,以及大气环境因素,特别是大气相对湿度和叶温关系密切。
  • 陈喜文, 陈德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油菜为材料,研究线粒体nad6基因在种子发育中的表达。结果表明,nad6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很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各阶段均有较高表达,并随种子发育进程而有加强的趋势。推测线粒体nad6基因可能除与呼吸作用有关外还有其他功能。
  • 蒋悟生, 刘东华, 李毅, 郭希铭, 郭淑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50keVFe+和Cu+注入绿豆种子,应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法观察、分析低能重离子的注入对绿豆种子细胞形态的影响及注入离子的穿透能力。结果表明,Fe+和Cu+注入后的种皮表面细胞壁角质层被破坏,细胞表面呈现出许多孔洞;剥去种皮的子叶和胚根表面,细胞壁明显塌陷;注入离子可穿过种皮,进入胚细胞。
  • 李新海, 王金陵, 杨庆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两种类型大豆种间杂交组合F2至F4为材料,研究种粒大小集团选择效应及对其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粒大小是一个重要性状,大豆种间杂交后代随着向大粒方向选择,植株变矮,茎秆增粗,倒伏性降低,分枝数减少,产量性状得以改善。在F2根据植株个体表现进行种粒大小的分组定向选择,这种趋势能够有效地保持到高代。
  • 张德双, 曹鸣庆, 秦智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绿菜花“Galaxy”、“bc-0”和“bc-4”3个基因型进行了渗透压、外源激素、热激处理温度和时间、花蕾长度或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激素的作用并不明显,但相比之下,单独加入6-BA比同时加入6-BA、NAA效果好;绿菜花游离小孢子培养的最适热激处理温度和时间为32.5℃,24h;绿菜花游离小孢子的最适培养花蕾长度因基因型而异,如基因型“bc-4”蕾长为4.1~5.0mm,此时大多数小孢子处在单核晚期、双核早期,出胚率高达37.08胚/蕾。
  • 吕复兵, 张献龙, 刘金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陆地棉品种“珂字201”为材料,比较了IAA+KT和2,4-D+KT在愈伤诱导和悬浮培养中的效应,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中,IAA和2,4-D表现为正效应,且2,4-D的效应强于IAA;KT表现为负效应;胚性愈伤悬浮培养中,3种激素都表现出负效应。以胚性细胞悬浮系为材料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试验,分离原生质体的最佳酶组合为纤维素酶(Onozuka R10)3%+果胶酶(Pectinase)1.5%,原生质体培养的最佳激素组合为IAA 0.5 mg/L+KT 0·1 mg/L,适当提高原生质体密度有利于原生质体培养。光照,温度等物理因素对原生质体培养也有明显影响。原生质体再生的愈伤组织直接在无激素的悬浮培养基中增殖,很快获得了大量胚性愈伤组织,经分化培养再生出植株。
  • 李煜昶, 岳铭秀, 董景华, 于维强, 韩玉芬, 李秉武, 李树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16个通式为(CH33C(X)CH(Tr)CH3(Y)R的新三唑类化合物[式中,X=CO,CHOH;Tr=(1H)-1,2,4-三唑-1-基,Y=N,NH;R=(取代或未取代)苯基,烷基;(五员或六员)杂环基]对8种病原菌的杀菌活性和促进黄瓜子叶生根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 白志良, 张福跃, 王呈祥, 韦耀明, 牛天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996份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的光周期敏感性鉴定表明,中国高粱在每日10h短日照处理条件下,所有鉴定材料都比在自然光照下提前抽穗开花,而且品种间差异很大(5~47d)。按照分级标准,光反应迟钝的材料有35份,占3.5%;中间型的材料有736份,占73.97%;敏感型的材料有225份,占22.6%。统计分析表明,光敏感的程度与鉴定材料的生育期及原产地的地理纬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受日照的影响,鉴定材料的株高、叶片数变化与其光敏感性相关。
  • 孙德岭, 安志信, 闻凤英, 吕玉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45CaCl2标记的方法研究了番茄不同器官喷施萘乙酸对钙素吸收和运转的影响;根部标记45CaCl2的情况下,喷施萘乙酸的器官,单位干重45Ca的放射性强度及整个器官总放射性强度明显增加,尤以果实的增加幅度最为显着。叶面标记比根部标记更有利于钙素向果实运转。
  • 王立新, 苏青, 康彤彤, 徐民新, 陈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等电聚焦凝胶电泳比较了抗、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发现抗、感品种之间的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I 6.1酶带(位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电聚焦凝胶电泳酶谱pI 6.1)在拔节期至白粉病发生期表现水平有很大差别。抗病品种中编码pI 6.1酶带的基因终生正常表达,该酶带在小麦全生育期均有较强的活性,染色后着色深,多属一级酶带。而该基因的表达在感病品种拔节之后受到抑制,酶带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踪迹,多为三级、零级酶带。感染白粉病之后酶活性才回升,再度表现为一、二级酶带。为了探索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比较了119株抗病品种与感品种杂交F2代和65株抗病品种/感病品种//感病品种的BC1代植株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IEF酶谱,证明感病品种成株的pI 6.1酶带活性下降是因另一隐性基因所至。
  • 史忠良, 郑王义, 尹青云, 马爱萍, 许钢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穗蚜是麦蚜对小麦产量影响的主要因素。穗平均蚜量的多寡却不能反映小麦品种的抗性水平。通过5年的研究,发现小麦千粒重的损失率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小麦的抗蚜水平,可作为抗蚜育种的一个抗性指标,其技术稳定可靠,适用于一般育种工作者。
  • 李巧丝, 高宗仁, 王文夕, 张馨, 王淑华, 刘殿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恒温(27℃±1℃)、恒湿(70±5)%RH条件下,研究了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芝麻5种寄主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寄主及其不同部位上取食的棉铃虫,其发育历期、蛹重、存活率、成虫的繁殖力和寿命均有显着差异;棉铃虫在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密度较高,且不同作物上的幼虫发育参差不齐。作者认为,田间多种作物并存的局面是造成棉铃虫世代混杂、防治困难及猖獗危害的原因之一。
  • 刘学堂, 郭金城, 张元恩, 宋晓轩, 孙君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提取我国12个省主产棉区26个菌系gDNA的基础上,采用OPY和OPB两组随机引物,对这些菌系的基因组进行了PCR扩增和聚类分析,40个引物中,12个引物扩增出满意的适合于分析的多态性谱带。聚类分析将26个菌系分为A、B两个群,Va菌系(Verticillium alboatrum)属于单独的A群,B群则包括了所有的大丽轮枝菌系(Verticillium dahliae)。B群又分为Ba(Cs、Yc)及Bb两个亚群。Bb亚群下面分3个组,Bb1(AV2、AV3及Ly)、Bb2(Sa、Ji、Ke及Yc)和Bb3。Bb3是最大的一个组,包括供试的3个大丽轮枝菌落叶型的3个菌系(VD-8、T9、V44)和其他大部分非落叶型的菌系。不同的单孢之间RAPD分析的结果(引物OPY06检测出单孢之间2·06kb的差异条带)从分子水平证实了单孢间变异的发生。对河南安阳4个菌株单独聚类分析则表现出致病性测定与RAPD分析有一定的相关性。
  • 刘爱芝, 李世功, 王雪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烟草栽培区,利用黄皿和绿皿共诱集传毒介体有翅蚜32种,其中桃蚜Myzumpersicae(Sulzer)棉蚜AphisgosypiGlover分别占诱集蚜量的47%和23%。烟田类型不同病毒病发生程度不同,单作田和临菜田烟草病毒病发生严重,麦烟套种田较轻;5月迁入烟田的有翅蚜量与病毒病发生关系密切;提出防治烟草病毒病应通过早期防治病源地有翅蚜和麦烟套种等配套的措施,建立新的烟田农业生态体系。
  • 刘善江, 徐建铭, 李国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高碑店污泥的肥效、重金属铜锌复合污染的机理及防治。结果表明:施用污泥能提高蔬菜的产量,用量控制在0.2kg/盆为宜,用量过高导致减产;铜锌浓度在西红柿体内的分布遵循:根>茎叶>果实。根是重金属累积及伤害的主要部位,沸石及石灰处理污泥后可降低铜锌的活性含量及小麦重金属的吸收量,以石灰处理的效果较好。
  • 孙克刚, 李贵宝, 刘纯敏, 杨占平, 黄绍文, 金继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温室盆栽耗竭试验方法和室内模拟田间条件,对河南5类8种土壤供钾能力和固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砂姜黑土土壤钾素耗竭程度严重,表现是植株吸钾总量和首茬作物吸钾量最低。砂姜黑土、红粘土和粘质潮土对外源供给钾素的固钾率明显高于其他土类。褐土与黄褐土的固钾能力相似,砂质潮土最低。
  • 吴永杰, 赵艳华, 周明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金冠品种的休眠茎尖经3种不同方法(玻璃化法、包埋-干燥法和两步降温法)超低温保存后,均获得成功,存活率达到了83%。休眠茎尖由于经受了冬季的深冷驯化和具有较低的含水量,因而成为超低温保存的良好试材。经过玻璃化液(PVS3:50%甘油+50%蔗糖)预处理80min(25℃条件下)后或经蔗糖溶液预培养并于无菌空气中干燥脱水至含水量30%左右后,休眠茎尖可直接投入液氮进行超低温保存。保存后的休眠茎尖经离体培养后可直接再生植株。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试材生理状态的选择是超低温保存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不仅可以简化超低温保存的程序,而且可以提高此方法的实用性,为早日建立植物种质的超低温保存库奠定了基础。
  • 崔洪昌, 刘敬梅, Samuel S. Sun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对影响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所有被检测的因子中,磷酸根对酶的保护作用最强,而Tris-盐酸则效果极差。在磷酸缓冲液中添加二硫苏糖醇、PMSF、葡萄糖和镁离子等可能的保持试剂未能进一步提高酶的稳定性。另外,pH对PGM酶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酸性pH不利于酶活性的保持,在pH8.0时酶最为稳定。因此,本实验对PGM同工酶的纯化均在pH8.0的磷酸缓冲液中进行。依次经过抽提、分步硫酸铵沉淀、Sephadex G75柱层析以及二乙氨乙基纤维素柱高效液相色谱(DEAE-HPLC)等分离步骤,我们纯化了大白菜品种“白阳”黄化种苗中的3个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同工酶,并分别测定了同耐热相关PGM同工酶和与其自然电泳迁移率相近的另一同工酶的米氏常数(Km),比较了它们对37℃热处理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米氏常数和热稳定性方面它们没有显著差别,因而推测PGM酶本身可能不是影响大白菜耐热性的主要因素。
  • 王方晓, 王思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述了产于我国海南岛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的瓢蜡蝉科一新种——海南尼瓢蜡蝉(Nilalohitahainanan.sp)。附有全体图及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
  • 陈玉玲, 曹敏, 李云荫, 周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黄腐酸能促进植物生长,用生物试法发现,黄腐酸有生长素的作用;在抑制气孔开启上,黄腐酸有类似脱落酸的作用。但是,黄腐酸的这两种作用是由于它直接作用于植物,还是通过改变植物内源激素水平间接起作用,目前还缺少明确结论。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 研究简报

  • 张新忠, 刘国俭, 章德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自发2n配子在育种中应用的优势逐渐被育种者重视,2n配子的发生受基因型、环境条件和诱变因子的影响,减数分裂基因突变在许多种植物中都有发生,甚至有的基因已经被分离出来。环境及诱变因子对2n配子的发生也起有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者曾试验以各种诱变因子诱导。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