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5年, 第1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5-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程俊源, 孙国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粘果山羊草Ae.19(Ae.kotschyi,19)为母本,中国春和云南铁壳小麦为桥梁亲本,进行远缘杂交,获得雄性不育株。再用普通麦78-1等为轮回亲本,与其测交并连续回交,育成了K-19-78-1A等小麦雄性不育系。然后用500余份普通小麦品种(系)与K-19-78-1A进行测交,获得469个组合F1杂种,其中73个测交种(占总数的15.57%)能完全保持K-19型小麦的雄性不育性。其余396个测交种(占总数的84.43%)对K-19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表现不同程度的育性恢复。恢复度幅度为1.0%~97.5%.396份材料中有14.14%对K-19型不育系表现高度恢复,按国内法计算恢复度达到80.1%~97.5%;测交、回交后代产生单倍体频率在0~17.5%之间,发现一批综合性状好、不产生单倍体的保持系和恢复源。
  • 赵殿轩, 步丰池, 苏方宏, 刘玉梅, 王泽立, 亢伟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群体生育型特征与演化的观点,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化进程至端的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基本特征与演化特征及其演进趋向,结果表明,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基本特征表现为株型紧凑或半紧凑,穗位叶适中,雄穗分枝较少,抗倒性和抗斑性优良,籽粒长,出籽率高;其演化特征主要由穗粒结构与第一叶面积、生育日数决定,其穗长演化将趋于稳态,穗行数、穗粗、百粒重、行粒数与第一叶面积、株高将呈现较明显的持续演进态势,其中生育日数、行粒数和株高将分别向早熟、多粒和高棵方向回归。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演进临近转型期。
  • 王河成, 段运平, 李凌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早熟玉米单交种子粒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生长期短,形成的叶片少且面积小,光合产物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穗部性状的劣化和子粒产量的不稳定性。以早熟为前提子粒高产的育种途径,除配合力选育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叶片生长率来实现。通过试验研究提出,在高配合力前提下把具有潜在高灌浆速率的早熟自交系同一定的中晚熟自交系组配单交,不仅可使营养生长期显着延长,同化物供应改善,而且也可使灌浆期显着缩短,从而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 李荣改, 王玉珍, 孟祥祯, 王振圻, 孟令启, 冯瑞光, 宁文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9个水稻不育系与3个广亲和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其杂交组合10个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就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而言,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比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更为重要;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粒重、千粒重等性状,以一般配合力作用为主,而每穗总粒数、生育期、着粒密度等性状虽以一般配合力作用为主,但特殊配合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粒重等性状以广亲和品种的一般配合力作用为主;生育期、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着粒密度等性状以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作用为主。
  • 沈玲承, 刘京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6~1990年对河南省高粱品种资源(1046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抗冷1级品种29个;苗期抗旱1级品种16个;苗期和芽期均耐盐的品种8个;发病率在12%以下抗丝黑穗病品种8个;抗螟1级品种9个;耐瘠1级品种80个。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蛋含量14%以上的品种7个;赖氨酸占蛋白含量2.6%以上品种14个,赖氨酸占样品含量0.3%以上品种22个,其中赖氨酸占蛋白、占样品均高的品种5个;单宁含量低于0.1%的品种19个;具2个和2个以上优异性状的种质12个,其中具3个以上优异性状的高粱种质2个,这些高粱品种资源是最宝贵的种质材料。实践证明,利用生物措施是稳定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目前河南省推广面积较大的高粱品种多是抗性中上等,丰产性、品质较好的品种。
  • 梁德霖, 刘淑华, 姚裕琪, 谢智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2~1990年的系统研究表明,选择淀粉含量在16.5%以上的马铃薯普通栽培种(S.tuberosum)和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杂交,可以筛选出淀粉含量达20%以上的高淀粉品种。通过对4组600多对相关数据的测定,证实了从实生苗当代就进行高淀粉单株筛选的可靠性。
  • 马德华, 吕淑珍, 沈文云, 霍振荣, 李淑菊, 张庆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瓜8个亲本及其16个杂交组合的总产量等16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产量与总采瓜数、单瓜日增克数、单瓜重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枯萎病率呈显着负相关;早期产量与早期采瓜数呈显着正相关,与霜霉病、白粉病病指呈正相关。瓜长、瓜粗、瓜把长等性状与总产量之间相关系数较小,可单独进行选择。
  • 周凤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京抗2号是在广泛搜集抗源材料及品质优良的种质材料的基础上,用具有目标性状的材料,通过杂交、复合杂交、回交等手段进行抗病基因转育,达到基因重组。从各杂交、回交后代分离群体中,通过多代抗病鉴定筛选及经济性状选择,选育出既抗病又优质的亲本材料。通过配合力选择,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鉴定,最终获得优质、抗病的西瓜一代杂种。该品种抗病性强,兼抗枯萎病及炭疽病,果实美观,品质优良,果皮坚韧,耐运输,且具丰产性。
  • 王茅雁, 邵世勤, 张建华, 耿庆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PEG诱导的水分胁迫下,SOD活力在不同抗旱性的玉米品种或杂交组合中均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力在抗旱性强的品种中先升(或基本不变)后降,而在抗旱性弱的品种中一直降低;POD活力在所有品种均呈明显降低。同时,叶片质膜透性增大,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受损,抗旱性强的品种受损程度较轻。SOD和CAT活力与质膜、叶绿体和线粒体膜系统结构的损伤程度呈负相关,与品种抗旱性呈正相关,可作为玉米抗旱鉴定的生化指标;而POD活力与上述膜系统的损伤程度及品种抗旱性相关不大。
  • 王熹, 俞美玉, 陶龙兴, 黄效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前种子处理(拌种,闷种或浸种),对小麦苗期生长的生物学效应:一是降低麦苗生长速度,控制苗高;二是促进麦苗分蘖,增加年前分蘖数;此外,还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效率,降低地上部呼吸强度,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麦苗素质与抗寒性,收到增穗增产的效果。
  • 远彤, 姜俊, 李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芝麻全株花芽分比为向顶式。第一花序着生节位主要由品种特性决定。植株叶片与花的发育具有同步序列性,可用公式测算出不同叶龄植株分化的总叶数,主花和侧花数;用植株展叶数可以预测花芽分化动态。
  • 杨其伟, 郝泗城, 于秋红, 毕平, 宇克莉, 夏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显微水平及亚显微水平研究了锌处理对植物细胞毒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锌对植物根端细胞的损伤不甚显着,细胞内主要细胞器结构完整,液泡呈轻至中度凝集,微核形成率很低。
  • 范双喜, 宋学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石刁柏(AsparagusofficinalisL.)雌雄植株不同器官及不同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根部外,尽管鳞片、茎尖、拟叶等器官酶谱有明显差异,但雌雄株间差异有相同的趋势。雄株均比相应的雌株少一条酶带,雌雄植株组织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和茎尖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差异也有类似的规律。说明石刁柏性别差异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数目有关,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差异可以作为性别鉴定的指标。
  • 王永健, 姜亦巍, 曹宛虹, 吴国胜, 张丽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来源的10个品种的黄瓜种子低温下萌发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最敏感的低温是13~15℃。在此温度范围内,不同品种黄瓜种子发芽率有显着差异。低温萌发过程中,POD活性均呈曲线变化,有一高峰出现,并且按高峰出现时间的早晚划分成3种类型。高峰出现早的品种,其种子发芽率高,萌发速度快;反之,发芽率低,萌发速度慢。低温抑制了POD活性,减少了POD同功酶条带和强度。
  • 杨锐, 余阳俊, 徐家炳, 陈广, 张凤兰, 孙继志, 孙天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白菜花期喷NaCl溶液,结合蜜蜂授粉克服自交不亲和性的试验结果表明,喷3%NaCl溶液效果最佳;于上午9:30喷结籽最多;每天早晨喷3%NaCl后在不同时间进行人工授粉均可结籽;NaCl处理株的花粉授粉效果好于未处理株,用于授粉的蜜蜂在使用前需隔离4天,以使身上的花粉失活。NaCl处理后的柱头乳突细胞胼胝质含量的变化与亲和性变化有相同趋势。
  • 项殿芳, 宋金耀, 刘永军, 章德明, 陈霜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王林、乔纳金、长富2、秋富1、M7、M26六个苹果品种及砧木的脱毒与未脱毒苗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脱毒后成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降低。王林、长富2的脱毒苗成叶内硝酸还原酶活性比对照极显着增强。王林、乔纳金、长富2三品种脱毒苗成叶中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显着降低,幼叶及嫩梢皮层中蛋白质含量显着增高。脱毒后,三个品种成叶组织提取液褐变度明显降低。
  • 金同铭, 崔洪昌, 河野澄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一种快速分析完整苹果糖分的新方法──近红外光谱法。在波长910nm附近,高、中、低糖含量的二阶导数光谱之间有明显差异,该波长选作定标的第一波长。经910nm、884nm、843nm、991nm四波长线性回归分析,其相关系数为0.984,标准误差为0.360,检验时的标准误差为0.450,离差为0.11.NIR光谱法在实际应用中可满足完整苹果糖含量的测定精度。
  • 冯书亮, 付韵琴, 范秀华, 王容燕, 邢建民, 胡明峻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在我国分布较广、出现频率较高的4个血清型中的6株供试菌株,以玉米螟为毒力指示昆虫,进行了毒为指示昆虫与棉铃虫、粘虫和黄地老虎的毒力相关性测定。结果显示,设定各供试菌株对玉米螟的毒力指数为1,那么各供试菌株对棉铃虫的相对毒力指数为0.647±0.074,对粘虫的相对毒力指数为0.268±0.07,对黄地老虎的相对毒力指数为0.145±0.031.4种供试昆虫对各种供试菌株的相对敏感性顺序为玉米螟>棉铃虫>粘虫>黄地老虎。
  • 郭线茹, 罗梅浩, 党润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92年在网室内进行了烟蚜危害烟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苗期开始受害的烟草,现蕾期叶片过氧化物同工酶活性加强,种类增多;随烟蚜侵害水平的提高,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净光合强度减弱,总氮和蔗糖含量升高,还原糖含量略有增加;株高降低,叶片数减少,现蕾期推迟8~15天。
  • 朱洪勋, 张翔, 孙春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3年的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结构对小麦、玉米两熟制轮作的年产量影响明显,各处理总的产量趋势是:MNPK>MNP>MN>NPK>NP>M>N>ck.基础地力的产量效应为37.9%,肥料的增产效应为62.1%;肥料增产效应中,化肥占75.8%,有机肥占24.2%,显示出化肥为主要增产途径;在化肥的增产效应中,N的增产效应为70.6%,P为23.5%,K为5.9%;以MNPK处理的产量和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这说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使作物高产优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提高。
  • 肖利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甘薯品种郑红5号和徐薯18研究了土壤干旱对甘薯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前期(栽后0~60天)叶片数、叶面积、茎长及其相应的干旱胁迫指数均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重而相应减少,薯块的形成和膨大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土壤含水率在6%~10%范围内,6~8月各月份进行的干旱处理与对照(全期湿润)相比,其鲜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干旱指数为6月>7月>8月>9月。前期干旱比后期干旱对鲜薯产量影响较重。据此,提出了甘薯旱地栽培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及水浇地栽培经济用水的技术措施。
  • 程季珍, 刘兆林, 杨凌云, 张春霞, 亢青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应用养分平衡法对白菜、甘蓝施肥技术的研究试验,得出了高、中、低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应用早熟、中熟甘蓝和白菜的土壤空白产量确定其最高产量的回归方程。早熟、中熟甘蓝和白菜的产量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增加而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校正系数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增加而变小,在不同肥力土壤上,校正系数是不同的,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
  • 康相涛, 赖银生, 王俊士, 李明, 宋素芳, 郭诚, 王彦彬, 任全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豫州913蛋鸡不同羽色类型的父本,其子代羽色自别雌雄准确率差异不显着;不同羽色类型的母本,其子代羽色自别雌雄准确率差异显着。其中,不同羽色类型的公鸡与白羽中有大量红锈羽的母鸡交配,后代雏鸡自别雌雄准确率最低(79.3%);不同羽色类型公鸡与纯白羽的母本交配,后代雏鸡羽色自别雌雄准确率最高(93.6%).
  • 王文科, 郑成江, 李金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显示,用5×109到10×109禽霍乱克隆89弱毒活菌苗肌注53日龄到12月龄蛋鸡、肉鸡是安全的。将菌苗回归本动物鸡体13代次,逐渐加大传代剂量,菌苗毒力不但不增强,反而越来越弱,从第7代开始临床无反应,从11代开始,肌注部位无炎症反应,说明克隆89菌苗毒力安全稳定,不会出现毒力增强的返祖现象,通过110万羽鸡中试,在本病流行季节前一次肌注免疫,即有效控制病情。对暴发本病的鸡、鸭群,早期紧急接种,2天稳定疫情,3至5天死亡停止。
  • 白献晓, 曾凯, 徐雪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1986~1993年《华北农学报》发表的论文及其引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报》刊登论文651篇,引文共3947篇,平均引文数为6.06篇,其中,中文占引文总数的60.07%,外文占39.93%.在引文中期刊占69.78%,图书和特种文献占30.22%.自引率较低。另外,对不同省、市、区所报道的重点统计分析表明,其选题新颖,具有地方特色。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