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磊, 万敬敬, 杜雄, 崔彦宏, 党红凯, 李科江. 河北省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特征[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4): 177-183. |
[2] |
王红云, 高占锋, 付才, 黄志国, 常志强, 刘悦. 大枣不同组织氮稳定同位素变化规律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S1): 429-434. |
[3] |
申洁, 侯思宇, 孙朝霞, 王玉国, 郝炯. 正交优化枣树ISSR-PCR反应体系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0, 25(2): 116-120. |
[4] |
智福军, 贾彦丽, 梁海永, 吕瑞江, 褚凤杰. 利用RAPD技术进行枣树的品种鉴定[J]. 华北农学报, 2009, 24(S1): 110-114. |
[5] |
孙世刚, 李英杰, 张建斌. 河北省山前平原粮食生产能力估算[J]. 华北农学报, 2009, 24(S1): 344-348. |
[6] |
张文宗, 王鑫, 康西言, 魏瑞江, 刘晶淼, 张超. 河北省玉米干旱风险评估及区划方法[J]. 华北农学报, 2008, 23(S2): 367-372. |
[7] |
孙朝霞, 王海燕, 王玉国, 侯思宇, 张艳. 枣树RAPD分析体系优化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8, 23(4): 115-118. |
[8] |
赵丛枝, 张子德, 唐霞. 不同贮藏条件对赞皇大枣采后生理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6, 21(S1): 91-94. |
[9] |
赵建成, 李琳, 李盼威, 武明录, 尚辛亥, 李凤岚. 河北省珍稀濒危高等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对策初探[J]. 华北农学报, 2004, 19(2): 108-114. |
[10] |
巫东堂, 安鸣, 李红梅, 焦晓燕. 枣树化控营养素研制及应用[J]. 华北农学报, 2002, 17(3): 109-113. |
[11] |
杨金深, 孙丽敏. 河北省1949~1998年种植制度演变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00, 15(4): 126-130. |
[12] |
郭秀林, 白小梅, 王艳华, 崔四平, 李广敏. 光合复合菌对冬小麦初生根和次生根生长发育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0, 15(2): 144-144. |
[13] |
崔淑芳, 王志忠. 陆地棉新品系冀资123的选育[J]. 华北农学报, 1997, 12(1): 129-130. |
[14] |
高胜国. 河北省小麦品种抗锈性鉴定及利用[J]. 华北农学报, 1997, 12(1): 130-131. |
[15] |
王思政, 黄桔, 宋吉皂, 王连捷. 中国枣树新害虫—皮暗斑螟研究初报[J]. 华北农学报, 1993, 8(1): 8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