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邦喜,李渝,秦松,等. 长期施肥下黄壤无机磷组分空间分布特征[J]. 华北农学报,2016,31(3):212-217.
[2] 沈善敏,杨林璋,孙波,等.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及其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5-147.
[3] 李晋荣,洪坚平. 肥料配施对采煤塌陷复垦土壤磷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 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3.
[4] 王艳玲,何园球,吴洪生,等. 长期施肥下红壤磷素积累的环境风险分析[J]. 土壤学报,2010,47(5):880-887.
[5] 韩晓飞, 高明, 谢德体, 等. 长期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紫色土剖面无机磷变化特征[J]. 环境科学, 2016, 37(6):2284-2290.
[6] 苏利荣, 何铁光, 苏天明, 等. 甘蔗‖绿豆间作体系作物根围土壤无机磷变化特征[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6):73-78.
[7] 韩晓飞, 高明, 谢德体, 等. 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紫色土无机磷形态演变研究[J]. 草业学报, 2016, 25(4):63-72.
[8] 毛霞丽,王海龙. 长期施肥下稻麦轮作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磷形态的变化特征研究[D]. 杭州:浙江农业大学,2015.
[9] 朱文静, 杨艳芳, 陈星,等. 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炭对磷吸附解吸能力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7, 4(13):46-50.
[10] 者渝芸, 梁东丽. 长期不同管理方式土壤和磷对硒吸附解吸的影响[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11] 代银分,李永梅,范茂攀,等. 不同原料生物炭对磷的吸附-解吸能力及其对土壤磷吸附解析的影响[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36(5):345-351.
[12] 赵庆雷,吴修,袁守江,等.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的动态研究[J]. 草业学报,2014,23(1):113-122.
[13] 郝晶,洪坚平,谢英荷,等. 石灰性土壤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解磷效果[J]. 山西农业科学,2005,33(4):56-59.
[14] 韩晓飞, 高明, 谢德体, 等. 减磷配施有机肥对紫色土旱坡地磷素流失的消减效应[J]. 环境科学, 2016, 37(7):2770-2778.
[15] 朱昊,童菊秀,夏传安,等. 农田地表径流总磷流失特性[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6, 34(8):709-714.
[16] 陈曦,王雪松,贺京哲,等. 模拟降雨条件下秦岭北麓土壤磷素流失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2016,30(2):80-87.
[17] 刘彦伶,李渝,张雅蓉,等. 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磷平衡及农学阈值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0):1903-1912.
[18] 信秀丽,钦绳武,张佳宝,等. 长期不同施肥下潮土磷素的演变特征[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6):1514-1520.
[19] 慕韩锋. 黄土旱塬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磷素分级、空间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D]. 西安:西北大学,2008.
[20] 林葆,李家康,林继雄,等. 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21] Gosling P,Shepherd M. Long-term changes in soil fertility in organic arable farming systems in England,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5,105:425-432.
[22] 向万胜,黄敏,李学垣. 土壤磷素的化学组分及其植物有效性[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6):663-670.
[23] 李莉,李絮花,李秀英,等. 长期施肥对褐潮土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 土壤肥料,2005(3):32-35.
[24] 张林,吴宁,吴彦,等. 土壤磷素形态及其分级方法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775-1782.
[25] 王伯仁,徐明岗,文石林. 长期不同施肥对旱地红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97-100,144.
[26] 王伯仁,徐明岗,文石林.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磷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255-259.
[27] 谢英荷,洪坚平,韩旭,等. 不同磷水平石灰性土壤Hedley磷形态生物有效性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10,24(6):141-144.
[28] 胡佩,周顺桂,刘德辉. 土壤磷素分级方法研究评述[J]. 土壤通报,2003,34(3):229-232.
[29] 徐万里,刘骅,王讲利. 长期定位施肥对无机磷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1,24(2):40-44.
[30] 穆晓慧,李世清,党蕊娟. 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不同形态磷组分分布特征[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341-1347.
[31] 林治安,谢承陶,张振山,等.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研究[J]. 土壤通报,1997,28(6):2742-2776.
[32] 袁天佑,王俊忠,冀建华,等.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有效磷的演变及其对磷盈亏的响应[J]. 核农学报,2017,31(1):125-134.
[33] 杨振兴,周怀平,解文艳,等. 长期施肥褐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6):1529-1535.
[34] 叶会财,李大明,黄庆海,等.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变化[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6):1521-1528.
[35] 曹莹菲,张红,刘克,等. 不同施肥方式对塿土土壤磷素各组分含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5):115-120.
[36] 李中阳. 我国典型土壤长期定位施肥下土壤无机磷的变化规律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37] 杨军,高伟,任顺荣.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土壤磷素对磷盈亏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738-4747.
[38] 严正娟,陈清. 施用粪肥对设施菜田土壤磷素形态与移动性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39] 张作新,廖文华,刘建玲,等. 过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土壤磷渗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08,23(6):189-194.
[40] Sui Y B,Thompson M L. Phosphorus sorption,desorption,and buffering capacity in a biological solids-amended molliso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0,64(1):164-169.
[41] 魏猛,张爱君,李洪民,等. 长期施肥条件下黄潮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J]. 华北农学报,2015,30(6):226-232.
[42] 展晓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黑土有效磷与磷盈亏响应关系差异的机理[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