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6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6-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胡志昂, 王洪新, 李佩华, 王素, 姚永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两种线性浓度梯度(8—20%和12—20%)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来自14个国家的54个菜豆品种的种子蛋白.结果表明:多数多肽在品种间有淌度变异,变异发生在8个分子量区域.我们推荐本方法用于菜豆品种鉴定.种子蛋白谱与种皮颜色没有相关性.除3个品种外,凡菜豆球蛋白含3主要多肽的品种都是茎直立的矮生类型;而只有2主要多肽的品种都是茎缠绕的蔓生类型.看来,种子蛋白还可能在育种中预测其他性状.
  • 陈鸿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核不育油用亚麻的开花习性与普通亚麻基本相同.其开花数与开花所需日数与气候条件和植株分枝多少有关,且比可育株为多.亚麻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开花顺序相似,均自上而下,由里向外交替开放,各分枝的小分枝也是如此.晴朗的高温低湿天气,清晨5—6时开始开花,8时左右花全开,15时左右花才凋谢.而在低温高湿天气,不育株花的开花与凋谢时间推后.核不育亚麻的柱头生活力可以维持3—4天,以开花当天与次日的生活力最强,结实率最高,故配置杂交组合应在开花当天或次日进行,结实效果最好.花粉生活力的强弱,与温度高低也有关,在低温或冷凉条件下保存花粉,寿命最长,高温下保存的则较短.核不育亚麻作异交后,能分离出约占一半的不育株.其异交结实率的高低,将关系到育种工作的成效及杂种优势的利用.
  • 曹鸣庆, 周桂珍, 姜立荣, 裘季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草石蚕(Stachys sieboldii Miq.)是我国的特产蔬菜之一.病毒侵染是引起草石蚕种性退化的主要原因.经血清学和电镜鉴定,北京地区的草石蚕至少受到三种病毒感染,即苜蓿花叶病毒(AM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另一种不知名的长线条形病毒.为了恢复草石蚕原有的种性,采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脱病毒植株.用试管苗茎段扦插法离体快速繁殖优良脱毒母株,理论上年繁殖率可达5,000万倍以上.离体贮存试验表明,可将脱毒母株在23±2℃的培养室内离体保存8—9个月.1985年小面积试种结果:脱毒系每公顷产31.15吨,块茎单重4.16克,分别比罹毒母系增加1.7倍和1.2倍.块茎营养分析表明,脱毒系粗蛋白含量达21.62%,较罹病毒系高39.57%,氨基酸总含量平均增加30%以上.本文最后还讨论了草石蚕组培脱毒技术的应用问题.
  • 张敬贤, 毕桓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周年分期播种条件下对小麦冬性春性不同的各类型品种的穗分化研究表明,小麦对低温的反应属数量性的,低温诱导的是小穗原基而不是茎生长锥的伸长;生长锥下部单棱双向发展区是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原基“过渡区”;主茎叶片数的决定时期因品种的冬性、春性类型及播种后的温度条件而异.
  • 王士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1~1984年,选用代表不同生态类型的25个小麦品种,在大田进行分期播种.通过分析温光等主要生态因子与小麦生长发育的关系,建立了各品种主要发育阶段的温光模型:播种至出苗为G=104.4751/(T-1.1032),出苗至二棱、出苗至拔节为V=a+bG+cPt1,二棱至抽穗、拔节至抽穗为V=a+bT+cL.文中认为,播种至出苗的日数(G)既能反映当时的温度条件,又可表示萌发时的“田间春化效应”;温光积(Ptl)则给“温度与光照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作用”找到了量的表达基础;因此,建模时采用这两个变量,是很有意义的.
  • 王树安, 刘兴海, 金连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三年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耕作土壤中,都具有较坚实的犁底层,此层一般位于地表下20cm左右,其坚实度为耕作层的几倍至几十倍,比心土层的坚实度也高一至数倍,其厚度约为5—10cm.采用打破犁底层的措施,可明显地降低土壤的坚实度和容重,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改善根系生长的生态条件,促进根系生长.打破犁底层以后,小麦的水平根(0—30°)的比例减少,斜下根(30—60°)和直下根(60—90°)增多,各层土壤中的根量分布也有明显下移的趋势,而且提高了小麦生长后期的根系活力和抗逆性,增强了籽粒灌浆强度,有明显提高千粒重的增产效果.同时,打破犁底层后的第二季或第二年的作物也有增产后效,有的胜于当季,如打破犁底层同时结合深施磷肥或复合肥则效果更佳.
  • 高炳德, 王春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二年的田间试验和室内化学分析,对高秆、中秆、矮秆型春小麦的营养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阐明:不同春小麦品种体内N、P、K浓度消长规律的共性与差异;三要素消耗系数,生产效率的置信范围和品种间的差异;不同品种三要素吸收曲线的共性和特殊性;穗部三要素的来源等.为耐肥性不同的春小麦品种的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辛淑芳, 赵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经三年观察研究,十个不同熟性春谷品种的幼穗发育开始时间是随着它们生育日数长短而变化,并与拔节始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春谷不同熟性品种的叶龄指数又与幼穗发育阶段呈回归直线关系.因此,春谷不同熟性品种利用其叶龄指数,求出适宜的系数,再代入改进的直线回归关系式,即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谷子的幼穗发育阶段.
  • 王焕如, 朱之堉, 赵兰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十九个小麦良种用六个叶锈菌优势小种分小种测定,其中十八个表现高度抗病,是用来自河北、北京176个叶锈菌株进行多菌株、分菌株测定时,就没有一个品种对所有菌株都抵抗,感病率为9.1—61.4%.说明研究锈病应有群体观点.比较了新疆和河北、北京叶锈菌群体的毒性.根据一些中度抗病品种对两地叶锈菌的反应,都表明新疆叶锈菌群体的毒性比河北、北京的强.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可能不同,因此研究锈病应有生态观点.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遗传变异是长期的,寄主和病原物共同进化.研究锈病应有进化观点.过去的研究工作有片面性,应考虑改进.
  • 周枫, 张启行, 蒋有绎, 张美庆, 刘建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用紫外线诱变的方法处理菌株(K.pneumoniae)549,经两次诱变处理,分别筛选到一株具有抗Km400γ的菌株M-1-5-5和一株固氮活性较高的菌株M-1.Km对549和M-1的最低抑菌浓度随着涂皿浓度的变化而改变,菌液浓度10~4时,抑菌浓度为1.5—6.25单位/毫升.突变菌株M-1和M-1-5-5基本保持原出发菌株549的特征,在液体培养时M-1和M-1-5-5的生长速度比549快.试验表明M-1-5-5的抗性基因不在质粒上,连续传代试验说明其抗性具有稳定性.
  • 姚炳贵, 陆真元, 张红, 徐千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多年在全市郊县布点试验结果,明确了NPK化肥在天津市主要类型土壤和主要粮食作物上的增产效果,NP化肥效果显著,且效果近似,其有效施用面积可占全市耕地80—90%,K肥只在15%耕地上有效果.NPK的增产效果与土壤中速效养分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从而确定出施用化肥有效土壤的速效养分临界值.并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的计算结果,兼顾产量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选择出主要粮食作物在不同产量水平下的最佳施肥方案,供推广应用.
  • 贾应隆, 陈树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已建的一个中型灌区工程效益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分析,收集了排水改碱和灌溉工程三十三年来实际投资和效益材料,采用了静态和动态两种分析方法,不仅看出了忻定盆地治碱的潜力大、成本低、效益高,而且其方法也可供同类工程进行经济分析时参考.
  • 陈巽祯, 杨满昌, 刘信义, 杨本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粗缩病(MRDV)是七十年代以来河北省部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病田因病绝收毁种.经研究明确了此病害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病原是具双层衣壳的球形病毒.田间冬小麦上的“绿矮型”病株,包括与丛矮病毒(WRSV)混生的矮缩病株是玉米粗缩病的初侵染来源.在玉米上传毒并造成危害的主要是灰飞虱的第一代成虫.此病在玉米不同主育期的感病程度差别较大,芽鞘期至七叶一心期的病情指数为55.0—67.9%,八叶一心期为35.0%,而十至十二叶期极轻,仅2.8%.为此提出了以调整播期为主的农业措施结合药剂的综合防治.包括:治麦保秋;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期,即春玉米提前在四月份播种,套种玉米推迟到麦收前几天播种,扩大麦收后毁茬播种的面积;结合定苗拔除病株;加强管理及药剂防治.经一万一千余亩大面积防治示范,病株率由防治前的58.3%压低到15.0%,病情指数由防治前的29.6%压低到4.4—5.3%.与不防治田相比,病株率降低78.1%,病情指数降低77.9%.
  • 严毓骅, 段建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对苹果园种植覆盖作物—白香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Desr.后,苹果树上叶螨及其主要天敌—小花蝽Orius minutus(Linnaeus)、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t、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 sexmaculatus(Pergande)和拟长刺钝绥螨Amblyseius pseudo-longispinosus Xin et Liang等种群数量的消长进行了观察.6月中旬后,在生草法处理区,天敌与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之间的益害比明显地高于免耕法对照区.因此,山楂叶螨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7月12日,处理区与对照区之间的差异最为显著,分别为每叶2.54头和每叶8.80头.在整个生长季里,只使用了一次杀螨剂.由此可见,果园内种植覆盖作物以保护和增殖天敌,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 田绍义, 高世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草地螟在我国部分地区有滞育现象.是影响越冬虫源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1982—1984年观察研究结果,光周期是影响滞育性的决定性条件.其临界光周期为14—15小时,最低临界点13小时,最高临界点16小时,温度是影响年度间滞育量的重要因素.以光周期划分草地螟的滞育区和非滞育区,是掌握虫源基地的重要依据.以滞育区的气温变化,分析幼虫滞育量,对展望种群数量的自然积累或衰落,即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赵文臣, 焦惠生, 张淑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化学药剂导致害虫不育是防治害虫的一个新途径.1980年以来笔者用灭幼脲一号乳剂采用Mitlin饲食法于室内对粘虫成虫产卵不育做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5oppm处理羽化后一天内的雌、雄蛾,交配后所产卵,不育效果达99.8%,几乎全部不育.用5ppm、50ppm同时处理羽化后第三天雌,雄蛾,交配后所产卵,不育效果分别为99.4—99.0%,9.96—99.1%,效果十分明显.不育效果似与成虫羽化天数无明显关系.这一研究结果,对控制迁飞性昆虫为害及其数量变动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 张儒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描述了天津杏的品种资源,其中包括分类、品种特征和特性等.对主要品种如香白杏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果实经济性状及发展前途等,作了详细地观察、分析和记载;对一般品种如大黄杏等,只就其果实经济性状等作较简略地叙述.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