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希刚.华北平原农业水资源利用[J]. 世界农业调研,1998(4):9-12.
[2] 陈国平. 玉米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 [J]. 玉米科学,1994,2(1):48-53.
[3] T ollenaar M. Genetic improvement in grain yield of commer2cial maize hybrids grown in Ontario from 1959 to 1988 [J].Crop Science,1989,29:1365-1371.
[4] 徐祥玉,张敏敏,翟丙国,等.不同夏玉米品种生育后期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分配的研究 [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4):0772-0777.
[5] 李志勇,王 璞,魏亚萍,等.不同施肥条件下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 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J]. 华北农学报,2003,18(4):91-94.
[6] 杨国航,崔彦宏,刘树欣.供氮时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移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4,12(专刊):104-106.
[7] 杨国虎,李建生,罗湘宁,等.干旱条件下玉米叶面积变化及地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5):27-33.
[8] 刘克礼,刘景辉. 春玉米干物质积累、 分配与转移规律的研究[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4,15(1):1-10.
[9] 隋方功,葛体达,刘鹏起,等. 干旱对夏玉米碳素同化、运转与分配的影响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234-237.
[10] 王庆祥,顾慰连,戴俊英.玉米群体的自动调节与产量
[J].作物学报,1987,13(4):281-287.
[11] 刘宝存,孙明德,吴 静. 对京郊玉米高产潜力分析
[J].北京农业科学,1999,17(6):31-34.
[12] 巨晓棠,刘学军,张福锁.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效应及氮素平衡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1):1361-1368.
[13] 崔健宇,江荣凤. 土壤农化分析实验[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4-19.
[14] 位东斌,东先旺.作物栽培学[M]. 第 1 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89.
[15] 范仲学.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水氮高效利用及其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1.
[16] 胡昌浩,潘子龙. 夏玉米同化产物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 I.干物质积累与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变化规律[J].中国农业科学,1982,15(1):56-64.
[17] 郭庆法,王庆成,汪黎明. 中国玉米栽培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1.
[18] 陈新平,李志宏,王兴仁,等.土壤、 植株快速测试推荐施肥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土壤肥料,1999(2):6-10.
[19] 陈新平,周金池,王兴仁,等. 应用土壤无机氮测试进行冬小麦氮肥推荐的研究[J]. 土壤肥力,1997(5):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