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6-08-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赵延明, 董树亭, 高宏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朱军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效应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吐丝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性状的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遗传表现除了受制于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母体效应等遗传主效应外,还会明显受到遗传主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遗传主效应中以显性效应(VD)为主,加性效应(VA)次之。互作效应中以显性效应×;环境互作效应(VDE)为主,其次为母体效应×;环境互作效应(VME)。叶片叶绿素含量性状在早代不同环境中选择均具有一定的成效。在遗传育种中需要注意各种基因效应在不同环境中的差异,根据各亲本的遗传效应预测值,选用遗传主效应表现良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互作效应表现较为稳定的优良亲本组配杂交组合,育成适应不同地区或某一特定地区的新品种,提高选择效果。
  • 马翎健, 胡银岗, 宋喜悦, 何蓓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非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与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进行农艺性状、抗病性、光合速率及SOD活性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T.spelta1BS染色体导入使非1B/1R类型小麦比1B/1R类型不易产生单倍体,农艺性状中除株高具明显优势外,其他性状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类不育系及保持系的抗病性也无明显差异;非1B/1R的K型不育系光合速率高于1B/1R类K型不育系;1B/1R和非1B/1R类型不育系的SOD活性的变化差异较小,均呈下降趋势,保持系差异较大。非1B/1R类型和1B/1R类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均为二核期到三核期。
  • 陈占宽, 张新友, 苗利娟, 黄冰艳, 汤丰收, 张忠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NAi原理构建花生Δ;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hpRNA表达载体,以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获得高油酸/亚油酸比值的花生种质。根据花生Δ;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序列(GenBank:AF248739)设计引物,以豫花4号花生品种DNA为模板,克隆了该基因的启动子及长度约500 bp的外显子片段,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成由自身启动子引导的花生Δ;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反向重复片段RNAi载体pCAMBIA1301-Afad12Ri。
  • 张霞, 胡玉琴, 贾振华, 张杰, 马宏, 宋水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aiiA基因编码的aiiA蛋白能降解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中的信号分子N_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从而减弱致病菌对植物的危害。本文将aiiA基因转入到植物根际促生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303中,构建成防治植物细菌和真菌病害的工程菌P303-ss10。通过PCR和RT-PCR鉴定,均获得0.8 kb的目的片断,表明aiiA基因已经导入P303中。室内平板抑菌试验表明,该工程菌保留了出发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室内离体试验表明该工程菌对马铃薯软腐病和大白菜软腐病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赵威军, 仪治本, 孙毅, 梁小红, 李金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2个高粱A2类型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A2V4/B2V4,A2TX622/B2TX622),2个恢复系(1383_2,晋粱5号)和3个组合(A2V4×;1383_2,A2V4×;晋粱5号,A2TX622×;晋粱5号)的F1,F2群体为材料,采用SSR标记方法,分析A2类型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结果发现,只有标记Xtxp65在A2TX622×;晋粱5号的F2群体中与育性出现共分离现象,育性恢复基因与标记间距离为3.4cM,位于连锁群J上;同样只有标记Xtxp141在A2V4×;晋粱5号的F2群体中与育性出现共分离现象,该标记与育性恢复基因间的距离为13.4cM,位于连锁群G上;在A2V4×;1383_2的F2群体中,标记与育性未出现共分离现象。这说明,与这2个标记连锁的A2CMS育性恢复基因是位于同一个恢复系(晋粱5号)中的2个独立的位点;在A2恢复系材料中,至少有3个独立遗传的不同位点与A2雄性不育性的恢复有关。
  • 刘仲齐, 金凤媚, 薛俊, 郏艳红, 张要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高色素基因hp1hp2能显著提高番茄果实的类胡萝卜素总量,对于以提高番茄红素含量为目标的品质育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以这2个基因的突变位点为目标,成功地筛选出了对hp1hp2分别具有高度特异性的2对引物。由于这样的分子标记实际上就是功能基因本身局部片断的扩增结果,所以能非常可靠地直接鉴别该功能基因,F2群体中分子标记的分离比例与2对基因的独立分配比例完全一致。以这两对引物所产生的分子标记为依据,已经合成了含有hp1hp2的双突变体。
  • 韩毅科, 杜胜利, 张桂华, 魏爱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Oryzalin对黄瓜茎尖进行四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00~200μmol/L Oryzalin处理24 h对黄瓜茎尖离体四倍体诱导较为合适,可以有效代替秋水仙素。和秋水仙素相比,Oryzalin使用的浓度低,效果好,且毒性小,对人和环境比较安全,为诱导黄瓜染色体加倍的理想诱导剂。并用流式细胞仪对黄瓜离体诱导的幼苗进行了倍性分析试验。
  • 贾利敏, 傅晓峰, 孙国琴, 孙瑞芬, 斯钦巴特尔, 刘力平, 刘俊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燕麦3个品种(系)幼胚、幼穗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了基因型、培养基、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和分化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基因型和培养基起重要作用,对幼胚作用极显著,对幼穗作用显著;外植体不同也影响愈伤组织形成,随培养基成分改变而变化,且幼穗较幼胚更易培养;2,4-D浓度影响愈伤组织生长和胚性愈伤组织形成,3 mg/L 2,4-D有利于愈伤生长,促进胚性愈伤形成;草莜一号幼穗愈伤组织有很强的继代能力,继代培养330 d仍具有46.58%的分化率,该材料在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研究中具有很大潜力。
  • 冯波, 刘延忠, 高荣歧, 陈秋玲, 董树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同一品种掖单22(YD22)不同大小子粒玉米种苗转化过程中的生理特性研究发现,小粒YD22的发芽势显著大于大粒YD22,但二者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小粒YD22胚本体对贮藏物质的运转、消耗率大于大粒YD22,但物质效率低于大粒YD22。大粒YD22 ATP含量高于小粒YD22,尤其在萌发4 d后表现明显。
  • 杨秀红, 李建民, 董学会, 段留生, 李召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盐浓度(0,50,100,200 mmol/L)条件下甘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各项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甘草幼苗根长变化最小,株高、鲜重和干重呈下降趋势,但低盐浓度(50,100 mmol/L)之间差异不明显;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在低盐浓度下显著上升,在高盐浓度(200 mmol/L)下显著下降;电导率和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以及POD和CAT都随盐浓度升高而上升,而SOD和ASP在低盐浓度下上升,在高盐浓度下下降。甘草幼苗的耐盐上限为100~200 mmol/L。
  • 张玉梅, 林琪, 刘义国, 李京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控水条件下,比较了17个小麦品种的抗旱性差别以及花后旗叶的SOD、CAT、脯氨酸、可溶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探讨了其抗旱性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3类抗旱性不同品种的上述生化指标变化趋势相似,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在花后其抗旱性生化指标含量明显高于其他2类品种,随着水分胁迫的继续,减少幅度也比较缓和。开花7 d后的SOD含量、花后CAT、脯氨酸含量、开花14 d后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能更好地区分小麦品种的抗旱性。
  • 刘遵春, 包东娥, 廖明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添加Vc对传统的CTAB法进行改进,结果表明:在磨样时,1 g鲜样中添加0.10 g的Vc提取的DNA质量最高;最佳提取材料是嫩芽,其次是新梢和成熟叶片。
  • 李进才, 赵习姮, 张秦英, 郭富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了秋季栽培不同遮光程度对卡特兰和寒兰2种兰花叶片生长、植株养分含量和开花的影响。试验从8月初起在无遮光及遮光率30%,60%,90%的4个遮光处理下栽培80 d后,搬入温度为13~30℃的温室统一管理,观测至次年3月中旬。结果表明:无遮光处理叶片短小、黄化且灼伤显著;遮光率30%处理养分积累最多;遮光率60%特别是90%处理叶片长、色浓绿、养分积累较少。不同遮光处理间的开花率差异显著,遮光率30%>无遮光>遮光率60%>遮光率90%;花茎长度也以遮光率30%处理最大。秋季较强的日照管理有利于卡特兰和寒兰2种兰花植株的养分积累与开花。
  • 崔四平, 刘子会, 李运朝, 马春红, 郭秀林, 李广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塑料管栽培方法,对15个黄淮海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了根系对水分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的根系对水分反应不同。用聚类分析法可将品种分为正敏感型、不敏感型、较敏感型和负敏感型4种类型。品种的抗旱指数与根系反应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赵俊晔, 于振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土壤肥力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和施氮240kg/hm22个处理,研究了6个强筋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施氮与不施氮的条件下,8901和济麦20两个品种均表现为高产、优质和高的氮素利用效率;施氮有利于进一步改善8901小麦的品质,提高济麦20的子粒蛋白质含量。两种处理下,淄麦12亦表现为产量较高,品质较优,但该品种氮素利用效率低,施氮后氮素利用效率进一步下降。烟农15的氮素利用效率亦较低,但施氮后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较少,子粒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与上述4个品种比较,济南17和烟农19的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居中;施氮后济南17的子粒产量显著提高,但两品种的品质均未得到显著改善。
  • 张慎举, 侯乐新, 王绍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5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强筋小麦的播期、基本苗、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等5项农艺措施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建立了产量、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弱化度等7个目标性状的数学模型;实现7 5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品质指标达国家强筋小麦二级以上标准的最佳农艺措施方案为:播期10月6~7日,基本苗104.8~106.8万/hm2,施氮(N)量294.9~308.0kg/hm2,施磷(P2O5)量139.2~152.2kg/hm2,施钾(K2O)量180.1~200.3kg/hm2;经在同样生态类型区45.9 hm2麦田示范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 王新军, 廖文华, 刘建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菜地为供试土壤,研究了0~100cM菜地土壤Olsen-P、CaCl2-P、NaOH-P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0~20cM菜地Olsen-P、CaCl2-P、NaOH-P含量分别为:123.8~399.6mg/kg、9.1~27.2mg/kg、184.9~608.9mg/kg。土壤Olsen-P、CaCl2-P、NaOH-P主要积累在0~20cM土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磷的积累量逐渐降低;土壤Olsen-P与CaCl2-P、NaOH-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Olsen-P含量高于55.6~63.0mg/kg时,土壤CaCl2-P显著增加,此时的Olsen-P含量为土壤磷渗漏淋失显著增加的“突变点”。
  • 雷振生, 徐立新, 吴政卿, 林作楫, 宋玉立, 郑飞, 杨会民, 马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施肥和浇水以及化学调控等栽培措施对改善强筋小麦品质的作用。结果表明,孕穗期追肥有利于植株体内氮素的代谢与转化,与拔节期追肥相比可明显改善品质;灌浆期喷施氮素,可促进氮素代谢与转化,使一些品质的主要指标有所提高;浇灌浆水影响子粒内氮素的转化与积累;生长调节剂麦健对增加面团稳定时间有一定正效应,但一些常用的杀菌剂则对品质有一定副作用。
  • 李瑞金, 解静芳, 范仁俊, 高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温室条件下模拟酸雨、降尘对芹菜进行不同的受试处理,并对茎、叶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对于芹菜茎,酸雨使Zn,Cu,Ni,Pb含量增加,Fe的含量减少,Mn,Cd含量几乎不受影响;降尘使Zn,Mn,Ni,Fe,Cd含量增加,使Cu,Pb含量减少;酸雨和降尘联合作用使7种元素含量都增加。对于芹菜叶,酸雨使Cu,Zn,Mn含量增加,Fe的含量减少,Pb,Ni,Cd的含量对不同pH有增有减;降尘使Zn,Mn,Cd,Fe的含量增加,使Cu,Pb,Ni含量减少;联合作用使叶的Zn,Cu,Mn,Cd,Fe含量增加,Pb,Ni含量减少。7种元素在茎、叶中的聚类分析表明,茎中Cu-Ni协同作用显著,Fe-Cu拮抗作用显著;叶中Cu-Pb协同作用显著,Fe-Mn拮抗作用显著。
  • 王汉民, 刘松涛, 曹雯梅, 马丽, 房卫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主要研究保水剂对土壤和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保水剂含量在0.030%~0.100%内,土壤表面蒸发明显降低,pH值趋于酸化;保水剂的用量在30~45kg/hm2,能够明显提高棉花的产量,增产幅度达10%以上,对纤维品质没有影响,株高增加3.8~10.2cM,铃数增加5.7万~9.4万个/hm2,铃重增加0.1~0.19 g;并且以穴施最经济有效。
  • 季书勤, 郭瑞, 赵淑章, 王汉芳, 张德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01~2004年连续4年在大田和池栽2种条件下研究主要栽培措施(氮磷钾、灌水和喷洒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肥运筹以“前轻中重后补充”模式的产量品质俱佳;施用氮肥对强筋小麦的面团稳定时间有明显的正效应,对蛋白质、湿面筋有一定的正效应,尤其在肥力偏低的地块,施氮效果十分明显,而磷、钾肥对几项指标都有一定负效应;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有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产量和品质俱佳又节水的处理为小麦生育中期供水即浇拔节期水;喷洒杀菌剂可以显著提高子粒千粒重,喷洒1次杀菌剂对子粒品质无明显影响,喷洒3次子粒的品质有下降的趋势。
  • 路银贵, 曹永胜, 田兰芝, 邸垫平, 苗洪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农大108、郑单958和德玉18等3个玉米品种感染玉米粗缩病后株高与单株产量的测定,按病株相对健株株高的比值推导出了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即病株相对健株株高的比依次为1,4/5,2/3,1/2,1/3,其对应病株的病级分别是0,1,2,3,4级;明确了0~4级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即0,1,2,3,4级病株,产量损失率依次为0,25%,50%,75%和100%。利用该分级标准对10个生产品种的玉米粗缩病病情进行调查,构建了回归方程Y=-0.253+1.02X。利用16个生产品种对方程进行检验,检验准确率为:理论产量损失率与实际产量损失率没有显著差异。应用此方程,可预测玉米粗缩病导致的产量损失。
  • 陈书龙, 李秀花, 马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河北省不同地区的根结线虫种类、分布以及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根据根结线虫二龄幼虫、雄虫和雌虫的形态特征,明确了河北省根结线虫种类有南方根结线虫、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其中南方根结线虫发生最为普遍,几乎遍及全省各个地区,发生量很大,土壤线虫土壤的群体密度最高达50条/g,主要为害保护地黄瓜和番茄等作物;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仅局部发生,北方根结线虫主要为害花生和麻山药,花生根结线虫主要为害花生和黄瓜,北方根结线虫与花生根结线虫在土壤中的发生量相对较少,土壤线虫土壤的群体密度最高达10条/g。
  • 李华, 李树华, 韩国敏, 马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将普通野生稻(AA染色体组)DNA导入宁夏水稻栽培品种宁粳23号、宁粳16号中,获得163个变异后代,变异性状极其广泛,对其中22份材料在全生育期经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表现广谱抗性材料有4份,其中2005D3-136,2005D3-60无论在农艺性状还是在抗病性上变异都优于受体。
  • 马利平, 乔雄梧, 高芬, 郝变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枯萎病拮抗菌B96-II(Bacillussp)自沤肥浸渍液中分离筛选获得。进一步试验证明,该菌对黄瓜枯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青椒枯萎病菌等有明显抑制效果。可观察到的抑菌现象有:对孢子的溶解作用;对孢子壁的破坏作用;对芽管的生长抑制和对菌丝致畸等作用,对上述3种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为56.2%,57.3%,54.7%,对芽管的抑制率分别为88.5%,87.5%,79.5%。拮抗物质之一是几丁质酶。
  • 武予清, 韩松, 李素娟, 刘爱芝, 常洪雷, 刘玉霞, 顾一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棉籽饼的用甲醇提取液(以棉籽饼与70%甲醇1:1提取),对9种植物病原菌进行了室内抑菌作用测定,其中,对苹果轮纹病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较好,10倍的浓度48 h分别达到63.27%和61.07%;对黄瓜灰霉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10倍的浓度72 h分别达到71.70%和66.67%。色谱分析及显色反应表明,其主要成分为槲皮素及其糖苷和缩合单宁,提取液中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为1.48 mg/mL。
  • 孙惠玲, 苗得园, 龚玉梅, 张培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60只1日龄北京白鸡,饲养至14日龄,随机分组进行传染性法氏囊中等毒力疫苗的免疫,各组分别添加黄芪、岩藻和油菜3种植物提取的多糖成分,添加剂量为10 mg/只。26日龄进行二免,首免及二免都采用滴鼻点眼方式进行。二免后定期采血检测法氏囊中和抗体效价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转化率。结果表明:二免后2周,除了油菜多糖以外,其他2种多糖添加组的中和抗体滴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各组的淋巴细胞体外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3种植物多糖成分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增强剂。
  • 张焱如, 乌尼尔夫, 芒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探明三河马遗传分化,参考牛(M57764)、羊(AF002110)、猪(M17704)、人(J03071)和鼠(X12630)等哺乳动物GH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用PCR方法从三河马基因组中扩增出一条长约2kb的DNA片段。PCR产物经pGEM-Teasy载体转化感受态DH5α株大肠杆菌,获得重组克隆子。DNA测序表明:三河马生长激素基因DNA序列长1923bp,含完整的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与猪、狗、牛、羊的GH的cDNA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47%,92.63%,90.06%和90.37%。其cDNA所编码氨基酸与猪、狗、牛、羊同源性分别为97.21%,96.74%,88.84%和88.37%,表明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保守的。
  • 高树新, 许尚忠, 李金泉, 高雪, 任红艳, 陈金宝, 马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地防控奶牛乳房炎,并掌握其发病原因,试验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品种、年龄、胎次、泌乳月和采样季节诸因素对奶牛乳房炎的影响。结果发现:乳用牛比乳肉兼用型牛更容易患乳房炎;随着年龄的增长,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上升;在潮湿多雨的季节里,奶牛更容易得乳房炎;随着泌乳月的加大、胎次的升高乳房炎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 孙桂荣, 康相涛, 李国喜, 韩瑞丽, 王彦彬, 李明, 贾海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固始鸡饲养至4周后,分别笼养和放养至18周,测量其体尺、屠体性能,到42周龄测量蛋品质。结果表明,笼养和放养的活重差异显著(P>0.05),其余屠宰指标差异不显著;蛋品质除了蛋重和蛋壳厚度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放养条件下,纤维素酶高于笼养,而对总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影响不显著。
  • 聂国兴, 明红, 张玲, 刘凯, 周洪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尼罗罗非鱼为试验对象,小麦日粮为对照,小麦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0.05%,0.10%,0.15%)作为试验饲料。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雄性尼罗罗非鱼。试验采用饱食方式,每天投喂4次(8:30,11:30,14:30,17:30)。在池塘浮式网箱(1.0m×;1.0 m×;1.3m)中进行饲养试验,75d后测定罗非鱼胃、肠、肝胰脏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6种消化酶的活力。结果表明:0.10% 木聚糖酶 试验组的胃蛋白酶、纤维素酶活力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提高(P<0.01);木聚糖酶试验组的6种肠消化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0.10%木聚糖酶试验组的6种肠消化酶与对照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外源性木聚糖酶抑制罗非鱼肝胰脏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但提升肝胰脏内源性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活力;外源性木聚糖酶的添加不影响淀粉酶、内源性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在胃、肠、肝胰脏中的分布规律,但对蛋白酶、脂肪酶的分布规律有明显影响。
  • 刘红彦, 王飞, 王永平, 鲁传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地黄根系的分泌物,地黄叶和块茎中均含有对地黄块茎生长抑制的物质,其中以根系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地黄叶,这些是造成地黄不能连作的主要因素,重茬土高温来菌处理和加入活性炭、抗坏血酸处理,可有效地解除地黄连作障碍,但在大田实用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 魏建梅, 范崇辉, 齐秀东, 赵政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研究调查了关中地区红富士苹果12种果实袋的套袋效果,其目的是为了筛选适宜该果产区的袋种。通过比较各种果实袋对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初步筛选出适宜关中地区的双层纸袋为小林双层袋、三秦双层袋、精工双层袋、神农双层袋和光亮双层I号袋,为苹果套袋技术提供有益指导。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