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3年, 第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3-09-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李亚深, 杨富川, 魏喜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石家庄地区是河北省主要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是以小麦、玉米间套复种为主,一年两熟。研究和解决两熟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生产和今后四个现代化建设,都有重大意义。1981年石家庄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组成三人调查组,先后赴正定、栾城、平山、藁城、束鹿、元氏等七个县的十个大队,采取座谈访问、现场考察、查阅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 就两熟制生产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 认为当前我区两熟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晚两减”,即玉米收获晚、小麦播种晚, 玉米、小麦减产。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普及推广玉米杂交种,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当前生产上应用的一批优良单交种,具有早熟、高产、稳产等优点。但制种产量低、成本高、种子价格贵。据沧州地区统计,1973年至1979年玉米单交种制种田亩产仅112.2斤,一亩制种田还不能满足二十亩地用种,因此,使全区玉米杂交种种植面积,十几年来徘徊在50%左右,生产上还有一半面积种植的仍是低产农家种和越代杂交种。据此,我们把选育产量和主要农艺性为主攻目标。走单交种三交种综合利用的路子。于1976一1977年从14个省市51 个单位引进玉米单交种14个,自交系425份,先后组配三交组合537个。经选择鉴定,从中选出了“鲁原单4x黄早4”强优势组合,提供生产应用,促进了玉米生产。
  • 郝照, 赵雪晨, 曾淑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冬小麦开始穗分化的时期,以前的文献记载,都是发生在返青以后。近年来,河南、山东等地已经肯定了冬小麦穗分化开始于冬前,而保定以北则仍然认为"冬前幼穗不分化"。从1980年开始我们在河北省遵化县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 贺志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生产是石家庄地区农业发展的一大经济优势。但是近些年来本区棉花产量低而不稳甚至下降。据本区十五个植棉县多因素分析,棉花生产有很大的潜在优势。因此加强棉花生产的研究,尽快提高棉花产量,是开创全区农业生产新局面的重要课题。
  • 王品杰, 马文秀, 袁克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衡水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利于发展棉花生产,但干旱缺水。平均年降雨量531.8毫米,春季占全年降雨量的10%,夏季占70%。雨量偏少,而且季节分配不匀。地下水资源贫乏,利用率较低,地表水、地下水可利用资源总计10.83亿立米,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27立米。近年来过量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由于水资源严重不足,以致50%以上耕地无水可浇或只能浇极少量的水。因此,旱地棉田的抗旱播种,抗旱保苗是增产保产的关键。为了探索旱地棉田节水保苗技术, 研究其保产效果,1982年我们进行了不同方式的造墒保苗试验。
  • 韩苍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棉纤维物理性能是棉花科研的重要调查项目,测试方法是否合理,测得的数据是否准确,一关系到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本文针对我省几年来棉花纤维物理性能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同志们商榷。
  • 苏若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叶片是制造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器官,向日葵生长及结实所需要的有机质主要靠叶片制造供给。了解叶片生长的一般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在生产实践上具有很大意义。因此,我们以油用型品种派列多维克为材料,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研究。
  • 黄森坤, 苏若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向日葵花盘分化发育阶段是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研究花盘分化发育过程与外部形态特征的关系,找出能够准确判断花盘分化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指标,对于制订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盘大、粒多,获得高产,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于1981—1982年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 张利, 李学敏, 刘春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沧州地区濒临渤海,气候春旱秋涝,土壤盐碱瘠薄,农业生产长期低而不稳。近些年来,由于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盐碱危害逐渐减轻。涝灾频率下降,而旱灾越来越突出。尽管增加了不少水利设施,但是也很难抗御旱灾的威胁。土壤干旱成了影响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目前仍有70%以上的耕地属于旱地和半旱地,产量低,是本地区的拉腿田。
  • 杨本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粗缩病是河北省中南部的玉米重要病害之一。70年代中后期,各地因此病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尤以石家庄地区最为严重,重病社队减产二成左右。通过生产调查和研究,到1978年初步确定了病原,并提出以调整播期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收到了压低病害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就束鹿县看病害虽有压低,但时有起伏。(2)调整播期这项主要措施在生产中应用受到限制,至今仍有60%的夏玉米,于6月底前在小麦垄中点种。(3)有些现象不能以制定调整播期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的依据解释,其中突出的一例是1982年石家庄地区夏谷病毒病大发生,因为夏谷必须在收割小麦后,经过犁耙整地后播种,播期在6月15一25日间这不仅说明现行综合防治措施有待改进提高,更重要的是对制定防治措施的依据即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因素须进一步的探讨,开辟新的防治途径。
  • 庄建国, G.加拉尼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Zimm).Vigas]已被证明对多种蚜虫、温室白粉虱和其它一些害虫具有防治效果[2,3]。近年来试验证实,化学农药对这种真菌具有不同毒性。例如,Galani 测定了一些农药在人工培养基上对它的菌丝生长能力的影响[5]。Baicu 测定过21种农药对它的致病性的影响[3]。Galani 和 Zhuang 采用Baicu(1981)的方法,广泛地测定了温室病虫害防治中常用化学农药对此真菌感染温室白粉虱能力的影响,为其在温室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夕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其中部分结果曾经发表[4]
  • 王得名, 霍际丰, 刘信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干尖线虫病(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是我国对内检疫对象。此病1940年由日本传入我国天津市郊区,现在我国主要稻产区均有发生。目前,河北省稻产区使用的防治方法,仍是江苏农学院1974年提出的盐酸液浸种,用0.5%盐酸(35—38%的工业盐酸)溶液浸种72小时。此法多有不便之处。
  • 苗春生, 门士成, 周玉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79—1982年我们在全省45个县植保站大力协助下,对河北省旱地作物害虫天敌进行了调查。采集标本15,000多件,经分类鉴定,它们分属于4个纲,21个目目,105个科,525种其中有7 种是省内新记录,它们分别属于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蜘蛛翅目等6个科目,姬蜂科、茧蜂科、赤眼蜂科、土蜂科、臀钩土蜂科、胡蜂科、黑卵蜂科、鳌蜂科、泥蜂科、瓢虫科、步甲科、芜普科、食蚜蝇科、寄蝇科、椿科、姬椿科、花椿科、长椿科、盲椿科、草岭科、卷叶蛛科、球腹蛛科、微蛛科、圆蛛科、肖峭科、狼蛛科、蟹蛛科、管巢蛛科等28个科。
  • 孙士英, 王卫国, 王九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几年来,结合田间防治试验,我们对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贮存性能在棉叶上的存活期以及硫酸盐有无增效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测定,有一些初步结果。
  • 王振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坝上张北、沽源、康保、尚义四县,在最近几年,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省、地委确定了坝上"林(草)牧农结合,以牧为主"的经营方针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旱地人工种草,这是坝上经济建设上拨乱反正的重要步骤,也是落实坝上经济建设方针的主要措施。它标志着各级领导认识上的重大转变,结束了延续二十多年以粮为纲,盲目开荒、破坏草场资源的严重错误,翻开了坝上农村经济建设新的一页。从1978年到1983年6月底, 四县共种各种牧草62.2万亩,占天然草场的23%,占耕地面积的8.2%。牧草品种之多,种植面积之大,不仅在我区是空前的,在全国各纽、县也是领先的。仅1982年就种草21.4万亩,超过了许多收业比较发达的省份,从而引起全国草原建设和牧草专业人员的注目。这项事关坝上经济盛衰的事业是否成功? 经济效益如何? 也为各方面所关心、重视。为此, 我们从今年1月到6月到坝上进行了具体的调查研究,并且于6月底在张北县召集了四县畜牧局长、草原站长座谈会,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讨论。认为坝上的人工种草,成绩不小,问题不少,认真改进,大有希望。
  • 施泰, 李福芹, 石凤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永定河源于山西雁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境内。干流洋河、桑干河贯穿张家口地区至怀来县朱官屯汇为一股,成为永定河。上游途经坝上黄土高原,泥沙多、坡降大、流速急。到卢沟桥后,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泥沙淀积,形成了地上河,频繁改道,形成许多沙丘和沙地,使永定河下游五万多平方公里大片面积土地皆沙质土壤。流域中沙土、沙壤土面积近三百万亩,分布着风沙土(半固定沙丘)、沙质褐土性土(固定沙丘)、沙质、沙壤质潮土等土壤类型。沙质潮土、褐土性土一般犯风较轻,风沙土风蚀重,严重地威胁农业生产。解放后,虽然造林防护,改土固沙,但仍有一些尸方风蚀沙害严重,急需治理。
  • 陈秀清, 宗志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沧7203黄大豆的母本是徐洲424,父本是黄骅大粒黑,1972年进行杂交,经加代繁殖选育,1976年进入品系鉴定,1978年定名为沧7203黄大豆,1983年经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冀豆三号。
  • 杨孟冬, 杜宗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杂交育种中,对杂种优势进行早期预测是加速育种进程的重要途径。同工酶分析能够揭示亲本间基因型的差异以及杂种的基因重组特点,因而有可能成为预测杂种优势的一种有效方法。1960年 Schwartz 发现在玉米杂种的酯酶酶谱中存在亲本所没有的"杂种酶带"[1]。1964年.Beckman 又发现玉米杂种的亮氨酸氨肽酶酶谱兼有双亲的酶带,称为"互补酶谱"[2]。他们认为这两种酶谱与杂种优势的形成有关。李继耕、张维强等人将玉米、高粱的杂种酶谱划分为不同酶谱型,分析这些酶谱型与杂种优势形成的关系[3.4]。本试验对我校遗传育种组多年来杨树杂交育种的结果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以探索在树木杂交育种工作中利用同工酶早期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
  • 刘国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刊今年第1期曾发表《二十年生落叶松中龄林优势木分布规律调查研究》一文。笔者根据此次调查所得材料,就优势木的生长与林地条件、林木个体生物学特性、林分密度的变化的关系,及不同年龄阶段林分密度对各生长因子的影响作了分析,简报如下:一、在落叶松适当范围内,林地条件变化,虽然对优势木株数影响不大,但对优势木生长优劣会产生重大影响,而成为优势木生长优劣的主导因素。
  • 金殿庠, 马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瘫鸡"主要是由于钙,磷代谢障碍引起的。鸡在完全舍饲的情况下,没有直接照射的阳光,维生素及青绿饲料供应不充分时,满足不了鸡生长及生殖的需要,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当,特别在高床或笼养时容易发生。天津市工农联盟农牧场三队鸡场1982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发病209只。在3,300只青年鸡中发病最高达每天44只,发病率为每天1.33%。
  • 张丙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历年研究资料,针对水、肥、光热的利用,就如何实行某些战略性技术改革提出三点建议。一、为了节约用水,要实行限额灌溉与分散灌溉。我国北方及西北经常春旱,受旱严重的是麦类和春播作物。据小麦灌溉试验结果,在不浇底墒水的情况下,每亩浇50立方水,以在拔节期灌溉增产最多,比不浇水的增产68.7%,而冬前灌溉或在返青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溉只增产9.5—13.4%。
  • 杨忠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是承德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历年播种面积占全区粮谷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玉米产量丰歉对粮食总产影响很大。承德地区农科所以中秆、大穗、抗几种主要病害、品质优良、高产(比中单二号增产15%以上)为育种目标,经过六年杂交选育,育成玉米杂交种——冀单14号已在生产上示范推广。
  • 李济宸, 杨大俐, 甘跃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谷子白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1982年我们对部分谷子品种和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实验在承德地区农科所试验场进行。实验地地势平坦,沙壤土,前茬玉米,PH 值7.0供试材料322份。接菌方法是将上年秋季采集的病残体搓碎过箩获孢子粉。孢子粉与细潮土按1比5混合均匀,播种前一天,每2克种子加菌土5克,装袋摇匀,播种时同时播下。谷子成熟时调查,记载病茎和健茎数,计算病茎率。按抗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共分6级。
  • 廖士尧, 张冬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苗期中耕保墒,追施氮肥供应,及时供小苗利用,对壮苗都有一定效果。本试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亩产皮棉200斤的高产棉花的壮苗早发技术和指标进行研究。试验是在1979—1982年进行的。试验地是粘质壤土,供试品种是鲁棉一号,每亩4,000株。四年来采用施种肥、深中耕、苗期培土、微量元素浸种,30烷醇浸种、烟酸浸种、丁二酸浸种、柠檬酸浸种和苗期喷洒、早期喷糖、喷氮、喷矮壮素、早定苗、早定苗加苗肥、塑料薄膜覆盖等措施对壮苗早发的效应进行试验研究。对比结果以塑料薄膜覆盖效果最好。其它处理不是没有效果, 就是效果甚微。
  • 马文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旱地棉田常因缺水追肥肥效低,以致产量低而不稳。我们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碳铵化肥在旱地棉田的施用方式、用量及其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试验是在冀县各种不同类型土壤七个试验基点上进行的,各试验点均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0.1亩。碳铵用量分60斤、100斤、200斤,施用方式有:全部用作底肥,全部在初花期追施,底施初花期追施各半,及现蕾期初花期各追肥100斤等,以不施碳按为对照。
  • 郑维民, 芦宏杰, 刘浩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秧田施用尿素比较普遍。由于尿素的电离能力较差,在转化为碳铵之前被土壤胶体吸附的较少。在淹水的情况下,不被土壤吸附的尿素分子随渗漏水下移,损失较大。为了探索在淹水条件下合理选择氮肥品种,减少氮素损失的方法,我们进行了水稻秧田尿素与其他按态氮肥效果对比的试验。
  • 孙海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几年棉花、小麦等作物相继出现叶面积速测法,而玉米未见报道。1981—1982年我们通过对大量玉米叶面积的测定和计算,得到了一种单株叶面积速测方法:即利用单株叶面积与其单株上某一叶面积的相关关系,通过回归方程得到中早熟品种类型不同生育时期的速测求积公式。
  • 曾宗德, 陈虎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肥力较高土地上种棉花,雨季整枝不及时,往往造成棉株疯长,田间郁蔽,蕾铃脱落,产量下降。调节磷是70年代新发展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1979—1981年我们进行本试验,以矮健素为对照,试图探索调节膦对棉花整枝、打顶等的效应及使用的适宜浓度。
  • 王贺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呋喃丹(Furandan)颗粒剂拌种防治棉花苗期害虫,已成为一项主要技术措施。由于技术宣传工作不完善,部分干部群众误以为只有呋喃丹才能控制棉蚜,造成很大浪费。我国大约自197 3年开始在棉花上试用呋喃丹防治棉蚜,1980年大面积推广使用。
  • 孙士英, 王卫国, 王九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病毒防治棉铃虫,安全、效果好、保护天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从1978年开始了田间小区对比试验,1980—1981年组织省内多点试验,1981年馆陶县防治面积达7,500多亩。四年试验结果证明,防治效果相当于常用剂量滴滴涕,可作为棉铃虫综合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 阎浚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在张北围场高原区、冀西北盆地区,冀北山地区、燕山地区、太行山地区和河北平原区等六个地形区选择五十六个县,就光肩星天牛的发生情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简报如下:张北围场高原区没有见到光肩星天牛的为害。冀西北盆地区是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林区,杨、柳、榆等树种分布亦多,从本区选七个树种抽查,株寄生率多在50%以上。
  • 傅会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一九八二年冬季,我们携带着八十七个材料(其中有新品种.品系、杂种一代、二代)去海南岛崖县搞棉种繁殖、加代。10月16日播种,四天后出苗,11月25日现蕾,12月24日开花,次年3月20日吐絮。我们于吐絮七天后即3月27日收获。这与当地种棉习惯和经验基本是一致的。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