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2年, 第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2-09-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古世禄, 刘厦, 刘子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春谷15个杂交组合后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1呈倾母遗传,遗传表现比较复杂,F2变异广泛,分布多数为单峰曲线,也有双峰曲线,并非所有组合都是正态分离,g1为正值,呈正向倾斜。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也有显性作用。hB2一般为46.16%~55.79%,△G为1.07%~1.83%,△G′为7.97%~14.07%。超亲现象普遍,有的组合超高含量株率较高,早期世代选择效果较好。F2与中亲值和母本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 马尚耀, 成慧娟, 郝明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谷子雄性不育基因Msch的遗传机制,从而进一步在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确认谷子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的存在。
  • 高楷, 刘克明, 李俊明, 魏建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上述病害的抗性,主要表现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不同玉米材料,抗病性有明显差别。F1的抗病性,倾向抗病亲本或比亲本的平均病级低。实践证明,采用轮回选择法和利用多细胞质杂交种是行之有效的玉米抗病育种途径。
  • 孟祥祯, 王玉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79~1987年,以朝鲜地一号(粳)为母本,印度杰雅(籼)为父本杂交后,用其F1与垦77-9复交,经6代培育成晚品-28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株型好、产量三要素搭配合理、抽穗早灌浆期相对长、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佳等优良经济性状。产量高而稳,一般亩产550~600kg,高产地块达750~800kg,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0~15%。目前已在河北省大面积种植,在天津、北京和山东等省市大面试种成功。
  • 卫文星, 丁法元, 李开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芝麻杂种8809及其亲本(A和B)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系统观测,用微机模拟出各自的Logistic生长方程,以最终生长量、平均生长强度和最大生长强度对各器官的优势表现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芝麻杂交种及亲本各器官的生长曲线均呈“S”型;除根茎外,杂交种各器官生长曲线拐点均介于两亲本之间,在最终生长量、平均生长强度和最大生长强度方面,杂种均比亲本表现出较强优势,而且杂种整株和营养器官的生长优势比其生殖生长优势更强。在出苗后53~64天之间,杂种生殖生长强度显著高于两亲本。
  • 王子欣, 齐秀菊, 褚玉萍, 刘志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二倍体和四倍体大白菜,通过正反交,连续6年共做52个组合,从1985年的水仙花(四倍体)×后36高(二倍体)和1987年的BP058(二倍体)×水仙花(四倍体)两个组合得到了少量杂交种,经系谱选择并在人工气候室加代,提高孕性,均于第四代基本稳定。1989年将这两个杂交种分别定名为翠宝和翠绿。它们具有多倍体植物叶厚、叶面有泡状突起、蕾大、花大、气孔也大的特点,经染色体镜检,染色体数2n=4x=40。这两个品种生长速度快,生育期80天左右,包球紧实,抗病性强,品质优良,适口性好,耐贮藏运输,亩产7000~7500kg。
  • 岳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抗源亲本与园艺性状优良的非抗源亲本进行品种间人工杂交。根据5个杂交组合调查结果表明:菜豆抗锈遗传F1抗病性为显性;有3个组合的抗病性受一对基因控制,F2抗与感按3:1比例分离,另二个组合F2抗与感按15:1或63:1比例分离,其抗病性是受两对或三对基因控制的。从80-2×30-7组合中选育出“新秀1号”和“新秀2号”抗锈新品种,表现垂直抗性。从80-4×12号玉豆组合中选育出87-2-8-1,87-1-33-2,87-1-18-2-3属于水平抗性。这些抗锈新品种(系)在秋季莱豆锈病大流行季节种植,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 陈文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紫外线诱变育种等手段,选育出产量高、品质好的大木耳优良新品种“北京大木耳”。该品种鲜耳生物学效率达到66.23%~68.90%,高产者达到82.08%。在耳片的形态和解剖上,也有增大、增厚等变化。
  • 张存良, 陈淑琴, 殷毓芬, 孙振山, 杨平平, 吴祥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多元分析法应用于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并与Eberhart和Russell法及G.C.C.Tai(1971)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元分析法不仅提供了基因型各生育阶段对环境的反应敏感性强弱的参数V1、V2和V3,而且提供了各环境地区的环境资源优劣的估计值r1、r2及r3。据V1r1+V2r2+V3r3值最大来选各环境地区适宜品种,在生产上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Tai(1975)多元分析法各基因型的复相关系数月均大于0.8,说明该分析是可靠的。并从生产实际中得到了验证。相比之下,Eberhart和Russell法及Tai(1971)法显得较粗放。
  • 李俊明, 张敬贤, 崔四平, 魏建昆, 张海明, 耿庆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黄化幼苗经4~5℃低温处理36小时后,膜脂组成在自交系间、处理和对照间没有差异;膜脂肪酸不饱和度发生明显变化,抗性强的自交系不饱和指数提高,抗性差的不饱和指数降低,膜结合酶(叶绿体K+-Mg2+ATPase和线粒体Na+-K+ATPase)活性降低,抗性差的自交系膜结合酶活性降低幅度大于抗性强的自交系。
  • 崔海瑞, 方仁, 王景林, 孙敬三, 路铁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小穗培养是克服小麦与玉米杂种幼胚败育的一个有效手段。让小麦与玉米的杂交穗在植株上生长14~16天时,获得杂种幼胚的频率仅为0.2%,而在授粉后2天采用小穗培养,则使获得杂种幼胚的频率提高到4.2%,获得杂种幼胚的效率提高21倍。
  • 王培, 陈玉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30×170mm的试管内,倒入25~30ml加琼脂固化的C17培养基,接种冬小麦花药后注入2ml左右不加琼脂而浓度相同的C17培养液浸润培养,冬小麦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可从固体培养基的13.94%提高到29.95%,愈伤组织的绿苗分化率还比固体培养基提高10.2%,分化绿苗丛数占接种花药的10.94%,是固体培养的2.37倍。
  • 王洪隆, 康玉庆, 张存金, 马筠, 王焘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取生殖期大蒜花梗,在N6+2,4-D 2mg/L+KT 1mg/L培养基上暗培养30天后,得到微黄色愈伤组织。将愈伤组织转到N6+2,4-D 0.5mg/L+KT 0.5mg/L培养基上继代二次,然后于N6+BA 5mg/L+KT 1mg/L+IAA 0.01mg/L,MS(1/2大量元素)+BA 5mg/L+KT 1mg/L+IAA 0.01mg/L和MS+BA 5mg/L+KT 1mg+IAA 0.01mg/L培养基上光照培养。3周后愈伤组织上出现绿色丛生芽,将小芽转到MS(1/2大量元素)+NAA 0.01mg/L培养基上,一周后发生白色根并形成完整植株。2,4-D和KT对大蒜花梗愈伤组织发生是必要的,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低浓度的生长素有利于芽分化,高浓度NH4+有利于根分化,低浓度NH4+有利于芽分化。愈伤组织低温处理对芽的分化是必要的。另外,对花梗愈伤组织发生进行了细胞学观察。
  • 林晓民, 李振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供试的小麦条锈菌每一个中国生理小种都可以侵染多个非小麦属植物的种和属,并表现出与在小麦上相类似的寄生专化性。同一生理小种的寄生性,因供试植物的属,种或种内材料的不同而有差异。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在小麦品种水平上的寄生范围,与在非小麦属植物属种水平上的寄生范围有关。
  • 席章营, 任和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由腐霉菌引起的玉米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青枯病的抗性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且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杂种F1的抗性接近双亲的平均值,F2较F1的感病程度略有增加。回交后代的病害反应型有向轮回亲本靠近的倾向。在玉米抗青枯病育种中,要重视抗源的筛选和抗性配合力的测定,只有选用高抗玉米青枯病的亲本,才能组配出理想的抗病杂交种。
  • 高宗仁, 张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螟危害棉株生长点和主茎后,单株产量损失28.26~88.7%,由于棉株的自我生理调节和群体补偿效应,实际损失为12.61~52.17%。测定了受害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以及受害株率与百株卵块数之间的关系,拟定出不同皮棉产量水平的棉田防治指标:高产田(100kg/亩)4.9块卵/百株;中产田(75kg/亩左右)5.5块卵/百株;低产田(50kg/亩左右)6.2块卵/百株,在玉米螟严重发生年份,应适当放低。
  • 刘梦芸, 刘奎彬, 门福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萌芽期间的带毒种薯和无毒种薯在超弱发光强度、过氧化物酶同功酶活性、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碳氮代谢等方面的生理变化以及植株生育和块茎形成等指标。结果表明,带毒种薯和无毒种薯对上述生理指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带毒种薯在生产能力上表现了显著的弱势。在高温贮藏条件下,带毒种薯和无毒种薯的上述差异更为明显。可见种薯萌芽期的生理变化对病毒的感应十分敏感,因此根据种薯生理变化进行病毒的早期鉴定和优质种薯的选择也许是可行的。
  • 侯庆福, 周复来, 单玉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7年研究,提出了北方冬麦区小麦独秆栽培方法,这是一整套依靠主茎成穗夺取小麦高产的新的栽培方法。其要点是:基本苗加大至相当于或略低于合理的成穗数,适宜播种期比常规栽培法偏晚或适当拖长,前期不施或少施氮素化肥,在拔节后至旗叶露尖时集中一次追肥。该栽培法具有晚播早熟、高产低耗,秆矮抗倒等明显特点,并可与秋季倒茬晚的作物复种。适宜在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并有一定水浇条件的地区推广应用。
  • 曲曼丽, 王恩利, 孟兆华, 王青立, 李红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黄淮海地区光、热、水资源较丰富,气候-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较大。本文在对作物各层次生产力计算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棉花等作物各层次生产力进行了计算。初步认为,在一定的农业技术水平条件下,近期(2000年以后)粮棉生产力比1989年可增加1/3,远期(30~50年以后)可增加1倍或稍多。
  • 柳家荣, 郑永战, 徐如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410份芝麻种质分析表明,脂肪平均含量为53.13%,变异系数为3.53%,蛋白质平均含量为26.39%,变异系数为7.03%,并建立了二者的回归方程。分析出脂肪中有6种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含量总和在80%以上。脂肪酸组分对脂肪含量的通径分析表明,油酸和亚油酸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6907和0.9322。筛选出19个脂肪含量高达56%以上,同时又具有蛋白质、油酸、亚油酸优质性状的品种。探讨了粒色与营养品质的关系,表明脂肪含量随着粒色加深而下降,显示出芝麻品种的粒色演进为黑粒——褐粒——黄粒——白粒。
  • 金同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9种不同的CA条件与低温空气贮藏进行比较,结果证明用CA贮藏法进行石刁柏的贮藏保鲜是可行的。在设定的10个试验区中,当O2浓度保持在21%的前提下,适当提高CO2的浓度可提高贮藏效果。以21%O2,30%CO:2的贮藏条件保鲜效果较好。当CO2浓度为0%时,O2的浓度在1~0%之间保鲜效果最好。在10个试验区中,以空气条件下贮藏效果最差。
  • 何俊华, 王德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体黑色,腹部有时呈黑褐色,第2+3节背板赤黄色;触角黑褐色,柄节基部多半红褐色。须淡黄色;足赤黄色,基部或中后足基节基部黑褐色;翅基片淡赤色,翅稍带烟褐色,翅痣和翅脉暗褐色,翅痣基部有黄白色斑。 头横形,向后圆形收窄。颜面和颊具革状细皱。额和头顶具细刻点。唇基基部稍隆起,与颜面微分开;幕骨陷深。颚眼距稍长于上颚基宽。单复眼间距约为单跟直径的2.8倍。触角18节,约与体等长;雄性较粗而长。上颊等于(♀)或稍长于(♂)复眼横径。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