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农学报 ›› 1983, Vol. 1 ›› Issue (3): 51-54. doi: 10.7668/hbnxb.1983.03.027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坝上旱地人工种草的经济效益分析和今后改进意见

王振国   

  1. 张家口地区畜牧水产局
  • 出版日期:1983-09-28
  • Published:1983-09-28

摘要: 坝上张北、沽源、康保、尚义四县,在最近几年,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省、地委确定了坝上"林(草)牧农结合,以牧为主"的经营方针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旱地人工种草,这是坝上经济建设上拨乱反正的重要步骤,也是落实坝上经济建设方针的主要措施。它标志着各级领导认识上的重大转变,结束了延续二十多年以粮为纲,盲目开荒、破坏草场资源的严重错误,翻开了坝上农村经济建设新的一页。从1978年到1983年6月底, 四县共种各种牧草62.2万亩,占天然草场的23%,占耕地面积的8.2%。牧草品种之多,种植面积之大,不仅在我区是空前的,在全国各纽、县也是领先的。仅1982年就种草21.4万亩,超过了许多收业比较发达的省份,从而引起全国草原建设和牧草专业人员的注目。这项事关坝上经济盛衰的事业是否成功? 经济效益如何? 也为各方面所关心、重视。为此, 我们从今年1月到6月到坝上进行了具体的调查研究,并且于6月底在张北县召集了四县畜牧局长、草原站长座谈会,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讨论。认为坝上的人工种草,成绩不小,问题不少,认真改进,大有希望。

引用本文

王振国. 坝上旱地人工种草的经济效益分析和今后改进意见[J]. 华北农学报, 1983, 1(3): 51-54. doi: 10.7668/hbnxb.1983.03.027.

使用本文

0
    /   /   推荐 /   导出引用

链接本文: http://www.hbnxb.net/CN/10.7668/hbnxb.1983.03.027

               http://www.hbnxb.net/CN/Y1983/V1/I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