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9年, 第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9-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曹广才, 吴东兵, 王士英, 贺万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2—1985年在北京地区的小麦多期播种试验中,强春性小麦在三叶期开始了穗分化的伸长期.随着冬性的增强,伸长期的主茎叶数逐渐增多,天数也逐渐增加.强春性品种的穗分化对温度和日长都无严格要求,高温可促进分化.冬性品种的穗分化可在温度较低、日长较短逐渐转入温度较高、日长较长的条件下顺利进行.过渡类型小麦穗分化的温光条件居中.伸长期或二棱末期是过渡类型和冬性小麦完成春化反应的标志.
  • 郑大玮, 刘中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冻害是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的重大灾害.由于冻害具有积累性和隐蔽性,因此冻害的早期诊断和预警对于防冻保苗工作至关重要.80年代初以来,北方冬麦区进行冻害联合监测是防冻保苗工作中的一个创造.小麦冻害生态类型的划分、冻害指标、冻害机理、抗冻能力及影响因素、受害形态解剖特征、冻害后效等方面的研究为冻害监测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冻害监测方法体系是由冻害科研实验方法与农学调查方法、农业气象观测方法相结合而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冻害监测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在灾害面前迟迟不能正确识别,贻误补救时机的被动局面.目前我国北方各监测点已能对当地发生的冻害作出较为准确的早期诊断和预测,并提出可行的补救措施建议,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 李俊明, 耿庆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自交系黄化幼苗在2℃低温处理过程中总蛋白减少,可溶性蛋白增加,过氧化氢积累,过氧化氢酶活力提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增多.耐冷性强的自交系比耐冷性弱的自交系总蛋白含量高,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氢含量低,过氧化氨酶活力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数量多.
  • 沈治国, 曹寿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2—1984年在张家口、山海关、保定、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等地,在露地、地膜覆盖和小拱棚等不同栽培条件下,进行了叶面喷施硫酸锌水溶液防治甜椒病毒病的试验,结果简报如下:1.不同浓度硫酸锌的防治效果0.05%、0.1%和0.5%三种浓度都有防病增产作用,其中以0.05%和0.1%浓度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病株率降低8.8—25.4%,病情指数降低10.6—28.2%;开花期提前6—11天;株高增加6.1—11.8%;门果数增加16.2—62.2%.
  • 洪仁远, 蒲长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5—30KR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玉米种子,对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测定表明,经不同剂量80COγ射线照射后,叶片增加1条负极向酶带;同时在高剂量(25—30KR)照射下,有3条酶带活性明显增强.叶片正极向同工酶谱,在30KR高剂量照射后也诱导产生2条酶带.经5—25KR剂量照射后,胚轴增加1条负极向酶带,而在30KR时该酶带又消失;同时,在15—30KR下随照射剂量的增加,有1条酶带活性明显减弱.上述结果表明,经γ射线照射后,随着幼苗外部形态的变化,也发生了内部分子水平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不完全相关的.
  • 陈国平, 赵仕孝, 杨洪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两年的田间试验,以确定土壤肥力及追施N肥量对减轻夏玉米涝害的作用.试验结果指出,淹水5天后玉米幼苗生长非常缓慢,但提高土壤肥力和追施N肥对恢复受涝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作用.同不施N肥小区相比,淹水后每亩追施15和30公斤硫酸铵在中肥地上增产13.8%和22.8%,在高肥地上增产9.3%和11.2%.但两种地力水平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 段贵娥, 柴建新, 李贵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6个大豆亲本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亲本及F1、F2的配合力.各性状的一般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多达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较好的有豫豆6号和郑8431.在F1和F2中同一性状不同组合或同一组合不同性状间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具有显著差异.在不同世代中根据遗传力的大小,应对不同性状进行选择.单株粒重遗传力较低,不易在早期世代选择.
  • 杜连恩, 魏玉昌, 可福存, 于秀普, 杜文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化学诱变剂处理大豆种子,对M1代植株的生育及形态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M1代所产生的形态变异主要是由于化学物质扰乱了植株生理而产生生理损伤所致.在M2代植株各性状中以分枝数、株高、单株荚数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说明这些性状选择的潜力是大的,通过选择容易达到预期目标.诱变M3代绝大多数性状仍在分离.加强选择,能选出早熟、大粒、农艺性状好、丰产的新品系.
  • 赵丽哲, 李宝珠, 李莹, 乔燕祥, 高平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同工酶的电泳分析方法,探讨大豆种间杂交后代的进化与酶谱变化的相关性,证明酶带数目的增加与种皮颜色的进化、百粒重的提高、偏母型的增加呈正相关.具突变酶带者有可能获得优良的突变体,为育种提供丰富的中间材料.
  • 刘学义, 任冬莲, 路贵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山西中部半干旱区春播大豆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以高产为核心的生产函数模型,制定了定量化高产栽培技术调控方案.分析了单因素和二因素产量效应.5个主要因素对产量作用大小是:品种生育期;氮肥施用量;栽培密度;磷肥施用量;地膜覆盖度.模型中全部二因素交互作用共10项,其中达显著水平有5项:栽培密度与氮肥施用量,栽培密度与品种生育期,栽培密度与磷肥施用量,栽培密度与地膜覆盖度,地膜覆盖度与磷肥施用量.
  • 张海旺, 芦翠乔, 吴丁, 徐本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老化油菜种子为材料,研究聚乙二醇(PEG)渗透处理对种子过氧化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在10-15℃下,老化油菜种子经20%PEG6000渗透处理后,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提高,种子的过氧化物含量及脂质过氧化水平降低,细胞膜透性下降,种子抗逆性明显提高.
  • 田玉山, 吴渠来, 李汉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向日葵与白花草木樨的三种间作方式进行了农田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以探讨间作方式的产量优势及可行性.结果表明,向日葵间作白花草木樨群体层次中,光和叶面积的分布皆呈补偿性,消光系数低于单作.系统中小气候得到改善,土壤氮素呈良性循环,土壤盐分下降,总产值提高.
  • 刘克明, 吴全安, 刘俊芳, 梁克恭, 魏建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小斑病菌T、C、O三个小种及其毒素,在玉米同核异质自交系寄主上的反应、毒素产量,在不同培养基上与不同温度下菌落的生长速度、孢子形态、发芽方式、孢子萌发速度及产孢量的试验结果表明:T小种在T细胞质上、C小种在C细胞质上接种发病以及毒素致病都表现了较其它细胞质敏感,毒素的生成量T小种和C小种远比O小种为多,其它生物学特性也有明显差异.
  • 毕富春, 王文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粘虫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粘虫对10种杀虫剂没有发生抗药性,只是对少数杀虫剂的敏感性稍有降低.
  • 梁君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76—1986年试验结果,明确了稀植成龄苹果树冠光照分布及其与产量、质量的关系,为树形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认为"双层延迟开心形"是改造苹果稀植树冠的较好树形.提出了大、中型果的合理留果指标,并把一个小枝组作为疏花疏果的单位,使操作者易于掌握.明确亩产2500—3000公斤的丰产园所要达到的施肥水平和土壤肥力水平.为节约劳力、减少伤根和促进根系生长,提出以一面轮替沟施取代生产上普遍采用的环状沟施基肥的方法.还根据树势提出了相应的修剪措施.
  • 管振谦, 丁起盛, 康俊卿, 国柱李, 郭栋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5个不同剂量的60C0γ射线辐照国光苹果后,低温(4°C±1°C)贮藏,定期记载各处理和对照组的烂果率.分三个时期测定了8项生化指标,并对比分析了这些指标变化的机理及其生理意义.试验结果表明,各辐照组的烂果率比对照都明显降低;从生化指标的对比分析中看到,国光苹果的最佳辐照剂量为50—70Krad.
  • 康锡兰, 石辛民, 梁运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套蜜瓜是内蒙古的名优特产,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但其产期集中,贮存困难,为了开拓销售市场,极待解决其贮藏保鲜的问题.本文报道了利用静电保鲜法贮存河套蜜瓜的试验结果.将河套蜜瓜存放在连续发生气体放电的环境中,由于臭氧、空间电荷及电场的作用,贮存30天,好瓜率达80%,而对照瓜仅存放7天,坏烂瓜竞高达70%.同时静电保鲜法还具有设备简单,费用低,操作方便,无残留物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保鲜新方法.
  • 胡功政, 李涛, 马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法测定动物血浆和组织中的磺胺喹恶啉,其准确度与专属性好,最低检出限为1×10-7g.色谱条件:以十八硅烷磺酸钠(ZorbaxODS反相柱)为固定相,紫外检测波长254nm,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流速为1ml/分,磺胺二甲基嘧啶作内标物.通过血浆与组织SQ含量间的回归分析,还建立多种回归方程,为组织中药物含量的间接预测提供计算依据.
  • 王广钦, 樊巍, 赵裕后, 郭良, 金烈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二十多年来的调查研究,着重论述条农间作在改变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增强物质能量循环以及生物效应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为条农间作的合理配置、类型划分提出理论依据.
  • 冯绍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W. A. Shewhart的质量控制图对农业科学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用以代替方差分析的可行性.此法是在平面座标系中,根据试验结果的目标特性值,绘出三条具有统计意义的控制线.将样本平均值描在控制图上,如果目标值点子波动于控制界限之内,则表示该因素对目标特性值的影响不显著;如果点子超出控制界限之外,则表示有显著差异.用此法对二十余个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完全一致.此法不仅易于被多数人掌握,而且简化了计算手续.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