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宏志, 刘国顺, 杨惠娟, 等.烟草香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
[2] 毛多斌, 马宇平, 梅业安.卷烟配方和香精香料[M].北京: 化学工业出社, 2001 .
[3] 金闻博, 戴 亚, 张悠金.烟草香味化学[M].合肥: 合肥经济技术学院, 1992.增刊 王爱华等: 密集烘烤不同变筋温度对烟叶香气物质和评吸质量的影响 121
[4] 周冀衡, 朱小平, 王彦亭, 等.烟草生理与生物化学
[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6.
[5] 吴中华, 窦国孝, 赵 瑜, 等.不同调制方法对烤烟淀粉含量及香 吃 味 的 研 究[J].云 南 烟 草, 2004,( 2 ) :17 - 24.
[6] 艾复清, 刘 垦.变黄温湿度与烟叶焦油量和香吃味关系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 2008, 29(4) : 46 - 50,53.
[7] 王 凌, 苗果园, 刘华山 , 等.烘烤温湿度对烟叶香气物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07,(8) : 36 - 39.
[8] 代 丽, 黄永成, 宫长荣, 等.密集式烘烤条件下不同变黄温湿度对烤后烟叶致香物质 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8, 23(6) : 148 - 152.
[9] 白震译.烤烟烘烤中干筋期的温度与香吃味[J].烟草科技, 1984,(1 ) : 56 - 60.
[10] 宫长荣, 汪耀富, 赵铭钦, 等.烟叶烘烤中变黄和定色条件对香气特征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1996,(3 ) :106 - 111 .
[11] 宫长荣, 汪耀富, 赵铭钦, 等.烘烤过程中烟叶香气成分变化的研究[J].烟草科技, 1995,(5) : 31 - 33.
[12] 刘 领, 王能如, 徐增汉, 等.定色前期稳温点对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和多酚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9) : 5788 - 5789.
[13] 白宝璋, 植物生理学测试技术[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4] 王瑞新.烟草化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5] 闫克玉.烟草化学[M].郑州 :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16] 高玉珍, 王卫峰, 张 骏, 等.密集烘烤不同变黄温湿度条件对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3(2) : 215 - 219.
[17] 韩晓哲, 丁永乐, 何 澎, 等.湖南与河南烤烟烟叶中挥发性致香物质的对比 分 析[J].中 国 农 学 通 报,2008, 24(10) : l37 - 140.
[18] 韩锦峰, 马常力, 王瑞新, 等.不同肥料类型及成熟度对烤烟香气物质成分及香型的影响[J].作物学报,1993, 19(3) : 253 - 261 .
[19] 何承刚, 曾旭波.烤烟香气物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代谢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 2005, 26(2) : 40 - 43.
[20] Davis D L , Nielsen M T.烟草生产化学和技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1] 宫长荣.烟草调制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2] 王能如, 徐增汉, 李章海, 等.烟叶调制与分级[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
[23] 李艳梅, 宫长荣, 陈江华.烟叶在烘烤过程中脂氧合酶 、 脱落酸与色素降解的关系[J].中国烟草学报,2001 , 9(3) : 46 - 48.
[24] 宫长荣, 林学梧, 李艳梅.烟叶在烘烤过程中脂氧合酶活性及其作用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 1999, 8(4) : 63 - 66.
[25] 宫长荣, 王晓剑, 马京民, 等.烘烤过程中的水分动态与生理变化关系的研究[J].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2000, 34(3) : 229 - 2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