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精选专题

板栗
本专题筛选《华北农学报》刊载的板栗相关论文,涉及板栗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土壤肥料及病虫害等学科论文。点击相关论文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并可下载全文。为方便读者引用及分享,每篇文章都包含完整的中英文引文格式(包含国际DOI号)及专有二维码,长按该文二维码即可打开该文网页,同时可以实现移动端分享。感谢您的下载引用及转发分享。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程丽莉, 胡广隆, 苏淑钗, 黄武刚
    为了探明板栗及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并分析栗属的遗传多样性,基于叶绿体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4对呈现多态性的cpSSR引物,对板栗及其近缘种、野生种共6个种,56份材料进行遗传结构、遗传关系等分析。4个位点扩增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3.25,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2.554,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606,群体Nei's遗传多样性(Hs)为0.320,各遗传参数值均低于核基因组对群体研究的相应值。另外,各种之间有丰富的cpSSR多样性,尤以野生板栗多样性指数最高。结果表明,我国天然野生板栗群体内蕴含更丰富的遗传变异,为我国板栗野生种质保育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 张伟, 刘建玲, 廖文华, 李志田, 袁维翰
    针对目前板栗产量效应和养分分配等问题研究尚少,通过3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燕山花岗片麻岩区6年生板栗树产量对氮磷钾的响应及其树体、果实养分分配规律。研究得出氮磷钾对板栗生长影响为:与-N、-K处理比较,NPK处理板栗叶面积分别增加20.2%,27.4%,单叶片叶鲜质量分别增加6.7%,13.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与-P处理相比叶面积、鲜质量均无显著变化。氮磷钾对板栗产量的影响为:与-N、-P、-K处理比较,NPK处理单株栗蓬数分别增加23.3%,50.5%,50.2%,空蓬率分别降低4.8,6.7,3.5个百分点,单蓬粒数分别增加0.7,0.5,0.5个,板栗产量分别增加56.3%,42.2%,39.8%,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氮磷钾去向:地上部吸收氮磷钾按100%计算,枝干和叶片分别占70.2%,85.9%,70.2%,板栗果实(栗蓬和栗果)分别占29.8%,14.1%,29.8%。果实中栗果(栗仁、栗皮)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占板栗果实吸收总量的41.2%,69.2%,67.7%。在未曾扰动片麻岩区板栗树施用氮、磷、钾肥均显著增加板栗产量,施用氮肥主要通过增加单株栗蓬数和单蓬粒数、降低空蓬率增产;施用磷肥通过降低空蓬率、钾肥通过增加单株栗蓬数增产,氮磷钾对板栗增产贡献率为N、K>P。
  • 周连第, 兰彦平, 韩振海
    板栗为中国栗属的代表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寒温带、温带和暖温带,其分布区地形复杂,由于条件各异,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板栗品种。采用AFLP技术对收集到的86个板栗品种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板栗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Dst)为0.0728,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为0.0804,群体分化系数Gst为0.4753,基因流Nm为0.4529,供试板栗群体内分化比较严重。通过对AFLP分析的各个步骤进行反复试验,证明了以AFLP-荧光法来分析板栗品种资源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是可行的方法。
  • 刘国彬, 兰彦平, 姚研武, 兰卫宗, 王金宝, 刘建玲
    通过对板栗杂交后代株产、单粒重等形态特征及坚果总糖、淀粉、蛋白质含量等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研究了板栗杂交后代坚果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所有杂交后代性状差异显著,坚果高度、宽度与淀粉含量、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性状无论在总体水平还是各杂交组合内部均小于10%,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学性状,坚果厚度与脂肪含量变异系数也低于15%,也比较稳定;而株产、平均单粒重及总糖含量、粗纤维含量等性状在总体水平上高于15%,总糖含量变异系数甚至在50%以上,遗传多样性丰富,在其中选择特异性状单株具有很大潜力;分析还发现,母本(雄性不育板栗种质)相同,父本不同,杂交后代单株产量变异系数近似,而平均单粒重变异系数差异较大;父本(河北短丰)相同,母本不同,杂交后代株产与平均单粒重变异状况则相反,推测其与母本生物学特性及父本花粉直感效应有关;根据表型性状变异分析结果,本研究筛选出3个分别具有丰产、高糖、大果性状的单株。
  • 樊志和, 王占武, 邢树本, 王静勤, 李风书, 韩万禄, 王丹
    对板栗、金丝小枣和红小豆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确定了它们的品质等级分类标准。通过诸多气象因子的分析筛选,建立了相关气象因子预报品质的数学模式和计算机(图形输出)模式。
  • 刘裕峰, 朱天辉, 刘应高, 谯天敏, 李姝江, 龙旭梅, 韩珊
    为深入研究板栗WRKY转录因子基因在板栗抗病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根据板栗转录组数据库分析获得EST序列,利用RT-PCR技术,克隆板栗WRKY转录因子cDNA (CmWRKY)序列,分析CmWRKY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原核表达研究。结果表明,CmWRKY基因为1 437 bp,编码479个氨基酸,推测蛋白分子质量为52.128 96 ku,理论等电点为9.15,具有2个WRKY保守结构域和2个C2H2锌指结构域,属于WRKY家族的第Ⅰ组,基因登录号为KY312850.1。CmWRKY核苷酸序列与巴旦木等植物的WRKY基因一致性均在80%以上,与西班牙栓皮栎WRKY基因一致性最高,达到97%。同源建模表明,CmWRKY蛋白三级结构与拟南芥AtWRKY1蛋白结构相似,推测其可能与AtWRKY1具有相似的调控功能。分子进化分析显示,板栗CmWRKY与西班牙栓皮栎及核桃WRKY蛋白亲缘关系最近。SDS-PAGE蛋白电泳分析表明,CmWRKY蛋白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2 mmol/L IPTG在30℃下诱导10 h,蛋白分子质量为56 ku,其主要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为板栗CmWRKY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及应用奠定基础。
  • 曹均, 吴姬, 赵小蓉, 李贵桐, 孙明德, 曹庆昌, 林启美
    京东板栗是品质比较优良的栗种,也是北京地区重要的干果,目前对其矿质元素营养特性了解得很少。本研究通过定期采取营养枝和结果枝叶片样品,分析其N、P、K、Ca、Mg、B、Zn、Fe、Mn、Cu含量,旨在研究京东板栗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变化特征,为板栗营养调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枝与结果枝叶片的P、K、Cu、Mg含量差异很小,且几乎不随植株生长发育而变化;其他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变化,随叶片部位和植株生长发育时期而异,一般都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Zn、Mn含量几乎直线增加。营养枝叶片的N、Zn、Fe的含量,在生殖生长时期高于结果枝,而B的含量则相反;营养枝叶片含Ca量总是低于结果枝叶片,而Cu正好相反。
  • 穆华, 郑维民, 刘如恒
    本文是关于板栗黄化机制研究的一部分.在水培条件下,无锰低铁(2ppm),叶缘先黄后枯,叶肉出现褐斑;无锰而铁大于10ppm时,全株萎蔫枯死.无铁低锰(1PPm)或无铁而锰为30ppm时,叶片呈现黄化.在本试验条件下,环境锰为30—50ppm,铁为10ppm时,植株生长正常.当环境铁为2ppm时,叶全铁量随环境锰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环境铁浓度为5.6或10ppm时,叶全铁量随锰浓度增加而增高.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叶全铁量没有明显规律;而与活性铁和Mn/Fe有明显规律:叶活性铁含量大于50ppm,Mn/Fe在1.0—1.5之间时,叶绿素含量都大于3.00mg/cm2.
  • 兰彦平, 周连第, 周家华, 姚砚武, 王尚德
    研究了中国板栗北方产区5个地理种群种子及叶片特征的表型分化、表型性状值(数量性状)的频率分布及表型频率多样性。结果表明,板栗种群间的方差分量占总变异的10.97%,种群内的占41.57%,7个性状种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变幅在11.85%~28.34%。板栗7个性状种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24.26%,表明种群内变异是板栗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种群内品种间的多样性大于种群间的多样性。板栗7个性状频率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但偏度和削度各自不同,众数的位置及所在组的频率也存在一定差异。表型多样度、Shannon信息指数均可用于表型多样性的评价。
  • 王广鹏, 孔德军, 刘庆香
    通过对4个杂交组合417株实生苗的分析, 研究了3个经济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坚果单粒重、刺苞大小和出实率的遗传均符合数量性状连续变异的遗传特点。单粒重和刺苞大小表现同样的遗传趋势, 遗传中非加性效应占有很大比重, 杂交后代由于非加性效应解体, 单粒重量和刺苞大小有变小的倾向。出实率的遗传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 杂交后代由于非加性效应累加, 出实率有提高的倾向。
  • 郭燕, 李颖, 张树航, 张馨方, 王广鹏
    为验证低温放热(LTE)法鉴定板栗枝条抗寒性的应用效果,以16个板栗品种(系)休眠期枝条为材料,采用LTE法分析各品种放热特征和LTE相关指标,三点法建立各品种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温度-伤害度回归方程(LT-I),利用LTE相关指标(木质部和韧皮部LT-I斜率、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开始结冰和终止结冰点温度)结合隶属函数法分析了16个品种的抗寒性,并用传统组织褐变法和电导法对LTE分析法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6个板栗品种(系)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的LT-I斜率在品种间和品种内均不同,并且各品种LTE相关指标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板栗枝条LTE各指标隶属度均值与木质部和韧皮部的开始结冰和终止结冰点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LTE分析法测定木质部伤害度和组织褐变法测定木质部褐变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8,LTE分析法测定枝条伤害度和电导法测定枝条伤害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8。因此,LTE分析法是一种简单准确实用的鉴定板栗枝条抗寒性的方法。板栗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开始结冰和终止结冰点温度越低,抗寒性隶属度均值越大,其抗寒性越强。
  • 何钖山, 高新一, 兰卫宗
    板栗空棚严重影响燕山板票的产量.产生原因与土壤中缺硼有关.通过早春施硼肥可使空棚率由85.53%下降到2.43%,产量提高7.7倍.但花期喷硼效果不稳定;人工辅助授粉和增施氮、磷、钾肥料及浇水对降低空棚率均无明显效果.
  • 刘焕仑, 张建阁, 陈霜莹, 曹学萍
    板栗是重要的木本粮食树,在我省果树生产中占有一定地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栽培管理粗放,单株产量较低。掌握板栗的生物学特性,熟悉其周期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动态,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是制定科学栽培管理技术的依据。为此,我们于1962—1963年进行了板栗不同器官生长特性的调查研究。观察材料主要是河北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的实生栗树三十六株。兹将所获得的一些资料,整理介绍如下。
  • 王源岷, 王英男, 徐筠
    1984-1986年, 作者等在北京市密云县着重研究了针叶小爪螨在板栗树上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小爪螨越冬卵的孵化期与板栗树展叶抽梢期相符合。田间虫口数量, 年与年之间相差很大, 主要受自然天敌的影响。总结出乐果涂干的时期, 药液浓度、施药次数、操作注意事项等技术措施要点。一次涂干的控制效果可达一个月以上, 涂干树的栗实在收获期已检测不出乐果, 在针叶小爪螨中度发生年和严重发生年, 乐果涂干可增产板栗10%以上, 净收益与成本相比约为9:1.
  • 王同坤, 于凤鸣, 刘庆香
    对7个品种的板栗叶片过氧化物酶研究结果表明,板栗不同品种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存在着差异,矮化型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一般品种。所测品种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与冠经、树高、干周、新梢长度呈负相关。因此,可以把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作为矮化型板栗品种早期预选的生化指标。
  • 邢树本, 赵桂英, 尚久乐, 田双振, 王静勤, 邢群
    Baidu(7)
    本文总结了一种以预报模式为主, 结合科学考察、专家经验的统计预报技术。其分析预报思路是:自身分析-相关分析-析因分析-系统分析。
  • 姜莉莉, 武海斌, 宫庆涛, 刘庆莲, 孙瑞红
    为探明板栗贮藏期真菌群落结构的种质间差异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手段对6种板栗的栗壳和栗仁进行真菌ITS扩增子测序。分析发现不同种质板栗的主要病原菌差异较大,祝阳镇麻塔村古栗病原菌未大量检出,祝阳镇桐花沟村古栗为赤霉菌,黄前镇大峪村古栗为镰孢菌和葡萄座腔菌,下港镇砖瓦窑古栗为青霉菌,角峪镇洪河村古栗为木霉,燕山早丰板栗为青霉菌和炭疽菌。α-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祝阳镇麻塔村古栗的真菌多样性、优势度、菌群丰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均较高。种质内比较发现,祝阳镇麻塔村古栗栗壳的镰孢菌丰度显著低于栗仁;桐花沟古栗栗壳的赤霉菌丰度显著低于栗仁;角峪镇洪河村古栗栗壳的青霉菌丰度显著高于栗仁;燕山早丰品种栗壳的青霉菌丰度显著高于栗仁,炭疽菌属真菌丰度显著低于栗仁。同时,祝阳镇麻塔村古栗、黄前镇大峪村古栗、桐花沟古栗和燕山早丰板栗的栗壳和栗仁的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度高;角峪镇洪河村古栗和下港镇砖瓦窑古栗栗壳和栗仁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 杨振立, 王广鹏, 张树航, 郭燕, 张馨方, 李颖
    对燕山板栗分布地区的11个县/区(群体)的127份资源花序相关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研究,为中国板栗资源描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板栗资源的保存、核心种质的构建和农艺学性状基因定位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对相关的15个性状系统调查后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燕山板栗资源花序相关性状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7.55%和1.99,其中两性花序数/总花序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4.80,雄花序数/总花序数变异系数最小为7.52,雄蕊长度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8,两性花序数/总花序数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89;15个板栗花序表型性状中有9个性状在群体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以上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花序形态表型性状内部间的相关性较明显,花序数量表型性状内部间的相关性较明显,但花序形态和花序数量表型性状间相关性略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反映了总信息量的85.35%,两性花序数/果枝、花序长粗比、花序粗度、花序长度、两性花序数/总花序数、雄花序数/总花序数、雌花数/果枝、雄蕊长、轴序粗度比9个性状是造成燕山板栗花序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以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为标准,将127份资源分为5类群,并筛选出3份高雌花量的板栗资源;聚类分析将127份资源分为8个类群,花序相关表型性状变异相同的材料大多聚在一起,聚类结果和主成分划分类群基本一致。
  • 王金章
    我国板栗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广阔,果质佳良,驰名中外。但是,由于经营粗放,产量很低。据调查,我国成龄栗树平均株产仅3—4斤。著名的板栗产地河北省,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结果树平均株产也仅有4—7斤。而且,大小年现象严重,产量变动幅度高达一倍左右。经济效益较低。因此,如何提高现有板栗的单株产量,减缓大小年,是当前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 张馨方, 张树航, 李颖, 郭燕, 王广鹏
    探讨分子水平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的适宜方法,以利于燕山种质的保存、保护和研究利用。基于SSR标记,采用非加权算数平均聚类(UPGMA)法对燕山地区10个市(县)的161份板栗种质进行多次聚类抽样分析,比较使用3种遗传相似系数(SM系数、Dice系数和Jaccard系数)和2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和位点优先取样法)相组合确定的不同样本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大小,确定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的适宜方法;再分别对核心种质与原种质、核心种质与保留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标进行t检验,以评价核心种质的代表性;通过绘制主坐标分布图观察核心种质和原种质的分布情况,并结合表型特征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表明:应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取得的样本群比随机取样法具有更高的Ne、H和I,应用SM系数取得的样本群,其遗传多样性指标要优于Dice系数和Jaccard系数,综合利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和SM系数筛选了46份燕山板栗核心种质,保留了原种质28.57%的样品,Ne、H和I分别为1.531 7,0.321 8和0.491 0。t检验表明,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标显著大于原种质,经主坐标分析和表型特征确认,核心种质在原种质的主坐标图中分布均匀,能够较全面地代表整个板栗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位点优先取样法和SM相似性系数进行多次聚类,是构建燕山板栗核心种质较适宜的方法,构建的容量为46份的板栗核心种质,能充分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 赵爽, 葛朝红, 石鹤飞, 闵卓, 王广鹏, 李伟明

    WRKY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和防御反应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WRKY基因家族在板栗抗旱中的功能,对板栗WRKY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鉴定,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系统发育、结构等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qRT-PCR技术分析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征。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在板栗中共鉴定到65个WRKY基因家族成员,将其分为Ⅰ、Ⅱ、Ⅲ 3组,其中Ⅱ组根据其结构和系统发育关系分为5个亚组。WRKY基因的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表明,外显子数目为1~7个,同一亚组的外显子数目和基序分布类似。WRKY基因保守结构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异,包括WRKY七肽结构域的缺失,锌指结构的缺失,七肽结构域变异为WRKYGKK、WRKYGRK和WRKYGRK等。转录组测序数据表明,有4个WRKY基因家族成员在样品中没有表达,干旱胁迫诱导表达的WRKY基因家族成员表达量上调的有49个,而表达量下调的WRKY家族成员有11个。以上结果表明,板栗WRKY基因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张馨方, 张树航, 李颖, 郭燕, 王广鹏, 王英杰

    为筛选板栗叶片中的功能性物质,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对4个板栗品种的成熟叶片进行了检测,结合ChemicalBook、化源网、相关药典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出功能性物质,并对重点关注的18种次生代谢物在不同品种间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板栗叶片中共检测到673种次生代谢物,包括黄酮、酚酸、生物碱、鞣质、萜类、木质素和香豆素等。PCA和聚类分析表明,燕山早丰和燕奎品种的次生代谢组学轮廓差异较小;对分类贡献率较大的次生代谢物是根皮素、香蜂草苷、柳匍匐次苷、熊果苷、肉桂酸、没食子儿茶素、原花青素B1等,表明代谢组差异可作为区分不同板栗品种的一种重要依据。筛选出功能性次生代谢物共202种,包括51种酚酸、24种生物碱、83种黄酮类、21种萜类、14种木质素和香豆素以及9种鞣质,其中原儿茶酸、山楂酸、熊果酸、鞣花酸、绿原酸、扁蓄苷、山柰酚-7-O-葡萄糖苷、槲皮素、绣线菊苷、紫云英苷、甜菜红苷、银锻苷、香蜂草苷、白麻苷等活性物质在叶片中含量较高,为板栗叶片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张树航, 郭燕, 李颖, 张馨方, 王广鹏, 潘国栋

    为揭示河北板栗果品优质特性形成的土壤因子,以河北板栗主产区8个县区的54个果园为对象,对其土壤中9种矿质元素进行含量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不同土壤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8个主产区栗园土壤中Mg、Na含量无显著差异,而N、P、K、Ca、Fe、Mn、Cu 7种元素含量均有显著差异,各地栗园土壤中N含量普遍处于3级以下水平,P含量普遍处于3级以上水平,而K含量普遍较低,均处于5级以下水平;土壤中Ca、Mg、Fe、Mn、Cu、Na这6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性,其与P元素也均呈显著相关,与N含量相关性普遍较弱;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反映了总信息量的73.521%,第1主成分贡献率占44.678%,对它作用较大的元素包括Ca(0.871)、Cu(0.840)、Fe(0.809)、Mg(0.806),表明对主成分贡献较大的为金属元素含量;基于不同栗园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利用主成分表达式对板栗园的土壤状况进行综合评分,得分最高为迁西县(0.591 8),河北板栗主产区土壤质量水平排序为迁西县>青龙县>兴隆县>宽城县>沙河市>遵化市>信都区>抚宁区。综上,可用金属元素Ca、Mg、Fe、Cu含量计算综合得分来评价板栗园土壤质量水平,在栗园土壤管理过程中,宜选用高K低P复合肥,并采用多种金属元素混施肥作为补充措施来提高板栗园的土壤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