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2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6-10-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徐锋, 杨勇, 谢馥交, 刘铮, 邱德文, 杨秀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发现,稻瘟菌激活蛋白可明显提高丝瓜、番茄等发芽率,促进种子发芽整齐,同时对促进植物幼苗生长、健壮也有明显的作用。处理水稻后,控制稻瘟菌效果达50.68%;抗旱综合指数也从55提高到92。经激活蛋白处理后,植物的纤维素酶和醇脱氢酶活性增强,过氧化氢和脯氨酸的含量提高,这些酶和活性物质在促进植物生长抗逆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 陈碧华, 罗庆熙, 张百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对耐热性不同的2个甘蓝品种的种子进行了热激处理,在苗期测定了热激处理对甘蓝叶片中保护酶活性和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后,耐热品种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增幅大于不耐热品种,而不耐热品种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膜透性的增幅大于耐热品种。
  • 李小娟, 蓝岚, 李雁鸣, 肖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旗叶一生中,各供试双端体材料叶绿素含量均于叶片全展前后达到最大值,以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染色体臂1BL,2BL,6BL,7BL,2BS和7BS对叶绿素含量有正效应;1BS,3BS,4BS和5BS对其有负效应。光合能量转换参数Hill反应和光合磷酸化活力也随叶片衰老进程逐渐降低,总的来看,染色体臂1BL,7BL,1BS,4BS,5BS和6BS对上述参数有负效应;2BL,6BL,2BS和3BS对其有正效应。各供试材料光合能量转换参数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叶片老化后期。
  • 赵登超, 姜远茂, 彭福田, 何乃波, 张序, 隋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田条件下,以6年生冬枣/金丝小枣为试材,研究了冬枣果实发育后期不同类型枝条叶施15N_尿素7 d后15N的吸收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处理叶片中的Ndff%均高于其他器官,且果实膨大期处理叶片高于果实硬核期。不同类型枝条对叶施15N_尿素的分配运转特性不同,坐果枣吊叶片主要供给果实生长;顶部营养枝叶片吸收15N在其附近器官中的分配势较高;中部营养枝叶片的下部器官15N分配势高于其上部相同的器官,果实膨大期顶部营养枝叶片处理15N最远可运输到根系。不同施15N时期营养枝叶片对15N分配利用不同,果实硬核期吸收15N在营养器官(叶片和枣吊)中的分配势较高,而果实膨大期15N在贮藏器官(枝干)中的分配势较高。
  • 岳俊芹, 邵运辉, 陈远凯, 秦峰, 李巍, 金先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播种方式对不同耕层水分及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播土壤踏实,水分下渗后不易散失,保水能力强;直播麦田的土壤疏松,表层水分容易散失,而且下渗也快,水分不易保存;2种播种方式都能使小麦旗叶保持较高的绿色持续期,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沟播小麦的根系下层分布比例较大,单位重量的根不仅能支撑较重的地上部,也能承担较多穗数和粒重;沟播产量大于直播,增产约8.4%。
  • 谭勇, 梁宗锁, 董娟娥, 赵志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测定水分胁迫下3个不同产地板蓝根幼苗叶片抗氧化物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的生理指标,以期确定3个不同产地板蓝根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0.4 Mp胁迫条件下,SOD,CAT和POD活性和根系活力变化比-0.2 Mpa条件下更剧烈,从水分胁迫初期到中期,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逐渐上升,在胁迫后期保护酶活性逐步下降。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幼苗根系活力逐步降低。对水分胁迫忍耐较强的品种是安徽板蓝根,其次是山西和陕西板蓝根。
  • 苏实, 练薇薇, 杨文杰, 郑青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番茄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其离子吸收、分布的效应。结果表明,25~100mmol/L NaCl胁迫对番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推迟发芽,但最终并不影响发芽率,而随着NaCl浓度的进一步增加,番茄发芽率明显降低,250~300 mmol/L NaCl处理,发芽率为0。25~300 mmol/L NaCl处理均显著抑制幼苗生长,使干物质积累下降。Na+主要积累在茎秆、根部,叶片中较少,而Cl-主要积累于茎秆。盐胁迫下叶片中K+含量显著增加,根系吸收SK,Na、叶片运输SK,Na均显著上升,表明番茄在离子吸收和向叶片运输过程中,对K+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这是番茄具有一定耐盐性的主要原因。
  • 韩希英, 宋凤斌, 王波, 张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方法,测定了土壤水分胁迫下拔节期和抽雄开花期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平均水平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抽雄-开花期下降幅度大于拔节期。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水分胁迫改变了玉米叶片光合参数日变化规律。水分胁迫下,白单9的Pn,WUE,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面积明显高于白单31。
  • 李春喜, 张蓓蓓, 邵云, 姜丽娜, 李丹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21个不同小麦品种的HMWGS组成,并测定了各品种戊聚糖及其组分的含量。根据亚基评分对不同小麦品种HMWGS等位基因位点变异和亚基组合类型与戊聚糖、各组分和组分比值进行了相关分析,又根据评分和总戊聚糖含量对这21个品种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HMWGS组合类型有11余种;不同品种间,阿拉伯糖变异大,木糖变异小,戊聚糖含量和各组分均有较大差异;大部分指标与Glu1位点有显著的负相关,其中GluD1位点大于另外2个位点;N,7,17+18和2+12亚基对戊聚糖及各组分含量影响较大,烘烤品质较好的亚基1和5+10对戊聚糖及各组分含量的贡献则较小;含有亚基组合(N,7,2+12)的大部分戊聚糖指标含量均较高;聚类分析中把这些品种分为4类,第1类可以作为饲料生产,第3类可以作为食品工业生产。
  • 李亚青, 毛新国, 赵宝存, 葛荣朝, 沈银柱, 黄占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春缺体-四体系为材料,提取各材料的基因组DNA,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KpnI完全酶切、电泳、转膜后,用α-32P_dCTP标记的与小麦耐盐相关的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TaGSK1为探针进行杂交,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将该基因定位于普通小麦第一同源群染色体的短臂上,为进一步研究小麦耐盐性的遗传及机理奠定了基础。
  • 孟青龙, 李金莲, 石有斐, 孙玉江, 芒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检测内蒙古地区3个马品种ELA_DRA*
  • 王全喜, 红海, 芒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肌生成抑制基因(MSTN)在发育和成熟的骨骼肌中特异表达,并对肌肉发育和再生具有负调控作用。依据马肌生成抑制素(MSTN)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以蒙古马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MSTN基因的几个片段后,测序并按顺序拼接,得到DNA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MSTN基因由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组成,碱基数量分别为第一外显子373bp、第二外显子374bp、第三外显子381bp;第一内含子1833bp、第二内含子2 018bp,共有4979个碱基。该序列首次登录到GenBank,登录号为AY840554。
  • 黄冬艳, 杨兵, 齐欣, 陈小玲, 徐福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鸡贫血病毒Cux1株基因组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通过PCR扩增出VP1基因。将扩增出的片段克隆到pGMT载体上,通过测序分析证实该片段与鸡贫血病毒Cux1株的VP1基因序列一致。然后将克隆化VP1基因亚克隆到PET32a(+)载体上并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一个分子质量为70.4 kDa的重组蛋白获得了成功表达,并且鸡贫血病毒阳性血清能和重组蛋白发生反应。
  • 金红, 赵昕, 吴疆, 韦东胜, 刘梦颖, 王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宠物饲料、奶牛饲料和浓缩饲料等不同类型饲料的特点,采取相应的不同DNA提取方法,通过对组成饲料的所有作物成分相应内源基因的检测,确定待测饲料样品的作物组成成分,并建立了各类饲料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有针对性地论述了饲料检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为实际检验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 杨艳艳, 张改平, 肖治军, 杨继飞, 柴书军, 冯春花, 王选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建立了分泌抗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液氮保存4年后复苏,细胞在HAT选择培养基中生长旺盛,分泌抗体稳定,分别命名为YNF1,YNF2,YNF3,YNF4,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介于96~115条。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的单抗间接ELISA效价分别为1:80~1:160和1:5 000~1:10 000。在间接ELISA和夹心ELISA检测中单抗与猪瘟病毒呈特异性反应,与正常的猪、兔肾组织提取液及其血清Ig无交叉。抗体蛋白属IgG类,亚类及轻链分别为IgG1/λ,IgG2a/κ,IgG2a/λ,IgG1/λ。结果表明,4株杂交瘤是分泌抗猪瘟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可长期传代无限分泌单抗,是进一步研究猪瘟病毒和开发敏感、特异、快速诊断猪瘟试剂盒和试纸探针的免疫学特异性试剂来源。
  • 易红梅, 王凤格, 赵久然, 王璐, 郭景伦, 原亚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2份玉米品种为材料,用7对SSR引物对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和常规的变性PAGE银染检测两种SSR标记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的SSR标记片段大小一致。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法检测的结果更为精确、灵敏、高效,更适用于高通量材料的检测分析。对少量材料进行检测分析以及SSR标记的筛选时,使用常规的变性PAGE银染检测法更经济适用。
  • 闻凤英, 张斌, 刘晓晖, 赵冰, 宋连久, 罗智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现蕾期和抽薹期为指标,对98份有代表性的大白菜种质资源的抽薹性进行了2年的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材料从播种到现蕾的时间为101~112 d,占73.8%,超过116 d现蕾的材料仅占8.7%;从播种到抽薹的时间为105~116 d,占75.1%,超过120 d抽薹的材料仅占10.1%,青麻叶类型晚抽薹材料所占比率更低。对3组不同抽薹性材料组合后代DH系群体抽薹期观察统计结果显示,抽薹期相近的双亲后代抽薹期的分布较集中,双亲抽薹期相差较远的后代抽薹期的分布较分散。比早抽薹亲本抽薹早的后代DH系普遍存在,但比晚抽薹亲本抽薹晚的后代DH系极少。
  • 桂富荣, 郭建英, 万方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我国不同地理梯度下的32个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我国境内的紫茎泽兰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呈现随地理纬度由南到北而降低(R2=0.131 1,P<0.05),随地理经度由西到东而增高(R2=0.167 7,p<0.05)的趋势。紫茎泽兰种群遗传多样性与其生境地的年平均温度高度相关(R2=0.273 1,p<0.01),但与年平均降雨量的相关性不明显(R2=0.074 9,p>0.1)。系统聚类分析表明,紫茎泽兰的地缘性分布较为明显,地理区位接近的种群遗传相似性较大,在聚类分析中大多聚为一类。我国境内的紫茎泽兰基本可分为2大亚群:第一亚群主要地处我国热带季雨林、雨林植被区域,包括云南南部的种群、广西种群和贵州西部种群;第二亚群则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域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主要包括云南中、西部种群和四川种群及随长江流域扩散形成的种群。各紫茎泽兰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高度相关(R2=0.294,p<0.001),说明地理距离是影响种群间基因交流的重要因素。
  • 刘齐元, 刘飞虎, 何宽信, 朱肖文, 李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烟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花蕾发育过程中IAA,GA3,ZT及ABA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小花蕾→中花蕾→大花蕾,烟草雄性不育系花蕾中IAA和ZT含量都比相应保持系的高;而不育系花蕾中GA3和ABA含量都比保持系的低。据此认为烟草花蕾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雄性不育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李颖, 金世英, 张树军, 周欢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针对山羊卵母细胞的理想体外成熟培养体系,对山羊卵泡卵母细胞的采集方法,FSH和LH对山羊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作用,及培养时间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切割法平均每枚卵巢采集到的A,B级卵母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抽吸法;采用TCM199添加体积分数为10%FCS,1~2 mg/L 17β_E2,10 mmol/L Hepes,0.12 mg/mL丙酮酸钠,0.1 mg/mL链霉素和0.125 mg/mL青霉素,10 mg/L FSH及20~50 mg/L LH的培养体系,有利于山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并放出第一极体。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20,22,24 h,成熟率显著高于培养18,26,30 h(P<0.05)。
  • 柴敏, 于拴仓, 姜立纲, 唐晓伟, JohnSnyder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番茄属中近源野生种L.pennellii的16份核心种质为试材,开展对红蜘蛛和蚜虫抗虫特性的鉴定和评估。结果表明,16份核心种质中除LA1920高感红蜘蛛外,其余15份均对红蜘蛛表现出明显的抗性。15份抗红蜘蛛的材料中,1份表现免疫,12份表现高抗。试验还表明,16份材料对蚜虫均表现出很高的抗性,野生材料单株上的蚜虫数均明显少于栽培番茄,其中9份材料对蚜虫表现免疫,7份表现高抗。
  • 张丽娟, 杜金哲, 杨庆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多酚氧化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的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比对照增加;而感病品种接种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比对照下降。这表明多酚氧化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活性的大小与大豆抗病性成正相关,可以作为大豆品种抗性鉴定的一个重要生理生化指标。
  • 宫亚军, 石宝才, 路虹, 张胜利, 魏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豆蚜、豌豆蚜、豌豆修尾蚜3种蚜虫发育历期、产仔量、寿命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豆蚜发育起点为(6.05±;1.44)℃,有效积温为(106.63±;9.19)日度;豌豆蚜发育起点为(5.69±;1.72)℃,有效积温(113.01±;2.98)日度;豌豆修尾蚜发育起点为(4.02±;2.22)℃,有效积温为(131.45±;29.84)日度,3种蚜虫最适发育温度为19~23℃,在19℃时产仔量最多,其中以豌豆蚜的繁殖能力最强,达69.5头。
  • 杜建中, 孙毅, 郝曜山, 刘俊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花粉介导方法将质粒pGL IIRC1导入玉米自交系海921中,获得了T0种子128粒,种子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得到抗潮霉素植株16株。对抗性植株分离的统计分析表明,多数情况下几丁质酶基因以单拷贝形式导入转基因植株,后代分离比约为3:1。抗性苗移栽到大田后,56叶期取样进行PCR扩增、PCR 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对T1的分析结果表明,几丁质酶基因已导入转基因植物细胞中。对T2,T3植株的检测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整合到转化植株基因组中并可随植株世代稳定遗传。田间抗病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及后代的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明显比对照降低。根据分子检测及田间抗病鉴定结果,得到GH05024,GH05028 2个抗丝黑穗病的纯合转基因株系。
  • 宗淑萍, 杨文香, 刘大群, 张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冬枣黑点病主要为害冬枣果实,在果面上产生黑斑,影响果实的外观及品质。2004~2005年连续2年对河北省黄骅市的不同枣区采集的病果进行分离接种及再分离,结果证实冬枣黑点病病原为:桑壳小圆孢菌(Coniothyriumfucsidulum Sacc)、仁果茎点霉(Phoma pomirumThü;m)以及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其中(Conio-thyrium fucsidulumSacc)和(Phoma pomirumThü;m)既可单独侵染,也可混合侵染,(Alternaria alternata)只参与混合侵染。
  • 田兆丰, 裘季燕, 刘伟成, 李永丹, 魏荣, 曾燕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从藜科植物中提取的、具有诱导抗病毒作用的S.L多糖的作用机理做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将S.L多糖抽提液喷施烟草,探究S.L多糖诱导烟草对烟草花叶病毒(TMV)产生抗性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用S.L多糖诱导植株产生的抗性在5 d左右达到最大,5 d之后抗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在接种病毒前用S.L多糖对烟草幼苗进行喷施,然后于接种当天及接种后不同时间对各处理的同位等量叶片测定在总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图谱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各处理的总蛋白含量均有所增加,且高于对照,并都于接种后的第9 d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接种病毒初期均高于对照,但5 d后对照的酶活性超过处理,高峰较处理提前到来,且峰值略大于处理。在同工酶谱上,病毒接种后5 d,处理的酶带比对照浓且多了1条。5 d之后,二者的酶谱变得基本相同。到接种后10 d测定,结果相反,对照比处理的酶带浓。
  • 丁云花, Paul Scholze, 简元才, 赵秋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甘蓝幼苗分别培养在缺N(oN)、缺P(oP)、缺Ca(oCa)或缺K(oK)的不完全营养液中,培养56 d后分别于离体(Seg)和非离体(Int)叶片上接种黑斑病菌,以N,P,Ca和K营养素齐全的全营养液为对照,通过调查不同营养液处理后甘蓝叶片黑斑病的病斑大小,探讨N,P,Ca和K等无机营养素对黑斑病菌侵染甘蓝幼苗的影响。试验分2部分完成:第1部分缺N,缺P和缺Ca 3个处理同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培养的甘蓝叶片黑斑病病斑大小有显著差异,顺序为对照>缺P>缺Ca>缺N处理;而在对照、缺P和缺Ca处理中,同一处理的非离体叶片病斑明显大于离体叶片病斑,缺N处理情况则相反。第2部分缺K处理的试验中,接种后5 d的病斑明显小于对照,非离体叶片与离体叶片接种后的病斑分别比对照小53%和14%;而缺K处理的离体叶片病斑显著比非离体叶片大(37%),并且病情随着接种后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在接种22 d后植株叶片和离体叶片的病斑大小趋于平衡。相关性分析表明,接种后5 d甘蓝幼苗活体组织和衰老组织的症状表达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从试验2接种后22 d以及整个试验所有数据的结果分析,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r=0.61。
  • 杜永光, 郝丽珍, 王萍, 张进文, 刘杰才, 胡宁宝, 赵清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1998-2002年预备试验的基础上,于2003-2004年期间研究了不同播期对沙芥生长发育及种子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直播法,每隔15 d播种1次,共12个播种期。结果表明:沙芥从播种至出苗需7~18 d,种子发芽出土的活动起始温度为12.56℃,有效积温为69.07℃;各播种期株高、总叶片数、株展、茎粗、一级分枝数、返青率、种子产量均随播种期推后而降低,且播种过晚,翌年才出苗;一年生植株安全越冬且翌年能抽薹开花的日历苗龄为59 d以上,植株形态指标为株高9.6cM,株展为15.5cM,平均叶片数为5.8片,茎粗为0.8cM以上;二年生植株生长势、种子产量与一年生苗生长势呈正相关,返青后二年生植株的生育进程基本相同,其全生育期分为营养生长期、休眠期、生殖生长期。沙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栽培或采种的春季适宜播期是5月中旬,寄子栽培可以在10月上旬播种。研究确定了人工栽培条件的适宜播种期,掌握了越冬的最小苗龄,为沙芥人工栽培及繁育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赵建生, 焦晓燕, 杨治平, 郑普山, 李娓, 张京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浅水位条件下麦菜轮作体系中夏甘蓝生长季节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夏甘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甘蓝生长季节正值雨季,导致各处理硝态氮累积峰值出现在靠近地下水位处,并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增多。有机肥用量增加导致甘蓝中白利糖度降低,但对其他品质指标没有影响;尽管大量使用有机肥导致土体剖面硝态氮的累积,由于淋洗作用,耕层硝态氮含量并不太高,有机肥用量对甘蓝中硝酸盐含量没有影响。因此,在绿色蔬菜生产中,应该避免盲目大量地使用有机肥料,以免增加污染环境风险和影响蔬菜品质,确保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 王自良, 张改平, 杨艳艳, 张海棠, 杨继飞, 刑广旭, 柴书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分泌抗氯霉素单克隆抗体(CAP mAb)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为基础,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成功研制出CAP残留快速检测试纸(CAP_Strip),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AP_Strip的标准曲线呈典型的S型,符合4参数logit曲线拟合,目测检测限为0.5μg/L;与氯霉素琥珀酸钠的交叉反应为160%,与其他酰胺醇类和抗菌药物无交叉反应;其敏感性与竞争ELISA试剂盒相当,符合率为100%;10 min内显示结果,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等特点,适合CAP残留快速检测的推广应用。
  • 翟兴礼, 刘秀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采摘的苦楝果实烘干、粉碎,以甲醇为溶剂,用超声波法提取苦楝果实的提取物,配成不同浓度的苦楝果实提取液,用于测定2种生物农药Bt8010和Bt7216的抑菌圈和抑菌率。结果表明:苦楝果实提取液浓度越高,其抑菌程度越大。其中,对Bt7216的抑菌活性较大,Bt8010次之。高浓度的苦楝提取物与生物农药(Bt)混用会降低Bt的药效。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