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刘雅楠, 曾孟潜, 叶松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自己转育成的甜玉米新种质为材料,研究甜玉米的生化成分、优势率和遗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1)甜玉米新种质各种生化成分与原始基因型接近,营养价值高,食味品质好;(2)甜玉米品质性状优势率以负(向)优势为主,明显不同于生长势性状的优势率;(3)普甜、甜脆、超甜玉米籽粒外观性状和糖分含量均受其各自的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 鞠正春, 孙兰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法,对普通小麦K、V型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雄蕊、雌蕊、旗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K、V型不育系、保持系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具有不同的酶谱。根据酶带数量和酶活性的变化,发现K、V型不育系之间在花粉败育时间上有较大差异。认为V型不育系败育的关键时期是“单核期”,而K型不育系为“二核期”,与细胞学观察结果相吻合。K、V型不育系、保持系之间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雌蕊、旗叶上的同工酶未见明显差异
  • 陈淑琴, 蒋春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Eberhart和Rusel的模式和Tai的模式分析了黄淮北片水地高肥组1990~1991年区域试验中13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Eberhart和Russel模式中,bi对品种稳定性的评价较为笼统,而Tai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分解,对新品种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用此方法分析区域试验的数据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价品种,使其得到合理的推广和利用,同时在栽培管理方法上可以提供科学依据
  • 高庆荣, 刘保申, 孙兰珍, 韩相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5(A)×2(R)两组亲本杂交的10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探讨高产条件下K、V型小麦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有很强的杂种优势,7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为7.11%~25.1%,其中3个为15.7%~25.1%,4个组合超标优势2.4%~18.1%.K、V型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千粒重的增高,其次是穗粒数,有3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单株穗数的减少对杂种产量有影响,选择多穗亲本,对提高杂种的穗数有效
  • 王娟玲, 乔蕊清, 许钢垣, 谢福来, 武计萍, 仇松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30年来黄淮麦区推广种植的15个主要小麦品种的辈序分析,阐述了各辈次的遗传特征及相互关联,揭示了辈序质变的内在因素,探讨了小麦品种演变的基本规律,并就如何利用这些经验和现有品种基础,提出了建议
  • 雷和田, 赵云云, 王景林, 杨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nL)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T.)杂交的受精和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羊草花粉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较好,花粉管能顺利穿过柱头,进入胚囊。在检查过的310个子房中,17个(5.5%)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2个(0.65%)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7个(2.26%)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小麦×羊草虽然受精率为8.41%,但最后结实率很低,若利用胚培养技术对杂种胚进行早期离体培养,可望提高杂种植株的获得率
  • 赵永亮, 张庆吉, 王懿波, 贾了然, 王文贤, 成明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6个玉米群体完全双列杂交所得到的群体及群体间杂交种在3个地区进行试验,采用Gardner和Eberhart的ANALYSISⅡ和Ⅲ对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许白群产量vj最高,hj最低,均达极显着水平,gj中等;洛孟综产量vj和hj较高,gj最高;二南24群产量vj较高,hj较低,gj略高。这3个群体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应进行特殊配合力的轮回选择,洛孟综可用于选育自交系。BSSS产量vj最小,hj最大,gj中等,抗病性和适应性差,应采取混合选择。许黄群2和新群2号表现较差,不宜继续改良。BSSS×二南24群产量和杂种优势较高,可作为相互轮回群体改良
  • 赵明, 王美云, 李少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5个自交系及其组配的4个杂交种光合性能的分析表明,杂交种较其亲本在光合面积上表现出三种关系类型,即居中、偏高亲、超高亲;而在光合时间上表现为负优势;在光合速率上表现为正优势,幅度在3.1%~23.4%,超高亲2.4%~9.3%.光合速率杂种优势与叶绿素含量有关。杂交种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较亲本有降低的趋势。结合产量及有关性状分析表明,杂交种较自交系不仅在源上而且在库系统上均有明显改善
  • 赵国忠, 眭书祥, 冯恒文, 李爱国, 李增书, 赵丽芬, 朱青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遗传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状上互为补充的多个亲本进行复合杂交,将杂种后代置于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交替选择,中选稳定株系再置于不同逆境条件下进行抗逆性鉴定,最后将优系混合繁殖。利用上述方法于1977年进行杂交组配,1986年选育棉花新品种石711.该品种于1992年被河北省审定,1993年被天津市审定,1994年被国家审定并被命名为GS冀棉17.GS冀棉17在1990~1994年累计种植面积35万hm2
  • 王呈祥, 王良群, 白志良, 王丰林, 郑丽萍, 李爱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综合农艺性状好、配合力高,但抗病性和品质较差的高粱恢复系晋粱5号为改良对象,通过组织培养获得高粱体细胞无性变异系R111,田间鉴定和室内化验分析表明,R111比原亲本材料抗丝黑穗病、抗倒、耐旱、耐瘠,品质等性状明显提高。同现有几个主干不育系测配后,选育出一个新的杂交种。试验表明,通过组织培养,选育优良的无性变异系,是创造新的种质资源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持原亲本材料的优点,而且可以改良其不利性状
  • 陈以峰, 周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200mg/L氯化胆碱短时(6h)与长时(48h)浸种可使盐棉48在19℃低温下的萌发率提高63.6%与111.8%,长时(48h)浸种使冀单23(玉米)在7℃低温下的萌发率提高130.3%,100mg/L氯化胆碱还使低温下黄瓜胚根生长抑制得到明显缓解。氯化胆碱的这些效应与其使低温下萌发种子、玉米及小麦幼叶膜透性降低密切相关。氯化胆碱也降低了水渍与黑暗、干旱胁迫下黄瓜子叶、小麦幼叶的膜透性。推测氯化胆碱增强多种逆境下的膜稳定性可能是通过防止膜及细胞内失水、修复膜结构、保护膜酶活性而实现的
  • 孔祥旋, 任素坤, 寇长林, 崔金梅, 冀天会, 贾凤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品种、不同砂土类型和不同水肥条件的冬小麦籽粒形成及灌浆强度测定表明,沙地冬小麦灌浆特点主要表现为灌浆期短(一般15~17天),灌浆强度较高,但开花至成熟历时天数少(30天左右),千粒重低。小麦旗叶单位面积干重与千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倒二、倒三叶单位面积干重与千粒重相关不显着;茎秆上部三个节间单位面积干重与千粒重均呈极显着负相关。沙地小麦增加灌水量,难以显着提高灌浆强度,灌溉应做到少量多次。增施有机肥料,能够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灌浆强度,增加千粒重
  • 许振柱, 于振文, 李晖, 余松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自然大田和人工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限量灌水对冬小麦光合性能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土壤耗水强度以拔节至挑旗期间为最大,此期间限量灌水较显着地减缓了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面积的衰减,使叶片的气孔阻力降低,蒸腾强度升高,群体和叶片的光合速率均升高,改善了光合性能,提高了产量水分利用率
  • 岳艳玲, 李广敏, 商振清, 檀建新, 韩建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土壤自然干旱的水分胁迫条件下,干旱诱导的小麦叶片衰老与小麦叶片内源多胺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干旱促进小麦幼苗衰老,不同处理间内源多胺水平与水分、蛋白质和核酸代谢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较高的内源多胺水平有利于小麦叶片在水分胁迫过程中保持较好的水分状况,延缓蛋白质和核酸的降解
  • 石岩, 林琪, 位东斌, 于振文, 余松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温室盆栽和池栽防雨旱棚条件下,研究了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耗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胁迫加剧,干物质积累减少,子粒干物质来自贮藏同化物的比例上升,产量下降,产量构成三因子中穗粒数、亩穗数下降均极显着,而千粒重下降较少。随水分胁迫加剧,拔节前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率增高,从播种到拔节期,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愈高,拔节后植株衰老死亡愈早,产量降低就愈大。中度水分胁迫下,虽然水分生产率和经济系数提高,但其综合效益均低于轻度胁迫和对照,且轻度胁迫下,其综合效益表现最高。因而可以认为相对含水量60%为冬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并形成高产的下限指标,可做为制定节水栽培措施的理论依据
  • 焦改丽, 郭三堆, 李淑君, 陈志贤, 赵俊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农杆菌〔GUS基因(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为标记基因,NPTⅡ为选择基因〕,用共培法对棉花下胚轴切段直接转化。在0.1mg/L2,4-D和0.1mg/LKT的MS培养基上共培48h,转移到加头孢霉素500mg/L和50~100mg/L卡那霉素的上述培养基中诱导和筛选抗性愈伤组织,70~80天计算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并用组织化学定位法检测GUS基因的表达,统计转化频率。结果表明:平均出愈率为40%左右,最高达60%以上。愈伤组织转化率平均为30%左右,最高达70%.再生植株转化频率一般在30%左右,最高达60%.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对DNA分子杂交检测结果,证实BT基因已整合到转化棉株的基因组中,且遗传给后代植株
  • 刘梦云, 毛雪飞, 门福义, 蒙美莲, 胡志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晋薯2号、紫花白、内薯3号为材料,系统研究了马铃薯生育期间块茎内源激素变化与块茎增大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ABA含量变化与块茎的增大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块茎增大速率变化呈极显着的负相关;GA3,IAA,CTK含量变化与块茎增大和块茎增大速率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GA3/ABA,IAA/ABA,CTK/ABA的变化与块茎增大呈较显着的负相关,与块茎增大速率变化呈较显着的正相关。生育前期GA3、IAA含量高而ABA含量低的品种,块茎形成早,增大快,块茎大。
  • 许勇, 王永健, 张峰, 张丽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西瓜幼苗在早春提早定植,常会受到低温的不良影响,研究低温对西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试验对西瓜幼苗在生长箱中进行了低温处理,处理温度为0℃、10℃、15℃,光照强度设定为100μmol·m-2·s-1和200μmol·m-2·s-1.结果表明:不同西瓜品种表现出明显的耐寒性差异,其中野生西瓜种质PI482322、PI482261、PI482299、PI482308、PI494528、PI494532,表现出较强的耐寒性,供试的栽培品种均表现不耐寒,在低温条件下,真叶呈病毒侵染花叶状,皱缩或黄化,萎焉,光照强度的提高会明显加重冷害症状。鉴定西瓜幼苗耐冷性的最适条件为10℃,光强100μmol·m-2·s-1或15℃,光强200μmol·m-2·s-1.
  • 吴晓雷, 尚春明, 张学东, 鲁福成, 于国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苗期弱光条件对幼苗素质、开花、果实大小及产量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的隶属法对品种的耐弱光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番茄耐弱光性状的鉴定方法。结果表明,苗期弱光对幼苗素质影响最大,其次影响开花、果实大小和产量。春雷2号和春雷1号属于耐弱光性较弱的品种,白果强丰属于不耐弱光品种
  • 姚磊, 杨阿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成苗后的生长对水分胁迫反应敏感,首先反映在茎的粗细,随着水分胁迫的减少,番茄的茎变粗。对株高和叶片数的影响在三段果以下的栽培反应不明显。水分胁迫使番茄的叶绿素含量增加,植物体内水势下降,气孔关闭,蒸腾减小,光合速率减弱,进而使产量降低。在合理用水的前提下要提高产量,三段果以下的番茄栽培应把定植后到果实膨大前这段时期的土壤水分胁迫控制在0.04MPa左右。果实进入膨大期以后的土壤水分胁迫应控制在0.02MPa以下
  • 周艺敏, 吉田彻志, 福元康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岩棉营养液栽培方法探讨不同K、N水平对番茄的生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K、N配合明显促进番茄生育,单株鲜重、干物重、茎粗、叶面积均随营养液中K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0.939~0.998).N、K互作未达显着水准,但N浓度的增加提高了相关关系的斜率。随K浓度的增加,番茄开花和座果及成熟期提前;单株产量、单株结果数、单果重有增加倾向;优质果率明显提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滴定酸度与K浓度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果实表面色L∗a∗b∗与K浓度密切相关,提高K浓度有利于果实着色。高K浓度有降低叶中P、Ca、Mg含量的倾向。在高N营养条件下必须相对提高K的浓度以避免营养失调。番茄营养液栽培K的浓度以200~300mg·kg-1为宜,N浓度以100mg·kg-1为宜。
  • 刘子坚, 古世禄, 马建萍, 独俊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谷子不同品种对粒黑穗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其中有79.5%的品种属感病或高度感病类型。谷子抗粒黑穗病的遗传背景十分复杂,遗传方式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遗传力为37.66%,超亲遗传比较明显。双亲发病株率平均值和差值与F2高抗株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r=-0.8446∗∗和r=-0.8638∗∗.正确选配杂交组合对抗病育种的成败至关重要。
  • 李淑菊, 吕淑珍, 马德华, 霍振荣, 沈文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瓜黑星病抗性不同材料的叶绿素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与抗病性无明显关系;接种后24h以内,各材料的PPO及POD活性变化不大,接种后24~48h之间,抗病材料两种酶活性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感病材料,感病材料在接种48h后酶活性才有较大提高,说明接种后PPO、POD活性变化与黄瓜对黑星病的抗性之间有密切关系
  • 武菊英, 江国铿, 贾春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两年的系统调查,查明北京地区草坪地杂草有62种,分属22科。重要杂草有牛筋草(Elensineindica(L.)Gaertn)、狗尾草(Setarinviridis(L.)Beauv)、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L.)Scop)和旋覆花(Inulajapouica Thunb).农得时和草克星40g/亩用量在草坪播后苗前处理对牛筋草、马唐和一年生双子叶草的防效在85%以上,不影响草坪的出苗和长势。除草通、丁草胺150ml/亩在草坪地苗后处理对马唐、牛筋草和稗草的防效达90%,对草坪安全。圃草定80g/亩对马唐,稗草的防效达90%,但对牛筋草效果差。恶唑禾草灵60ml/亩,快杀稗40g/亩和80g/亩在草坪苗后茎叶处理,均可有效地防除马唐、稗草,且恶唑禾草灵对牛筋草有特效。两药剂对草坪安全。2,4-D丁酯50ml/亩,阔叶净1g/亩,苯达松135ml/亩在草坪苗后处理能有效地防除一年生双子叶杂草
  • 卢育华, 申玉梅, 庞金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三元二次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幼苗密度及多效唑对番茄幼苗质量的影响。多效唑能抑制番茄幼苗徒长,幼苗密度越低,受抑制程度越强烈;无论幼苗密度高低,多效唑均能提高幼苗光合作用强度;多效唑处理使幼苗中脯氨酸含量提高,幼苗密度高、多效唑用量多时,幼苗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大,应视为幼苗受胁迫表现。生产中不宜采用高密度、大剂量多效唑处理进行育苗
  • 研究简报

  • 张德双, 曹鸣庆, 秦智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70年代初, Nitsch等首先在毛叶曼陀罗等茄科植物成功地应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获得胚胎和再生株。绿菜花 (Brassica oleracea var. italica)的游离小孢子培养, 最早见于 1991年 Takahata等的报道。 由于技术难度较大, 迄今在国内还没有见到绿菜花游离小孢子培养成功的报道。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