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范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细胞学观察和同工酶电泳测试,分析了普通小麦T型和K型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花药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用同工酶电泳检测小麦T型和K型雄性不育胞质效应的区别有效。(2)酯酶酶谱较过氧化物酶酶谱更能清楚地检测两类不同胞质不育系败育发生的时期和程度。(3)细胞学观察表明,T型不育系小孢子在双核期其细胞核绝大部分不存在,成为空壳,败育较早,较迅速,这可能是其恢复源较狭窄的原因之一;而K型不育系小孢子在发育后期,从外观看与保持系区别不大,但有的细胞核解体,内含物不充实,败育较晚,较缓慢,较浅,这可能是其恢复源较为广泛的原因之一。
  • 王培, 陈玉蓉, 王峰, 何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H1花药单倍体试管苗基部,取尚未分化绿苗的胚性愈伤组织建立的体细胞无性系,获得4丛R1结实株系。从田间R2的观察中发现,R1的4株后代中有1株4个穗繁衍的86个单株发生了变异,R2的株系变异率为25%.经过这株变异的R2、R3的株高连续观察发现:株高变异范围均很大,并有超亲现象,R2的变异大于R3;穗系间和穗系内的变异均极显着,穗系间变异大于穗系内变异;R3有8.14%的株系已稳定;R2和R3的株高呈显着正相关。
  • 王良群, 白志良, 王丰林, 郑丽萍, 李爱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9个高粱品系的体细胞无性系后代的变异及其遗传稳定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R1再生植株常出现较大变异,但有许多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R2的变异频率虽然较低,但大部分变异能遗传下来,并且在R3即可表现稳定。另外,还观察到许多性状能发生可遗传的变异,但不同性状的变异频率不相同。有些植株的变异只表现在个别性状上,但也有些植株可同时出现几个性状发生变异。
  • 闫先喜, 梁作勤, 田纪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化学杂交剂Sc205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观察结果显示,经处理的小麦植株变矮,植株及麦穗呈现浅绿色,穗子呈爆裂状,花药不开裂,呈现雄性不育株的形态特征,这些特征可做为估算小麦群体化学杀雄效果即绝对不育率的依据。经Sc2053处理的小麦雄性不育有无花粉和花粉败育两种类型。无花粉型是在小孢子刚形成时即发生败育,从而产生无花粉的空壳型花药。花粉败育型是小孢子只发育到单核花粉,二胞花粉或不正常三胞花粉,或者只有花粉壁而无原生质体。无论何种情况,均未观察到花粉囊壁发育的异常现象。
  • 傅翠真, 徐文英, 常汝镇, 丁安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制品的豆腥味与脂肪氧化酶(Lox)引起酶促的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应用改进的等电聚焦凝胶电泳方法,对中国26个省900份大豆资源进行类型鉴定,发现中国大豆资源中有缺失Lox-1、缺失Lox-2、缺失Lox-3及缺失Lox-2,3的珍贵材料,其中缺失Lox-3的材料较丰富。应用电泳图谱在激光光密度计上扫描,测定酶带峰值面积,比较了同一品种及品种间各条同工酶带活性差异。通过脂肪氧化酶漂白胡萝卜素生化实验,定量测定了品种脂肪氧化酶活性。
  • 王立新, 苏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4个抗白粉病、23个感白粉病的冬小麦品种、品系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证明,由于对白粉病反应不同,在拔节至抽穗期,抗、感品种功能叶的过氧化物酶酶谱有明显差别,据此可以对田间大量育种材料进行早期预测,以防使用感病材料接种花药和进行杂交。用叶片同工酶鉴定抗病性,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可与育种试验同时进行,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鉴定方法。
  • 郭骁才, 蒋辉, 吴伯骥, 郑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离体培养植物细胞(胡萝卜细胞和烟草细胞)的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表面细胞的表面上分布有颗粒和纤丝。颗粒的形状、大小及分布有各种各样,有些颗粒顶部凹陷成小坑。纤丝大多与颗粒相连,在有些细胞表面上纤丝交织成网络。对这些颗粒和纤丝的分泌活动及调节,以及颗粒和纤丝在细胞之间粘连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 刘东华, 蒋悟生, 李德森, 苏一, 叶维祎, 程青, 李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不同剂量的N+、CU+离子束辐照绿豆种子,研究缓解Al3+对根生长及根尖细胞核仁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在2∗1015,5∗1015N+/cm2,5×1015和1∗1016Cu+/cm2剂量范围内,离子注入对10-3mol/L Al3+处理的绿豆具有保护性作用。
  • 王士杰, 刘双月, 康明辉, 杭向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AL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的性状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比保持系单株分蘖增加1.358个,抽穗提早0.564天,穗长增加0.633cm,分别达到5%或1%水平;但是,在叶片电导率、株高、单株穗数、总小穗数和旗叶长宽诸方面的差异均未达显着水平。AL型胞质败育花粉中有高度和轻度皱缩型及极少数的饱满圆型;而T型胞质的败育花粉几乎全属高度皱缩型。AL型与T型胞质的杂种间除穗长差异0.717cm,达1%水平外,其它7项指标的差异均未达显着水平。总之,AL型胞质与可育的普通小麦胞质和T型胞质相比,无不利的副效应。
  • 张艳敏, 李晋生, 钱维朴, 黄德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89年分别在江苏沐阳和南京卫岗进行了小麦冠层结构与光分布及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的高度及叶倾角影响光在冠层内的分布,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可反映叶面积和光的空间分布状况。低产群体的最高叶面积指数小于4.0,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低,消光系数分布均匀,但漏光严重,光能利用率低;过旺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过大,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部位较高,消光系数呈上大、中小分布,光在冠层上部递减迅速,中下部光环境差,叶片早衰,净同化率低;高产群体叶面积及其垂直分布合理,孕穗期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在相对高度0.60~0.65处,冠层中下部消光系数较大,上部较小,利于光向冠层深处透射,冠层50cm处透光率40%~60%,地面透光率2.5%~3.0%,净同化率较高,产量最高。
  • 贾秀领, 马瑞昆, 刘淑贞, 蹇家利, 鲁建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年的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系为材料,测定分析了离休叶片失水速率(RWL),叶片蒸腾速率(TR)和叶片初始含水量(IWC),结果表明,RWL,TR和IWC都存在显着的基因型差异。品系间排序在不同次测定中有波动,但呈基本稳定的趋势。不同试验区同一天RWL的测定结果综合可比性较好;年度间RWL测定结果稳定,RWL和IWC趋向正态分布。RWL和TR无相关关系,RWL和IWC有微弱的正相关趋势,三个性状与产量都不相关。根据此结果在选择高产性状的同时选择较低的RWL和TR方面进行了探讨。
  • 雷振生, 林作楫, 杨会民, 陈钦高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生理特征上,干物重呈现出拔节期递增、开花期递减、成熟期又表现递增的“N”型变化曲线,相对生长率的变化也呈同一趋势。旗叶净光合强度及叶绿素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则呈低产类型品种最低,中产品种最高,高产品种有所下降的抛物线型,但高产品种后期(灌浆中期)则又呈递增。高产类型品种的植株伤流量也有所增加。根据以上结果,对高产品种具有的生理基础进行了讨论。
  • 徐荣旗, 刘俊芳, 江延龄, 赵连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8个陆地棉(G.hirsutum L.)杂种及其亲本的四种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这些指标与杂种产量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幼芽匀浆互补法对F1皮棉超亲优势、中亲优势的预测相符率分别为87.5%和75.0%;杂种萌动种子ATP含量普遍高于双亲平均值。超亲优势、中亲优势与杂种ATP含量及双亲ATP含量的平均值均呈正相关,且中亲优势与杂种ATP含量相关显着(r=0.7188,P<0.05);杂种产量优势与盛蕾期、盛花期的叶绿素a含量及双亲叶绿素a含量的平均值无规律性相关,但蕾期杂种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双亲,而花期则不表现出此规律性;杂种种子全磷含量普遍高于双亲平均值。超亲优势与杂种全磷含量及双亲含量的平均值均呈负相关,且与杂种全磷含量相关显着(r=0.8122,P<0.05).中亲优势与杂种全磷含量和双亲含量的平均值相关不明显。
  • 陆文龙, 潘洁, 薛家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流动法研究了红壤、黄棕壤锌吸附动力学特性,重点研究了溶液pH,锌溶液的浓度、温度对两种土壤锌吸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锌的浓度对土壤锌吸附动力学影响明显;两种土壤对锌的吸附表观上可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0.05mol·L-1CaCl2解吸试验表明,Zn-Ca交换几乎完全可逆。
  • 毛建华, 陆文龙, 潘洁, 李秀文, 郑鹤龄, 陈中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天津滨海盐土在长期治理过程中由于盐土的脱盐碱化,以及缺少有机肥料和低矿化(高钠)碱性水灌溉等原因,已出现了程度不等的碱化土壤。试验表明,应用有机无机改土剂和增施有机肥、深耕深翻、咸淡水混合灌溉等农艺措施,并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能收到明显的改良效果。
  • 马志强, 刘国镕, 严乐恩, 张小风, 韩秀英, 王文桥, 高胜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比较了叶段法、小株法、试管苗法、活动苗圃法测定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药剂的灵敏度的差异,并建立了灵敏度基线,发现了抗药菌株,可供测定小麦白粉菌的抗药性参考。
  • 陈以峰, 周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样品制备,ELISA类型及免疫反应时间三方面着手建立了异戊烯基腺苷(iPA)组细胞分裂素的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用NaIO4氧化合成免疫原iPA-N9-BSA(BSA:牛血清白蛋白).由此获得的免抗血清效价达1:34500。交叉反应试验表明该抗血清只识别iPA组细胞分裂素。因此本研究中采用直接型(即固相抗体型)ELISA,并将最佳免疫反应平衡时间缩短至30min(4℃).所建立的iPA组ELISA检测极限为4.7fmoliPA/孔,线性检测范围0.01~50pmoliPA/孔,板内、板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7%和5.3%.样品的稀释曲线与标准曲线平行,回收率为87.1%,表明本研究中采用的80%甲醇提取、Sep-pakC18柱初纯化的快速制样程序适合于该ELISA.对大豆植株不同部位iPAs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根瘤与根尖内iPAs含量显着高于幼叶与顶芽内的iPAs含量。
  • 金同铭, 刘玲, 唐晓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分析黄瓜中的维生素C、还原糖、干物重三种成分,与国际法相比,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2、0.9930、0.9816,标准误差为0.368mg/100g、0.068%和0.085%,说明两种方法有着相似的准确性和精密度,而近红外光谱法分析效率可提高上百倍,且不需要任何前处理,也不用化学试剂,分析后的黄瓜样品仍可食用或作商品出售。既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分析测定,又为品质育种和种质资源品质鉴定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研究手段。
  • 刘凡, 李岩, 曹鸣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两种生菜及其不同外植体在培养基上不定芽发生能力的筛选,得到“大湖366”叶切片不定芽发生率高达87%的培养体系,并且丛生状不定芽可陆续发生。将叶切片与农杆菌共培养,对经km筛选后所得再生株进行X-Glu染色,兰色反应阳性率为50%。
  • 崔世茂, 陈源闽, 薛河儒, 赵清岩, 王若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印度南瓜果实主要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与单瓜产籽数的相关程度依次为单瓜重(0.8765)>瓜横径(0.8622)>瓜纵径(-0.7472)>籽粒长(0.5694)>籽粒宽(0.4284)>千粒重(-0.0604).各性状对单瓜产籽数起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瓜横径(0.4749)>单瓜重(0.3638)>籽粒宽(0.2122)>瓜纵径(-0.1741)>籽粒长(-0.1257)>千粒重(-0.0427).瓜横径和单瓜重对单瓜产籽数具有决定性的正向直接作用,瓜纵径为负向直接作用。在籽用南瓜丰产育种中,应以瓜横径和单瓜重作为主要性状选择指标,同时注意瓜纵径的牵制作用。
  • 张海英, 孔祥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白菜、菜花、黄瓜、番茄、甜椒和大葱等6种蔬菜的种子,通过3种不同含水量处理,密封包装后,在20℃、0℃和-20℃的条件下贮存70个月的劣变衰老情况表明:不同蔬菜种类对贮存温度和湿度要求不同,有4种蔬菜种子经过较低含水量处理,在20℃密封包装的条件下,贮后的发芽率、种子活力与在低温条件下贮存的效果相似,而且与贮存初始时相比也没有明显降低。另两种种子虽然在20℃条件下贮后效果比始贮期有所降低,但也比中等和较高含水量处理效果好,这表明降低含水量有利于延长蔬菜种子的贮藏寿命,能起到替代低温保存的作用。
  • 程汝宏, 籍贵苏, 李香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华北夏谷生态区近年育成的8个夏谷新品种的单株性状表现为基础,结合传统的夏谷单株选择理论和育种目标对各性状的要求,对与夏谷单株产量密切相关的8个性状分别制定了选择标准。按此标准,运用改进列联表法,对1992~1993年选择的1088个优良单株进行统计分析,将单株综合性状选择指标数量化,建立了夏谷高产育种单株选择模式。经验证,该模式在夏谷育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张建平, 李子钦, 王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原始菌样和单个夏孢子分离繁殖系的测定表明:内蒙古向日葵锈病流行区的病原菌生理小种种类为3号、2号及Lambrides描述的新分离物CL1,CL3和CL4;各小种或分离物均分布在所有采集点,但以3号小种数量最大,约占90%以上,为优势生理小种。
  • 研究简报

  • 范国强, 黄道发, 傅家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不同品种老化种子的蛋白质变化种子老化是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体现的。有关种子老化起因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 胡洽, 俞世敏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甜、辣椒一代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70年代后期,进入80年代就开始生产应用,90年代前期开始普及。为尽快获得预期的目标一代杂种及能稳、准、快地识别真假杂种的方法,在开展甜、辣椒新品种选育研究的同时,观察分析了主要性状在一代杂种中的遗传表现,借以作为选配预想的优良组合及鉴定品种纯度的依据。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