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65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65-03-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适应当前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深入发展的需要,在"科学为生产服务,与群众的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之下,我们把搞好农村基点、培养样板作为全院的突出任务。根据国家科学规划和我省自然特点,全省建立农村基点73处。其中综合基点14处,专业基点24处,专题基点35处。参加基点工作的26工人,比1963年增加一倍以上。一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大力支持下,驻点研究人员与农民群众密切结合,从生产出发,从调查研究入手,围挽改变当地生产面貌这个中心任务,抓住关键问题,总拮推广了群众的先进袒骇和科学技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前生产斗争的深入发展。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新形势,促进棉花增产,在保定地委和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大力领导和支持下,我们采取领导、技术干部、群众三结合的方式在保定市郊区大汲店建立了一块三百六十六亩的棉花样板田,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群众的先进经验,力争大幅度地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作为专区的一级样板。为了及时传播一级样板田的先进经验,各产棉县也因地制宜地建立了二级样板田;许多公社和生产大队陆续建立了三纽样板田。全区共建立起棉花样板田八千三百四十七块,面积十二万三千多亩,占棉田总面积的10%左右。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星罗棋布,上下结合,运用和传播科学技术,促进棉花增产的三级样板网。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创造鸭梨低产变高产,隔年结果变为连年高产的样板,以科学技术的实际效果示范群众,研究解决若干理论和应用技术问题,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和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合作,于1958年三月派出工作组在晋县河头村人民公社河头村生产大队建立了基点。几年来,在当地党政领导的支持下,依靠广大群众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河北省的中南部树起了一面梨果连年高产的旗帜。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64年春,我所在张北县公会公社汽车桥大队建立了农村基点,目的是综合研究坝上高塞草原区改变低产面貌问题。我们四个人组成工作组,长期蹲点。尽管我们缺乏经验,在蹲点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波折,但是在县和公社党委的领导和群众支持下,一年釆的工作是有所前进的,当然这个前进仅是开始,还有不少题题。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谷子是我省主要杂粮作物,面积大,分布广。但有些地区钻心虫连年发生,且普逼严重,成为粮食增产的一大障碍。过去防治钻心虫,多采用剪拔枯心苗、采卵捉虫和抖撒药粉等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彻底控制为害。近年来,经过我们试验、示范颗粒剂除治方法,确实经济简便,效果较高。同时,在试验、示范过程中发现如果使用不当,抓不住防治关键时期,用药量及及配制不规格,也会影响除治效果。为了在全省广泛推广这一方法,并作出样板,取得经验,扩大影响,1964年根据农业工作会议要求,确定以衡水、深县为玉米、谷子钻心虫规格化防治示范样板。根据省农业厅和省农业科学院的指示,省农科院植保所和衡水地区农科所派出部分研究人员协助两县开展这一工作。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坚持劳动,哪忙到哪里。自从今年三月以来,我们在南皮县李八里基点一直坚持了"四同",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到基点之后,我们分别住到贫、下中农家里,吃在一起、睡在一起。每天早晨天一亮就起来,给房东挑水扫院,抱柴烧火,饭后同社员一起下地,参加田间劳动。在参加劳动中,我们从来不嫌脏、不怕累,不挑不拣,哪里忙,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毛苏村位于大名县东南,马颊河南岸。这一带历年小麦锈病发生流行,一般虫害如蝼蛄、谷子、玉米钻心虫等也相当严重。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和邯郸地区农科所合作在这里设置了植物保护专业基点。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保定地区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京广铁路的两侧,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气候温和。全年平均气温11.4-12.3度,无霜期200-210天,霜期156-166天,绝对无霜期180-200天。全年大于15度的日数为170-190天,活动积温3,700-4,200度。雨量西北多于东南,历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土壤大部为石灰性褐土,结构较好,加之无霜期较长,活动积温较高,雨量、热量较充足,适合种植棉花,是河北省主要产棉区之一。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宣化县姚家营公社赵家窑生产大队,位于张家口专区宣化城东北三十华里,是个典型的浅山丘陵区。全大队处在两山之间,缓坡梯田遍布东西两坡,坡底有一沙河,平时无水,雨后山洪从北向南流入龙洋河,常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40天;气候多变,春季少雨多风,十年九旱。
  • 刘正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本情况定兴县李郁庄公社傅家庄大队,共有六个生产队。28户,1,249人。男女劳力共436名,半劳力8名,大牲畜59头。总耕地3,372亩,其中集体耕地3,123亩,平均每人2.7亩。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根据多年科学试验资料,在1958年曾提出了河北省冬麦区小麦条锈病防治方策的初步意见。即在播种阶段因地制宜地推广抗病良种,尽量避免过早播种,减少秋苗发病;在秋苗及早春阶段,采用农业和药剂相结合的方法,消灭越冬菌源,减少春季菌量;在小麦春季生长阶段,加强病情侦察和测报工作,掌握适期喷药等综合防治措施。为了在生产中骇征这些措施的实用价值,1964年由河北省农业厅植保处、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邯郸地区农科所、大名县农林局、大名县束萌区技术推广站组成河北省小麦绣病联合工作组,在大名县束兹区捻头公社毛苏村生产进行了中间实验。
  • 王祖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唐山专区是河北省花生主要产区,近年由于花生线虫的扩展蔓延,产量受到很大影响。1956年全专有三个县发生此病,1964年已蔓延到十个市县。据调查:亩产三百斤左右的无病花生地,一旦发病产量就下降为六、七十斤,严重时仅收二、三十斤秕果,因而影响群众种植花生的积极性。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鸭梨是我省梨的主要品种。果实品质好,经济价值高,在国内外市场都负盛名。鸭梨具有"自花不实"的特性,授粉条件差、会影晌产量。晋县河头村梨园90%以上是鸭梨,授粉树少,以致有些地片历年开花满树,座果很少。束鹿更有二十多年未曾结果的梨园。魏县东代固1961年授粉树少,座果率仅为1.2%。赵县授粉树较多,但因配置不均,有些梨园也极感授粉树不足。其他鸭梨产区,也都存有授粉问题,严重影响我省鸭梨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解决鸭梨的授粉问题,找出经济有效的授粉技术,对提高产量,增进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畦田沟播技术是吴桥县佛刘公社北魏生产队劳模孟繁信所创造的一项防盐保苗经验。1963年孟繁信利用这项技术在重碱地上种植棉花获得了全苗,亩产达120斤。沧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曾在所内及沧县、青县等处进行试验示范也取得良好的结果,证实了畦田沟播是一项很好的防盐保苗措施。1964年我们在南皮县李八里及周黄八里两个生产大队大面积推广了这项经验;在推广过程中,进行了定点观察研究。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衡水大葛村位于衡水城东南十八华里,是衡水旱薄地区的典型代表。历来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产量很低。1962年粮食平均亩产148斤,皮棉平均亩产仅10.5斤。农业产量不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之一是地力瘠薄,施肥量少。根据化验结果:该村土壤含全氮仅0.0387—0.0641%,有机质仅0.43-0.6%,速效磷为2—18.4P.P.M;同时历年施肥面积只有50%左右,每亩施肥量不足一车,有的土地连年不施肥料。因此,增施农肥料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1964年驻点以来,我们发动群众,大力开展集体积肥,并以第三和第八生产队做为样板,改进了积肥方法,显著地提高了积肥数量和质量。使1964年3, 000亩秋麦的施肥量平均达到每亩1. 6车,比往年提高了一倍,在当地起到了示范作用。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宣化县西望山公社地处丘陵地区,谷子是当地的主要作物。但历年产量很低,平均亩产只一百斤左右。基点工作组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当地谷子之所以低产,草多、锄地不及时、形成草荒和缺苗是主要原因。草害问题,又是因受垅小的限制,除草次数少和锄地效率不高所造成的。当地习惯用三腿耧播种,行距仅有8寸,锄地时只能用小手锄曲膝前进,不但效率低,而且只能在幼苗不高时进行,稍一失时,便不能锄到二次以上,一入雨季只能听任杂草生长形成草荒。此外,当地谷子不分粟,一株一穗,过去留苗密度普i遍偏稀,一般每亩只七千株左右,也障碍着产量的提高。这两个尚题,在张家口地区是带有普遍性的。为此,进行,宽地密植实验,希望能放宽行距,缩小株距,井适当增加株数,以改变谷子的群体拮构,改善行简通风透光条件,便利管理,提高产量。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承德地区山坡地占60%以上,植被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受水冲沙压,面积逐渐减少,产量也低。山区农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一些适合山区坡地保持水土的种植方法。主要有豆谷靠种,豆谷带状间作、甘薯垅沟打土埝等。1964年我们在承德市五道沟基点,调查总结了这些经验,并就地作了试验、示范和推广,水土保持效果良好。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藁城县大同公社东邑生产大队1960年开始种植"石短5号"棉花,当时田间纯度在85%以上,绒长在32—34mm、衣分在34—35之间。群众认为这个品种植株紧凑适于密植,管理省工,产量高,品质好,售价高,是个较好的良种。但由于对选种留种工作重视不够,致使种子纯度逐年下降,退化严重,产量、品质也随之降低。据1963年调查,田间纯度已降至50%左右,绒长缩短2—4mm,衣分在34-35之间。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