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2年, 第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2-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安玉麟, 李彦, 杜刚强, 郑文哲, 张玉贵, 马忠林, 周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设计试验, 对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高产栽培的主要农艺措施进行优化分析与数学模拟, 确定了春小麦高产栽培优化农艺措施为亩播量18~23kg, 施N20~23kg, 施P2O510~13kg。同时还明确了河套灌区春小麦高产栽培的亩产量与氮磷和播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即随着目标产量的提高, 在增施氮肥和磷肥的基础上, 密度呈下降的趋势。
  • 赵春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两年的实验资料, 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结合生产实际确定了北京地区中高产田上不同追求目标的优化栽培技术方案。
  • 牟善积, 何明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按L16(45)正交裹设计, 对影响红小豆产量的主要因素——密度、氮肥、磷肥、播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播期、磷肥的增产效果达极显著水平, 密度、氮肥达显著水平。最佳播期6月15~25日, 最佳密度亩保苗7~8千株。在中等肥力土壤上磷素(P2O5)亩用量不宜超过6.6kg, 氮素不宜超过3kg。天津地区1988~1990年示范推广面积6万多亩, 增产幅度30~50%。
  • 刘植义, 张召铎, 沈银柱, 司智海, 李继彪, 邵素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普通小麦、小黑麦和丹麦黑麦在花粉粒形状。花粉粒表面纹饰和叶表皮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小黑麦的上述特征介于普通小麦和丹麦黑麦之间。因此, 花粉粒形状及其表面纹饰特征和叶表皮结构特征可能适于作为种属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新物种的鉴定和确定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也有参考意义。
  • 张存金, 马筠, 阎凤英, 王洪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石刁柏花药培养过程中, 2, 4-D在引起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变异方面起主导作用, 高浓度的2, 4-D虽然能提高愈伤组织中单倍体细胞的频率, 但同时又加剧其多倍化。不同激素配比的分化培养基在诱使再生植株染色体倍性变异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附加1.0ppmBA和0.2ppmIBA的培养基上, 再生植株茎尖单倍体细胞频率最高, 达31.17%。比较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倍性变异幅度, 发现后者明显地大于前者。
  • 王子宁, 郭北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分析了河北省611份小麦地方品种的麦谷蛋白高分子量(HMW)亚基构成, 并依据SDS—PAGE图谱对地方品种的同名异种作了鉴别分析。结果表明, 河北省地方品种的麦谷蛋白HMW亚基分布是很单一的, 且类型较少, 以Glu-Alc(频率97.1%)、Glu-Blb(80.7%)和Glu-D1a(90.5%)为其优势等位基因, 表明地方品种烘烤品质一般较差, 同时又具有很特殊的亚基类型:有两个频率较高的异常类型, 其等位基因可能是最近公布的Glu-Blaj(只编码8亚基)和Glu-Dlk(只编码2亚基), 说明我国古老地方品种是一特殊小麦群体类型。同名品种中具有相同SDS—PAGE图谱的品种认为是同一基因型, 具有很高的遗传相似性。虽然其中有少数其它基因型, 我们认为它们是种植过程中自然变异的结果。
  • 阎新甫, 刘文轩, 王胜军, 胡学义, 王西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 研究了大麦DNA导入小麦品种后, D1, D2和D3代的抗白粉病变异株(系)在不同条件下的抗性表现及产量构成、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导入外源DNA的D1代小麦檀株出。现了抗白粉病等多种变异类型, 其中免疫和高抗白粉病变异株古2.77%, 且抗性能够向子代传递, 其D2代在大田自然发病和温室接菌条件下, 有5个株系抗性保持稳定, 8个株系有分离, 其中一个株系在D2和D3代抗性均稳定。在田间D2代有2个稳定株系(D2-20, D2-29)的籽粒粗蛋白质含量, 比受体分别高20.3%和15.76%, 17种氨基酸总量分别高23.4%和27.5%。在温室这些性, 状的数值也明显高于受体。
  • 胡延吉, 李晴祺, 尹承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6个亲本组配成双列杂交设计, 对普通小麦抗白粉病的配合力及基因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白粉病病情指数属于数量性状遗传, 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由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 且以加性效应为主。低病情指数为部分显性。不同亲本之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及含有的有利显性基因数存在明显差别。因此, 选配杂交组合应在一般配合力高的基础上, 注重其特殊配合力的选择。研究还表明, 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高。
  • 白建荣, 杜竹铭, 周国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谷子不育系及杂交种服性愈伤组织产生的再生植株当代和二代调查中, 发现再生植株及后代普遍出现了株高降低、穗长缩短、穗型紧密和分蘖、分枝性增强的趋势。其中产生一些特殊表型株及株型好、抗虫性强的植株, 再生不育株不育度提高, 再生杂交种R2代出现了三个饱满度好的大粒性穗行。
  • C.M.加齐扬兹, 翟学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于1987~1989年在乌兹别克共和国实验生物研究所和塔什干农学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用矮秆、早熟陆地棉和海岛棉杂交, F1的营养生长优势弱, 而生殖优势强。集约化类型陆地棉和海岛棉杂交种的叶面积小, 叶绿体数量少, 而单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化学活性增强, 杂交种可以很经济地利用细胞资源。试验结果还显示, 陆地棉、海岛棉栽培种与野生、半野生亚种的杂交后代表现出明显的核质基因互作效应。当野生、半野生棉为母本时, 后代的主茎高度, 果枝长度, 叶面积和根系发育受到抑制。
  • 王国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星座图在棉花品种数量分类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 星座图是一种清晰简洁而又有效的数量分类方法。应用星座图分类法的关键是正确确定分类指标的权重。
  • 杨晶秋, 刘金城, 白成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塑膜覆盖生态系统中肥料氮的循环。结果表明, 在覆盖及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的18.56%被第一季玉米所吸收, 59.09%残留在土壤中。第二季小麦和第三季夏谷又分别回收秸秆氮4.0%和2.9%。玉米对硫酸铵氮的利用率为38.4%, 其中15.8%分布在茎叶和根茬中, 参与养分再循环, 但氮素损失大, 接近施肥量的50%。残留在土壤中的秸秆氨3.4%存在于未分解的秸秆中, 3.5%移动到土壤下层(30~50cm), 45.8%与土壤矿物结合。化肥氮残留很少, 大部分进入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中, 而部分土壤氮被活化。
  • 王永亮, 刘基业, 戴庆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荞麦产量与植株幼苗期氮、磷最适合量的关系, 提出了氮、磷化肥的诊断施肥指标与失调、失控指标。结果表明, 在荞麦出苗后10天, 幼苗期植株含氮量最适范围为2.73~2.84%, 产量与含氮量呈抛物线模式, y=-402.3+354.2x-62.35x2;边际含氮量2.84%;低于2.73%时为氮素失调区, 氮素供应不足, 应补施氮肥。植株全磷含量最适范围为0.43~0.57%, 产量与苗期植株含磷量的回归方程y=67.96+100.49x-88.68x2;边际含磷量0.567%, 低于0.43%时为磷失调区, 磷素供应不足, 应补施磷。施用尿素可以提高苗期含氮量;y=2.476+0.0498x, 即亩增施1kg尿素可以提高植株含氮量0.0498%, 施用三料磷可提高苗期含磷量, y=0.313+0.0378x, 即亩增施三料磷肥1kg, 植株苗期含磷量提高0.0378%。上述资料可作为调控施用氮磷化肥的基础依据。
  • 周艺敏, 王正祥, 任顺荣, 张金盛, 赵振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天津郊区不同种菜年限菜园土壤剖面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及蛋白酶活性分布状况, 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四种酶的活性均随剖面深度呈梯形减弱, 随种菜年限的延长而增高, 其中脲酶和碱性磷酸酶表现出明显的相关趋势, 菜园土壤通体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一般旱田土壤, 菜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可以做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方法。
  • 陈增建, 刘水芳, 刘亦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每年选用天津市有代表性的7群11~15个稻瘟生理小种, 先后对768个品种(系)进行抗谱测定, 抗菌率达80~100%有34个品种(系), 占供试品种(系)4.4%, 抗菌率在60~79%属中等抗病的品种(系)有109个, 占14.2%, 其余625个品种(系)属感病类型。另外用7群10个小种对抗菌力较高的74个品种(系)进行抗病类型划分, 抗菌率在90%有4个类型, 抗菌率在80%有3个类型。根据各地优势小种分布选择抗源和供生产上品种轮换种植的参考。以上结果说明抗谱测定是相对稳定的, 对生产与育种有实用价值。
  • 李建社, 张慧杰, 张卓敏, 赵治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山西省棉花铃病的主要种类为疫病(Phytophthora boehmriae)、红腐病(Fusarium moniliforme)和红粉病(Cephalothecium roceum), 其中以棉铃疫病为优势种, 在不同栽培方式中地膜田铃病重于露地。Bayes决策分析结果, 次生病烂铃群体中67.4~89.1%的病铃来源于初生病铃, 尤其是疫病铃。根据显著性检验结果, 烂铃在棉株不同果枝上的垂直分布, 地膜田可划分为第1~4和第5~7果枝两个层次;露地田可分为第1~2和第3~6果枝两个层次。该项研究明确了初生病菌与次生病菌侵染之间的数量关系及防治上的主要对象和靶区, 为铃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马常力, 韩锦峰, 王瑞新, 艾强, 陈淑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气相—质谱—计算机联用仪, 完成了对烤烟品种NC89香气物质主要成分的定性鉴定, 并对主要成分的香型进行了嗅香评定。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成熟时期的烟叶香气物质主要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
  • 潘李珍, 樊玉珍, 李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Aa-778单层细胞接种BTV-17后, 于第三天出现细胞集聚, 进而融合, 脱落。细胞病变在第四天达高潮, 第六天后, 由于抗感染细胞繁殖逐渐覆盖单层空洞而恢复原样。用荧光抗体技术观察到Aa-778病变细胞中BTV-17包涵体和病毒抗原堆积物。TCID50测定, 初步表明第一代细胞病毒不仅能在Aa-778细胞中繁殖传代, 而且它的毒力类似于在BHK21细胞中的毒力。
  • 李学伍, 郭成留, 孙春青, 铁付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采用甲苯咪唑、丙硫苯咪唑单独给药及联合给药, 以300ppm混入饲料连续饲喂的方式, 对105只人工感染旋毛虫的大白鼠, 在不同感染期采用长短不同的给药时间。结果表明:不同感染期的旋毛虫肌幼虫以甲苯咪唑(150ppm)与丙硫苯咪唑(150ppm)联合给药疗效最佳, 其次为甲苯咪唑。较经济的给药时间为:感染期在40~90天之间, 横纹肌感染量为2343条/克, 给药10天;感染期在90~165天之间, 横纹肌感染量为2080条/克, 给药15天, 感染165天以上, 横纹肌感染量为2080条/克, 给药20天。
  • 敖琦, 田金如, 李继军, 邓瑞广, 贺文杰, 朱云芝, 郭淑珍, 徐民然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国产激素(FSH)在使用方法、时间、剂量、配制比例等方面对奶牛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 并对供体牛的年龄、胎次、产后日期, 重复超排及季节、气候等各种因素在超数排卵效果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还表明国产FSH超排效果比较稳定。
  • 薛颖, 陈杭, 刘鼎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采用3H-TdR参入法, 观察了芦笋、香菇, 苋莱、芥蓝4种蔬菜(共8个品种)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实体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这4种蔬菜对肿瘤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中以芦笋、香菇的效果较好。值得注意的是同种蔬菜不同品种的抑癌效果有所不同。
  • 崔光先, 郑桂春, 董志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粟锈病(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是我国粟栽培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害, 流行年份减产三分之一左右, 重病地块甚至绝收。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粟锈病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 受“七·五”全国粟育种攻关组委托, 于1987~1989年对我国北方粟新品种(系)进行了抗锈性鉴定, 结果简报如下。
  • 刘明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低温下, 原生质的透性遭到破坏, 膜透性的变化明显出现在外部形态变化之前。植物组织的电导率的变化情况与组织外观受害程度是一致的。电导率作为一个指标已广泛应用于植物抗性生理研究之中。低温等许多逆境能降低活性氧清除剂SOD的活性或含量水平。自从McCord等人报道SOD的酶学特性以来, 以SOD为中心的生物活性氧的代谢成为抗逆性研究的热点。为探明相对电导率、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在低温下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 我们做了这个试验。
  • 曹鸣庆, 李岩, 蒋涛, 西尾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的游离小孢子离体培养方法最先在毛叶曼陀罗(Datura innoxia)上, 以后又在烟草、矮牵牛、马铃薯等茄科植物上试验成功。八十年代初, 在十字花科芸薹属的油莱(Brassica napus L.)上获得突破, 后相继在该属的埃塞俄比亚芥菜(B.carinata)、黑芥(B.nigra)、大白菜(B.campestris spp.pekinensis)和结球甘蓝(B.oleracea spp.capitata)上获得成功。在植物育种应用方面, 游离小孢子离体培养方法较花药培养表现了更大的应用前景。
  • 郑燕棠, 曹为玉, 张福庆, 金红, 赵万英, 朱海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卷叶病毒(Grapevine leafroll virus)是葡萄的重要病害, 罹病葡萄明显地延迟浆果成熟二周至一个月, 且着色差, 糖分降低6%, 减产25%以上。1988~1990年按照美国病毒学专家D.Gonsalues介绍的方法, 在国内首次应用酶联法(ELISA)检测出葡萄卷叶病毒。现简报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1.葡萄测试标样513份, 采自天津果园等处。2.GLRV抗血清和γ球蛋白酶结合物。
  • 王思政, 黄桔, 宋吉皂, 王连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枣树丰产措施之一是枣树开花后于主干进行环剥。但在环剥后, 常有昆虫在愈伤组织内潜蛀为害, 影响枣树营养液的输导和伤口愈合, 当年减产15~20%, 如不及时防治, 数年后可造成树体死亡。经过1990~1991年的观察研究, 现已明确, 这是中国枣树新害虫——皮暗斑螟(Europhera batanyensis Caradja)为害所致。该虫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 螟蛾科(Pyralidae), 斑螟亚科(Phycitinae)。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