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6年, 第1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6-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李传友, 孙兰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细胞学的角度对小麦83(21)35核背景的T型、V型和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花粉败育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三类不育系的小孢子发生过程基本正常,T型不育系的花粉主要在小孢子后期发生败育,以典败型和圆败型为主;V型不育系的花粉主要在小孢子后期至二细胞花粉期败育,以圆败型和浅染败型为主;而K型不育系的花粉主要在二细胞花粉后期至三细胞花粉期败育,以浅染败型和深染败型为主。药室合并现象普遍发生是T型不育系花药的一个突出特点,而V型和K型人育系花药各壁层的发育是正常的。核质发育关系不协调是不育系花粉败育的根本原因。细胞学观察结果可以作为不育细胞质类型划分的一项参考指标。
  • 王俊英, 赵春江, 杨宝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研究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将小麦小花发育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即:小花原基形成期、雌雄药原基形成期、药隔形成期、花药四分期、花药伸长期、冠毛形成期、羽状柱头形成期、花药黄化期(开花期)。可以利用活动积温预测小花发育阶段。小花退化集中在冠毛形成期-羽状柱头形成期,但是当小花发育到花药伸长期时还处于花药四分期以前的小花都将退化。退化小花多分布于基部小穗各小花和中上部小穗的上位小花。
  • 郝泗城, 杨其伟, 宇克莉, 毕平, 夏文, 李德森, 周之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镍化合物对蚕豆和冬小麦根端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镍不同程度地引起蚕豆和冬小麦细胞的损伤。在15μg/ml浓度下,镍化合物可诱导蚕豆根端细胞核变形,液泡内有凝聚物断续性附着于液泡膜内侧。在相同浓度下,硫酸镍对冬小麦根端细胞内部结构影响较小。在80μg/ml浓度下,冬小麦细胞液泡有凝聚性变化,质壁有轻度分离。而蚕豆在此浓度处理下,核固缩,核膜崩解,细胞内部电子密度明显升高,结构呈凝聚状,欠清晰,液泡出现凝聚性变化,质壁出现重度分离。以上结果意味着镍化合物对蚕豆的损伤程度要高于对冬小麦的损伤程度。
  • 田良才, 李晋川, 余华盛, 南成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生态学为指导,小麦生态区划为基础,小麦适应性及其生态性状为依据,构建了与小麦生态区划对应的小麦生态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5大生态气候群及20个地理生态型。
  • 陈岭, 崔绍平, 孙耀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由8个亲本组成的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单株籽粒产量的基因效应。Wr/Vr和D、H、(H/D)1/2分析表明,除单株产量存在显着的上位性,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外,其余4个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穗粗、穗行数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百粒重、单株产量显性效应和上位性起主要作用;穗粗隐性基因为增效,显性基因为减效,其余性状均为显性基因增效,隐性基因减效;穗长、穗粗、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较高为50.8%~87.9%,百粒重、单株产量较低为21%左右;平均杂种优势效应按强弱顺序是单株产量>百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
  • 张桂寅, 马峙英, 刘占国, 吴立强, 卢秀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陆地棉色素腺体作为指示性状,采用4个遗传差异较大的品种研究了在基因型竞争条件下陆地棉植株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纯型种植时高产的基因型,在品种混合体中不同基因型竞争下生产力下降,而低产基因型的生产力则有所提高。品种产量越高,由其组成的混合体比预期值减产越多。品种混合体的产量均未超过其组成中的高产品种,多数品种混合体的产量均低于预期值。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结铃数均具有明显的竞争效应和趋势,单铃重、衣分无明显的竞争趋势。
  • 张辉, 丁维, 王宜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显性核不育亚麻的育性稳定、不育株标记性状明显等遗传特点,进行了轮回选择、品种改良、培育新品种等多种利用途径的探讨。选育出产量超对照(内亚二、三号)8.1%~18.9%的优良品种“内亚四号”;改良了“内亚二号”不抗枯萎病的缺点;创建了两个轮选群体;选育出20个品系和一大批优异的单株材料。
  • 王锡锋, 张忠山, 刘红彦, 何家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90~1993年从河南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64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标样为例,应用传统的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和根据与已知抗白粉基因的互作推测毒性基因频率的方法,研究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结构。结果发现白粉病菌群体中生理小种组成及其频率有较大变化,亚号、10号、11号和15号小种的频率均呈下降趋势,而31号小种的频率呈大幅度上升,至1993年已达20.75%,跃居各小种之首;对1号、11号、15号和31号小种的毒性基因谱分析发现,不同小种群的小种间至少存在一个以上毒性基因的差异,同小种群的不同小种间则在毒性基因谱上没有显着差异;另外,同一小种不同菌株间的毒性基因谱仍不完全相同,说明小种致病异质性是普遍存在的。毒性基因结构分析表明,V2、V2+6和V8等毒性基因的频率有较大变化。文中还讨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今后工作中如何改进等问题。
  • 熊礼明, J. C. Fardeau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32P同位素动力学方法对7种石灰性土壤磷库进行了标定。通过测定加入土-水体系中不同时间残留于溶液中的32P活度而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可以获得固液界面磷的交换率Km、磷的平均交换通量Fm、磷酸根离子在溶液中的平均滞留时间Tm以及第1分钟内可交换磷量(E1)等参数,并且可以对土壤磷库进一步区分为不同时间内可交换磷库。将上述参数与土壤同位素交换磷(E值)、同位素稀释法有效磷(A值)以及Olsen磷进行比较,表明同位素动力学参数与上述传统方法测定的有效磷量以及植物吸磷量均有极显着的相关关系,可用于对石灰性土壤的有效磷库进行标定。
  • 季良, 朱树秀, 阿米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氮水平土壤上用15N同位素稀释法对玉米大豆混作系统氮素转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氮和高氮土壤上均发生了固氮产物的转移。低氮土壤混作玉米从大豆固氮产物中获得14.94%~26.96%的氮,在高氮土壤上仅获得2.56%~21.13%的氮;混作大豆固氮率的提高率,低氮土壤为-10.36%~-21.14%,高氮土壤为29.10%~32.69%;混作玉米和混作大豆的植株含氮量,在低氮土壤中均比单作降低,而在高氮土壤上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玉米大豆混作系统在低氮土壤上主要消耗土壤速效氮,在高氮土壤上主要消耗土壤全氮。
  • 赵丽哲, 苏小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返白系在返白过程中,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叶绿体类囊体膜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常温)逐渐减弱,全白叶片降到最低,但未见峰数目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电泳分析表明,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体各组分含量均逐渐减少,全白叶中几乎消失,但经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发现,除CPIa、CPI的多肽缺失外,其余各组分的多肽带均可见,只是含量也随之减少。复绿过程中,以上各项分析均逐渐恢复,并达到其祖先矮变1号的水平。
  • 刘学勋, 孙笑梅, 孙利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四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利用计算机对试验数据分析,建立了籽棉产量、亩成铃数学模型。筛选出麦套夏棉高产优质的综合栽培措施为:密度8340~8650株/亩,单株留果枝6个,亩喷施缩节安4.34~4.96g,亩施纯氮8.03~9.00kg、纯磷2.68~3.01kg.四因子对籽棉产量影响的顺序:单株留果枝数>种植密度>喷施缩节安量>施氮、磷肥量;影响的效应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互作效应没有达到显着水平。根据亩成铃模型解析:种植密度和单株留枝数对亩成铃的效应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喷施缩节安和施氮、磷肥对亩成铃的效应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形。四项栽培措施对棉纤维品质的影响不明显。
  • 吴孔明, 刘孝纯, 刘芹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麦棉套作移栽、春棉直播和夏播棉三类棉田棉株生长的观测,利用生理时间建立了中等水肥条件下棉株的株高、果枝、现蕾、开花、吐絮、脱落等参数的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系统可根据有效积温预测不同种植方式下棉株的生育动态,有助于指导棉花栽培和害虫治理。
  • 杨静慧, 杨恩琴, 杨焕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干旱对6种苹果砧木生长和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通过隶属函数的计算,综合评定了各苹果种的抗旱性,从中筛选出变叶海棠为抗旱性强的苹果砧木。
  • 武玉璧, 张进献, 庞玉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桑属植物5个种32个品种的染色体倍数性,发现宽城10号等9个品种为三倍体(2n=3x=42),其余为二倍体(2n=2x=28)。
  • 王玉柱, 潘季淑, 孟新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临界点干燥法和自然干燥法干燥了7个杏品种(种)的花粉,并进行了电镜扫描。经对比分析认为:无论花粉大小,还是花粉壁构造特征,同基因型的花粉以临界点干燥法干燥的花粉较自然干燥法干燥的花粉变异小;临界点干燥法能观察到自然干燥法观察不到的花粉三顶距、萌发孔等特征。进行孢粉学研究,临界点干燥法优于自然干燥法。
  • 栗根义, 高睦枪, 杨建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菜和甘蓝种间对应性状作为遗传标记性状,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建立白菜-甘蓝附加系,并用附加系研究种皮颜色、花色和雄性不育等三个质量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在甘蓝的染色体组和甘蓝型油菜所含的甘蓝染色体组中,控制种皮颜色和控制花色的基因分别载于不同染色体上,控制所用白菜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与控制种皮颜色和花色的基因也分别载于不同的染色体上;选择种间对应质量性状有显隐性差异的白菜和甘蓝材料合成的甘蓝型油菜附加系,可用所选择性状作遗传标记对其进行区分和利用。
  • 谭学文, 刘增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基质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营养液浓度对大棚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甜瓜营养液浓度三段管理(定植-授粉2.0mS/cm,授粉-网发生2.5mS/cm,网发生一收获3.0mS/cm)能促进甜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营养液浓度增加,甜瓜叶片中磷、钾含量和钾/(钙+镁)比率提高,但镁含量降低。试验还表明,不同品种甜瓜对营养液浓度具有相同的适应性。
  • 邱立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以献质饲料为培养基,培养黑曲霉F27 (Aspergillus niger F27)和绿色木霉T1(Tirichoderma viride T1)生产纤维素酶。两种真菌的CMC酶活力均低于在稻草粉营养盐培养基中的酶活力,数质饲料的还原糖含量明显下降。表明饲用纤维素酶以外加醉法为佳。在猪和家禽消化系统环境条件下,黑曲霉F27的纤维素酶的作用适宜温度范围、热稳定性和对数质饲料、肉鸡饲料及猪饲料的糖化率等方面,均优于绿色木霉T,。在作用适宜pH值范围和pH稳定性方面,此两种真菌的纤维素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 沈华, 张安国, 马文芝, 宋桂敏, 刘田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天津地区10个区县、23个养鸡场的241只疑似大肠杆菌病病例中,分离出病原菌92株,所得菌株符合大肠杆菌的微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在各菌株间略有差异。分离菌对氟哌酸、庆大霉毒、氯霉素最为敏感。抗“O”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分属25个血清型,并以O111、O89、O86、O30、O78为主。从优势血清型中选取的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 贺澄日, 滕文军, 黄会岭, 陆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906”生长调节剂除对鸡腹腔巨噬细胞随机运动功能的影响(12.19±2.65)与对照组(11.3±3.01)比较差异不显着外,对鸡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35.3%),噬菌指数(1.65±0.5)及Fc受体E花环形成率(39.7%)与对照组(分别为27.7%、1.25±0.5、31%)相比均差异显着,证明“906”生长调节剂对鸡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油菜素内酯有关。
  • 李举杯, 王筱静, 关迎辉, 李绍文, 陈盛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三个亚种──意大利蜂(A.m.ligustica)、卡尼鄂拉蜂(A.m.carnica)和喀尔巴阡蜂(A.m.carpatica)成年工蜂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杂合度及纯合度。对上述结果进行的独立性检验表明,三个亚种间均存在着显着差异,这些差异正是它们遗传分化的具体反映。
  • 肖纯, 张凯农, 阳长敏, 侯大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FeCl3-K3Fe(CN)6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单宁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pH<2.2时的酸性介质中单宁-KFe[Fe(CN)6]最大吸收峰在680~720nm之间,绝大多数情况下吸收峰在695nm处,比色液单宁浓度在0~80μg·ml-1时未形成沉淀前,遵守朗伯-比耳定律。时间变异系数每分钟±0.05%,回收率94.7%~105.2%,相对误差1.2%~5.3%.该方法受在酸性条件下能将Fe3+还原为Fe2+的物质和形成沉淀的物质干扰。测定结果与靛红-高锰酸钾滴淀法相接近。
  • 卢向阳, 卢盛林, 巨修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湿磨法,选用适量的两种表面活性剂、增稠剂、防冻剂等分别制成48%乙草胺.莠去津悬乳剂和48%丁草胺.莠去津悬乳剂,可解决用同类药剂配制可湿性粉剂含量低的问题,而且其物理和应用性能优于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田间试验表明,两种悬乳剂对夏玉米地主要杂草──马唐的防除效果优于莠去津单用,残留量符合标准。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