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王松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36个水稻骨干系进行了RFLP(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并对这些水稻材料的162个杂交组合育性进行了分组分类研究。杂种育性的遗传基础研究表明,亚种内杂交组合育性显着高于亚种间杂交组合育性。亚种间杂交不育性是由籼粳两个亚种间深刻的遗传分化引起的。广亲和性品种为亲本之一的杂交组合多数(71.7%)具有正常的育性,RFLP分析表明,这些杂交组合的遗传基础特殊,其遗传距离大于典型的亚种内组合距离,而小于典型的亚种间遗传距离。广亲和性水稻种质的创建、改造和利用潜力是大的,广亲和基因作用及其与杂种优势表现有关的若干遗传育种学问题要协同一并去解决。
  • 冯瑞光, 孟令启, 宁文书, 孟祥祯, 王玉珍, 王振圻, 李荣改, 杨微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4个不同来源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组成4∗8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抽穗期、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以及F1优势表现。结果表明,杂种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作用,用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可预测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较强的不育系是91-32s,恢复系是C8420、9022和92016等,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好的组合是91-32S/C8420和91-32S/92016分别比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冀梗8号增产56.57%和51.81%.
  • 李洪杰, 郭北海, 石云素, 裴翠娟, 王子宁, 高增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91年至1994年对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和Sava两套单体的繁育行为进行研究。观察表明,在分析的668株中国春单体自交种子中,55.3%为单体,41.0%为二体,3.2%为缺体。检查了630株Sava单体自交种子根尖染色体数目,其中单体、二体和缺体株频率分别为52.7%、42.6%和3.8%.观察到的其他类型非整倍体有三体、四体、单端体和双单体,频率不超过1%.
  • 刘建平, 刘学馨, 魏秀玲, 张利泉, 胡道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300个冬小麦常用亲本和它们的部分F1后代花药培养力的研究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都是可遗传性状。它们受不同的遗传基因控制,具有各自的遗传特性。杂种1代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具有明显的加性效应和杂种优势,而绿苗分化率则介于双亲之间。花培后代再进行花培的花药培养力明显高于一般常用亲本。花药培养力受环境影响很大,生长在正常大田环境下的植株其愈伤组织诱导率明显高于生长在温室条件下的植株。筛选出京花1号、NS2625、813①-21-2-3等几个花药培养力较好的材料,可在花培育种中作为桥梁品种应用。
  • 杨武云, 胡晓蓉, 毛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小麦染色单体转育和利用受体单体培育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这两个研究程序有机结合,设计出一套采用桥梁单体培育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的新方法。新方法只利用一套单体系统为桥梁材料,就可将目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代换到任一个受体品种中,培育成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突破了目前品种间染色体代换系培育时,受体小麦品种必须首先是单体系的障碍,缩短了一半的研究时间。
  • 孙家柱, 薛民生, 张福胜, 朱维云, 尹俊玉, 毕诗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4~1995年通过对转育4代的120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矮败麦(Tal-Rht10)后代分离出的不育株与散粉株的比较得到如下结果:①不同遗传背景的不育株与其姊妹散粉株的株高均差异明显,且此差值的大小与散粉株的株高呈极显着正相关,不同遗传背景下散粉株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不育株次之,而以散粉株与其姊妹不育株株高差值的变异系数最大。②不育株的抽穗期比其姊妹散粉株平均推迟3.4d,开颖传粉期推迟更多。该差值因不同的遗传背景而具有较大的变异系数;不育株与其姊妹散粉株的发育进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但使用早熟的轮回亲本对于缩小二者在发育进度上的差值作用不大,矮败株发育晚的遗传特点与Rht10的降秆作用类似,表现为不完全显性。③通过矮杆标记极大地便利了群体中去劣和株间授粉。但为了保证异交结实率有必要对矮败麦群体进行分期播种,以提高轮回选择的效果。
  • 徐瑞洋, 赵随堂, 冯未娥, 李占录, 徐劲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抗4、抗7高粱杂交种是由Tx622A不育系和晋粱5号、忻粱7号恢复系杂交选育而成,具有高产、高抗至免疫丝黑穗病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增产15%~18%,在人工接菌条件下发病率为0,对照种为82.4%,是目前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和天津等省市生产上推广的骨干品种。与此同时,结合高粱育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及遗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现有高粱品种间抗病性存在着显着差异。Tx622A等不育系抗性最强,具有质量性状的遗传特点;Tx3197A等不育系抗性较差,则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
  • 侯荷亭, 侯旭东, 仪治本, 王良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3∗4)和(4∗5)的广义遗传力分析,初步可以看出,杂交种生育期、株高、茎高主要由亲本的加性基因所控制;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角质主要由亲本基因的显性效应和基因互作效应所控制;穗长和穗柄长的遗传控制中,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近于相等。这种情况也为狭义遗传力的估值所证实。因而,运用上述材料与具有特殊性状优良的品系组成群体,进行轮回选择,能够选育出更有价值的材料来。
  • 王志敏, 王树安, 苏宝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小麦开花前16~8d和开花前8d至开花期进行遮光处理(遮光率70%~80%)分别使穗粒数减少了37%和23%.在处理期间,遮光穗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和果聚糖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穗,而蔗糖浓度与对照差异较小。遮光处理降低了穗中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SST)和可溶性酸性转化酶(AI)的活性。分析穗器官吲哚乙酸(IAA)、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和脱落酸(ABA)含量表明,遮光处理对穗中IAA和Z/ZR水平没有明显影响,但显着提高了穗中ABA水平。这些结果暗示,遮光限制了同化物供给,也限制了穗库对同化物的转化和利用;穗库活性的下降可能与ABA水平的上升有关。
  • 王焘, 郑国生, 邹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小麦生育后期测定了干旱与正常供水条件下旗叶光合速率及其相应指标的日变化。结果表明,两处理条件下小麦午休开始的时间相同,午休的发生皆以气孔限制为肇端,非气孔限制随后才参与进来,但由于干旱胁迫使小麦光合机构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皆降低,细胞间隙 CO2浓度升高),而使干旱条件下的小麦午休在降低的光合水平上进行。干旱胁迫使午休程度加重,通过气孔限制与非气孔限制在午休光合下降中所占比例的计算,表明这主要由气孔限制加剧引起。
  • 兰巨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和加拿大合作的有关小麦叶片失水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用冬小麦抗旱性状遗传规律研究筛选出的典型材料,分别在中国和加拿大的实验室进行离体叶片失水率测定,结果表明,同一测定者的不同重复间的重复性较高,同一试材不同测定者之间重复性较差;离体叶片失水率值与品种的旱地产量之间未发现有相关关系。因此,将离体叶片失水率用作小麦抗旱性状选择指标目前条件尚不成熟。
  • 王志芬, 陈学留, 余美炎, 王同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田条件下,利用示踪技术研究了两个不同穗型的冬小麦品种根系吸收活力空间分布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从返青到挑旗阶段在垂直深度20cm,水平距离0-20cm的土体内,大穗型品种78-3根系吸收活力的增加明显高于多穗型品种鲁麦14以后,78-3的根系吸收活力的降低幅度也显着大于鲁麦14,其活力的绝对值低于鲁麦14.两品种根系吸收活力的分布范围相差不大。后期根系吸收活力的相对降低,是78-3千粒重下降或籽粒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 张泽民, 李雪英, 高书颖, 孙立民, 王长英, 田兰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育种年代的11个玉米自交系和8个杂交种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区分不同材料的灵敏性高于酯酶同工酶。尽管不同育种年代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在同工酶谱带上差异明显,但未表现出随育种年代变化的趋势。根据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或酯酶同工酶谱带的变化很难预测玉米杂种优势的表现。
  • 赵明, 王美云, 李少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生产上广泛应用的17个玉米自交系的气孔阻力(RS)及其与光合速率(PH)、蒸腾速率(TR)的关系。主要结果是:(1)不同自交系之间RS具有显着的差异,相差最大可达2.3倍以上;(2)RS随生育进程的推延而增大;(3)RS同PH、TR及WUE(叶片水分利用率)在玉米生长的主要阶段存在极显着的指数函数关系,而在某一特定的生育期则表现出极显着的直线关系;(4)RS与PH、TR、WUE及R(呼吸速率)的相关度从大到小依次是TR>PH>WUE>R;(5)气孔阻力值拟可作为不同基因型的重要生理学特征之一。
  • 崔俊明, 张进忠, 卢道文, 王海龙, 张富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3~1994年研究了田间生长条件下5个玉米杂交种棒3叶的光合强度(Pa)、比叶重(SLW)、叶氮量(NLA)、叶肉厚度(LT)、气孔密度(SF)、维管束密度(VBF)等光合性状。结果表明:(1)各杂交种棒3叶的Pa高峰均出现在吐丝期,不同杂交种从吐丝期到成熟期的Pa动态变化不同,SLW、NLA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似。(2)不同玉米杂交种的Pa、SLW、NLA、LT、SF、VBF表现差异显着。(3)玉米吐丝期棒3叶的SLW、NLA、LT、SF、VBF与Pa均呈显着正相关,对棒3叶Pa的贡献是:NLA>SLW>LT>SF>VBF。(4)Pa、SLW、NLA、MF属于数量性状遗传,SF、VBF属于质量性状遗传。
  • 安玉麟, 李彦, 陈利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精量稀播亩产千斤生物学、生理学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肥力土壤和高水肥管理的条件下,适当降低播量和基本苗,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矛盾,是春小麦高产栽培的主要发展方向;采用精量稀播并集约精细管理,走主蘖并重的道路,亩产量稳定可达到千斤左右。
  • 徐秋明, 周军, 黄德明, 徐建铭, 李亚星, 刘素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北京郊区平原轻壤质潮土类土壤上研究了氮、磷、水三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氮、磷、水对小麦增产的作用顺序为水>氮>磷。肥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但肥料对水的影响较小,而水对肥料的影响则较大。在氮磷两种肥料之间,水和磷的交互作用大于水和氮。
  • 高胜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3~1994年,自河北省收集154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结果表明,V1、V3a、V3b、V3c、V5、V6、V7、V8、V1+2+9毒性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均在96%以上;V17出现频率次之,为51.9%;V2、V4a、V2+6再次之,出现频率分别是25.3%、26.8%和9.1%;出现频率最低的是V4b,仅3.9%.在毒性基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V1+V3a+V3b+V3c+V5+V6+V7、V8+V1+2+9,达98.1%,其次是V2+V2+6、V2+V4a、V4a+V2+6、V4a+V4b、V2+V4b、V2+V4a+V4b,出现频率分别为3.1%、2.5%、1.8%、1.8%、1.2%、1.2%,再次是V4b+V2+6、V2+V4a+V4b、V2+V4a+V4b+V2+6,出现频率均为0.6%,这说明含有相应抗病基因的品种是高度抗病的,能将其相应的抗病基因重组在一起,对抗白粉病是有效的。
  • 张庆平, 李子钦, 段兴恒, 孔庆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患病的亚麻根部获得分离物,经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经过完整的柯赫证病过程证实,引起亚麻萎蔫病的致病菌主要是尖镰孢菌,发病率达61%,其次为立枯丝核菌,发病率达21.2%,拟枝孢镰孢菌,发病率达17.8%.
  • 马德华, 庞金安, 霍振荣, 李淑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温度、光照、 CO2浓度及测定时间等因素均对黄瓜幼苗的光合速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光通量密度在1400µmo1·m-2·s-1左右光合作用达到光饱和点;25~30℃时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最高,温度上升或下降均明显降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同时使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发生变化。一般条件下, CO2浓度越高,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越大,光饱和点上升。测定时间也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上午光合能力最强,下午最弱。
  • 于国华, 张国树, 战淑敏, 罗文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200、350、500、700、1000mg/kg CO2浓度处理下的黄瓜叶片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RubisCO)活性。结果表明,增加 CO2浓度,可显着提高黄瓜叶片的光合速率,在强光下,效果尤其明显。黄瓜叶片光合速率对不同 CO2浓度的响应都有一个由低到高再低的趋势。黄瓜叶片暗呼吸在短时间内,随 CO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随着时间的延长(6min后),各种 CO2浓度下的呼吸速率都降至相似的低水平。此时, CO2浓度不影响暗呼吸速率。空气 CO2浓度,细胞间隙 CO2浓度与光合速率是一致的,在高 CO2浓度下,气孔导度一般不是光合速率的限制因子。黄瓜叶片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随 CO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RuBP加氧酶活性降低,RuBP加氧酶与羧化酶之比亦下降。但在 CO2浓度超过500mg/kg后,RuBP羧化酶活性增长幅度变小
  • 刘玲, 吴萍, 细田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去根小萝卜(Raphanussativus L.)幼苗,放置在0.5L的塑料盒中,用0.05~1.0ml不同量的乙醇处理不同的时间,4d后测定叶绿素损失量、氧的消耗量、二氧化碳产生量。结果发现,经乙醇气处理后的样品组,叶绿素损失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二氧化碳生成量和氧的消耗量也比对照组显着降低,说明呼吸作用减缓并受到了抑制,延迟了衰老作用的发生。
  • 李雄, 孙伯筠, 李福荣, 苗红英, 程玉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梨树株行距2m∗5m,树体适宜负载量:初果期15~20kg,好果率占80%以上,盛果期35~40kg,好果率80%以上;枝组负载量的计算公式为y=1.9053x-1.0325;花序适宜结果量1~2个;适宜负载量的树体参数为树高3.5~4.0m,冠径2.0~2.5m,枝类比:初果期长枝占总枝的34%、中枝占30%、短枝占29%;盛果期长枝占总枝的20%、中枝占20%、短枝占60%.叶果比:初果期20~30∶1,盛果期30~35∶1.
  • 胡晓红, 李志英, 秦海峰, 侯丽霞, 曹静海, 张岚, 王淑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利用保鲜纸、薰蒸剂、保鲜液等对苹果梨贮藏效果和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保鲜纸效果最佳,其次为薰蒸剂。保鲜纸好果率达100%,褐变率为0;薰蒸剂的好果率达99%,褐变率为0.
  • 刘中丽, 吴江岩, 苏荫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山区和平原的气候差异造成饲草资源量高峰期的季节差异。利用这种饲草资源量的时间差特点,夏季在山区繁育羔羊,秋季将断奶羔羊移至平原农区育肥,形成新的优质肉羊生产体系。具有下列特点:改善山区羊群结构,提高商品率,增加经济效益;减轻山区冬春季节草畜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山区草场资源、平原农区秸秆资源,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生产优质羔羊肉供应市场;秸秆过腹还田,培肥土壤,提高粮食产量。
  • 柳荣, 张中庸, 张天翔, 付金凤, 雷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雄性配子(精子)有性染色体的差异,哺乳动物X、Y精子在质量或密度上存在着微小的差别。为了突出这微小的质量差,实验先将两性精子共有的顶体和尾部都去掉,然后再将精子细胞核在氯化铯密度梯度条件下离心,成功地将乳牛精子细胞核分成明显的两个区带。
  • 研究简报

  • 陈超, 张海, 王桂兰, 刘建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鉴定明确带有 ACLSV (褪绿叶斑病毒)和 ASGV (茎沟病毒)的新世界和新红星试管苗为试材, 设板兰根、病毒唑以及两者复配的 10个处理, 采用大 (5mm)、小 (0. 5mm)两种茎尖。分化后,在基本培养基上继代 1、3、5次,进行EL ISA检测。
  • 张希近, 庞万福, 高占旺, 车玉莲, 屈冬玉, 纪颖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孤雌生殖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技术的研究是 1994年受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由张家口市坝上农科所和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同承担完成。 该项成果于 1996年通过技术鉴定, 1997年获张家口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耿军义, 李之树, 李延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 棉铃虫持续暴发, 给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致使棉田面积及单、总产急剧下降。化学防治对控制棉铃虫虽有一定作用, 但不仅提高了棉铃虫的抗药性、防治成本和造成环境污染, 且防治效果明显下降。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