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5年, 第1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5-1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张世成, 李金香, 杨小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穗粒数、千粒重的12个气候要素,有代表性的8个地点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当选取λ值为0.857时,将河南省小麦气候生态聚为四个类区,即豫南、豫北、豫中北、豫中南;并对各气候生态区的小麦品种布局原则,生育特点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作了概述。
  • 余华盛, 南成虎, 田良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由小麦气候生态区、地理生态区、栽培生态区及品种区域四级所构建的小麦生态区划体系。将中国普通小麦划分为5大气候生态区和20个地理生态区,即:Ⅰ北方温带春麦气候生态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3个春麦地理生态区;Ⅱ黄淮海暖温带冬麦气候生态区,包括海河流域、黄土高原、胶东沿海、华北平原、黄河中游丘陵川地和淮北平原6个冬麦地理生态区;Ⅲ南方亚热带(热带)秋(冬)播春麦气候生态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秦巴山地、南方山地、四川盆地、云南高原、川贵高原6个秋播春麦地理生态区和华南冬播春麦地理生态区;Ⅳ新疆内陆冬春麦气候生态区,包括北疆春冬麦和南疆冬春麦两个地理生态区;Ⅴ青藏高原春冬麦气候生态区,包括青海春麦和西藏冬春麦两个地理生态区。
  • 李新有, 梁宗锁, 康绍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高、中、低三个不同供水量下的夏玉米蒸腾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强光照下,供水不足引起WUE明显下降,而在弱光照下,不同供水量的WUE相差不大,灌浆期复水后则差异消失。说明供水不足时WUE由供水量和光照共同决定。这是由于在强光照下不同供水量之间Pn差异很大,Tr无差异,而在弱光照下,Pn无差异,Tr差别明显所致。在强光照下,供水445mm的WUE明显高于供水350mm和280mm的WUE;在弱光照下,上述三个供水量条件下的WUE相近。
  • 马瑞昆, 蹇家利, 刘淑贞, 贾秀领, 王学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1~1993年研究表明,即使两年度均为小麦生育期降水较少年份,且冬、春降水很少,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首次灌水推迟至拔节期或稍后10日左右,小麦仍可获得高产,并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在减少供水75mm情况下,仍可维持高产而水分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随着首次灌水推迟,水分利用总量降低,而水分利用效率却因产量和水分利用而协调变化。品种对首次灌水推迟的反应不同:高产中早熟和前期对水分胁迫适应性强的品种更适于高产节水栽培,可将春季首次灌水推迟至拔节后挑旗前;晚熟大穗大粒型品种不宜推迟春季首次灌水,以免减产。
  • 朱自玺, 赵国强, 邓天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作物耗水量和有效降水量是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组成因子。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综合分析了它们的动态变化,给出了未来农田实际蒸散量和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决策模型则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水分指标、产量反应系数、和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目标函数,进行优化灌溉决策──灌或不灌、灌溉期和灌溉量。
  • 胡保民, 张天真, 潘家驹, 苗福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3个三体(Ftr-2,Ftr-4和Ftr-5),两个四体(Fte-4和Fet-5)成熟胚囊结构的胚胎学观察以及秕子率的统计分析表明,所有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胚囊败育,但不同的材料胚囊败育时期不同,Ftr-2和Ftr-5胚囊败育主要发生在双核胚囊期以前,Ftr-4,Ftr-5和Fte-4各时期都有一定的败育率。胚囊败育是造成Ftr-2和Ftr-5雌配子传递率低的主要原因,Ftr-4雌配子传递率低是胚囊败育和幼胚败育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田伯红, 朱秀华, 张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双庆谷为母本,离石黄高粱为父本,进行谷子与高粱属间远缘杂交。通过温、湿度的控制及杂交技术的改进,克服了杂交不亲合性,培育成了谷子与高粱远缘杂交新材料──C223,并通过回交,衍生出遗传稳定的杂种新类型17个。利用这些新材料通过回交和复交,选育出根系发达、抗倒、抗病、高产的新品种──青丰谷。该品种比豫谷1号增产15.4%.
  • 张美莉, 刘克礼, 高聚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对不同密度、施氮量和播期的,春玉米胚的形态建成及脂肪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春玉米胚建成过程中,其鲜重、干重、体积均呈直线递增变化,递增幅度以鲜重>体积≥干重;而含水率则呈直线下降趋势。密度增加、施氮量增大或播期延迟,均使胚的鲜重、干重、体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含水率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胚中脂肪含量总的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授粉后第35天。随密度增加、施氮量增大或播期延迟,胚中脂肪含量均在峰值之后下降缓慢,成熟时脂肪含量均有增加。
  • 范银燕, 崔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56个20-1品系(来源于正且个R0植株)和212个晋燕8号品系(来源于45个R0植株)被评价。结果表明,组织培养能够获得有益的农艺性状。82%的20-1系谱和93%的晋燕8号系谱在7个测定性状中至少有一个性状发生显着变异。对每个性状都有一些增加和降低的品系被发现,而且有益的农艺性状变化比不良的变化频率高。再生植株后代中进行选择证明:性状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单株选择能够在作物改良中应用。获得的变异也证明:通过直接运用遗传操纵包括组织培养产生的材料,为了鉴定其有益的性状变异,应该广泛地进行试验评价。
  • 闫旭东, 卢少源, 李宗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DS-PAGE和改良的APAGE方法分析了1124份不同来源普通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麦醇溶蛋白谱带的组成。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gli42.3,62.7,39.6(2),11.4,23.0,glu5+10等蛋白谱带对以沉降值为代表的烘烤品质起增效作用。Gli1,Gli2和Glu1三位点对烘烤品质以加性效应为主。品种间品质性状变异的28%~43%由两种蛋白组份的差异所决定,而一种蛋白组份只能决定12.3%~31.0%.研究结果表明,在后代选育中要立足于优中选优,避免非优质谱带组合的出现。按高效谱带做第一次分类效果最好。此外对两项生化技术在品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 刘丽萍, 宇克莉, 郝泗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冬小麦幼苗经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后,对胚根、胚芽中过氧化物同工酶有较明显影响。在常温(25℃)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POD同工酶谱带数增加,不依品种、取材部位而异;在较高温度(30℃)下,则呈曲线式变化,即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谱带数增加,到一定时间以后又减少,高峰值与品种特性、取材部位有关;在高温(40℃、50℃)下,谱带数呈减少趋势,处理一定时间以后锐减。不同品种耐高温的能力差异很大。
  • 乔燕祥, 高平平, 李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1年对152份栽培大豆、12份野生大豆、12份半野生大豆进行了胚芽期酯酶同工酶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大豆酶谱类型丰富,176份品种表现为17个类型。按其迁移率可分为E1~E88个大区。E4、E6和E7区酶带条数稳定,酶带着色深,构成了大豆胚芽期酯酶同工酶的特征性酶带。按照地理分布,黄河流域的大豆类型酶谱最为丰富,共15种类型,其中山西、河南大豆表现出较特殊类型。东北三省的酶谱类型位居第二,为9个类型,其它生态区为4~6种类型。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酶谱类型亦较丰富。和栽培大豆比较,酶带迁移率,分区情况完全一致,但酶带条数一般多于栽培大豆且出现一些较为特殊的酶带。广西、广东大豆酶谱类型表现与野生大豆相似。
  • 王熹, 俞美玉, 陶龙兴, 黄效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9~1992年田间与盆栽试验,研究烯效唑对小麦成熟期间旗叶及下二叶等三片功能叶衰老的延缓作用和增产效果。研究表明:1.烯效唑延缓小麦成熟期间功能叶片的衰老,表现在叶片细胞电解质渗漏率降低,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增高,丙二醛积累减少;2.烯效唑对离休旗叶片有保绿作用;于小麦齐穗期喷施20~40×10-6,烯效唑药液750kg/hm2,可提高小麦千粒重3~4g,增产12%~16%.
  • 黄为平, 郑晓鹰, 邢宝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大白菜、甘兰、绿菜花、甜椒中8个常用杂交种及其亲本(共24份材料)的种子水溶蛋白电泳图谱。结果表明,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分辨率高,电泳条带多而且细,各材料蛋白谱带都在20条左右,信息量大,利于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8个杂交品种(F1)与其亲本间蛋白电泳图谱都有明显区别,并以此做为检验纯度的依据,进一步建立了这8个杂交种的纯度检验技术,同时在田间进行了验证性测定,二者鉴定结果相符,证明了本方法的可靠性。
  • 程林梅, 张原根, 阎继耀, 张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干旱导致棉花叶片细胞膜透性明显增大,硝酸还原酶活性、光合速率下降。耐旱性较强的棉花材料BPA68,细胞膜透性增加幅度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均小于中等耐旱品种中棉12号。复水48h后细胞膜透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光合速率恢复程度与品种的耐旱性、生育期有关。
  • 孙雅杰, 陈瑞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草地螟在我国表现为长周期的间歇猖獗,主要发生于北纬37°以北,由东经108°至118°,斜向东北至北纬50°的地区。北纬39°~43°与东经110°~116°之间为主要越冬区,其它为扩散发生区。根据滞育与光照和温度的关系,阐明了主要越冬区形成大量滞育越冬种群的机制。雷达观测证实了草地螟的迁飞现象。主要越冬区秋季世代形成大量越冬种群,春季成虫迁飞构成大范围发生的虫源,扩散发生区春季迁入的成虫峰期、蛾量与主要越冬区相近,一代幼虫危害后虫量骤减,幼虫仅形成少量越冬种群。
  • 李明远, 武东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白菜接种黑腐病后,置15、20、25、30℃的光照培养箱中保湿48h.11天后移在室温下,病菌均可以完成侵染。病害的进程随着环境温度的提高而表现出正相关。在上述温度梯度下,大白菜黑腐病病情指数达到50的天数,分别为35、32、27、8天。使其致死的时间分别为41、35、32、32天。因此,鉴定时提高环境的温度,有利缩短发病的时间,若接种的温度控制在25℃或30℃,则接种后的第11或第8天即可进行病情调查。
  • 谷希树, 赵庆贺, 白义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山西省境内已知蚜茧蜂种类,按植被划分的五个特定自然分布中心,如雁北干草原区、晋西北灌丛草原区等进行了分析。还归纳了蚜茧蜂分布的生态地理特征。
  • 张喜英, 袁小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田间试验表明,在冬小麦生长前期,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主要集中在80cm以上的土层,随着根系向纵深方向的伸展,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逐步增大。影响根系对某一层次土壤水分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该土层土壤中根量的大小、根系本身的吸水活力和土壤水分状况。在冬小麦生长后期,其上部土层中根系吸水活力出现下降。根系吸水在土壤中的分布可用活根的根长密度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根系吸水与土壤湿度有关的参数来描述。
  • 崔志祥, 樊润威, 张三粉, 郜翻身, 董进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砂滤管法和田间试验,结合室内分析,测定了7种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分解量以及土壤有机质矿化率。提出了中、低产田在各保持两个量级有机质平衡对,每年应投入各有机物料的数量。研究结果为河套灌区中、低产田的改土培肥,以及指导合理施肥提供了量化指标。
  • 张同春, 王芝学, 王世环, 侯明, 张文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乔砧短枝型苹果实行篱壁形整枝,比自由纺缍形结果早、产量高,可有效地改善果实品质。且管理省工,省药,提高经济效益。与国外苹果篱壁形整枝相比,无需拉铅丝,立支柱,大幅度减少了建园投资。
  • 金文林, 陈学珍, 喻少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具有高产、早熟、优质、抗逆耐旱、耐密植、株型直立、便于机械化作业等优点,适合在华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红小豆品种──京农2号及其高产栽培要点(四项关键措施:早出苗、齐苗,匀苗,防倒伏,防草荒);提出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的措施,并对京农2号推广种植的经济效益作了初步统计。
  • 郭富常, 尹立荣, 李晓东, 但汉斌, 屈鸿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多效农艺营养纸膜覆盖栽培番茄、黄瓜,对其生育与开花结实,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营养纸膜覆盖的比地膜覆盖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植株的T/R值降低,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和开花结实,而且土壤中的病原菌也得到很好的控制。
  • 李良翰, 匡明纲, 段玉春, 冯建忠, 张振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西洋苹果引进我国栽培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从栽培到商品大都是国外引进的品种,我国自育的品种在生产中尚未占有应有的地位。
  • 马桂珍, 杨文兰, 暴增海, 白翠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除草剂与植物病害的关系,已成为植保界和环保界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Youssef(1982) . Kassaby (1985)及Elwy (1989)等分别研究了扑草净对棉花枯萎病菌的作用及去草净对棉花和番茄枯萎病菌的作用。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