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7年, 第1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7-09-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张继益, 蒋观敏, 罗耀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同源四倍体高粱品系和杂交种的细胞学观察发现,其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均有特异性。具体表现在,前期Ⅰ有3.94%的PMC中存在多个核仁,其中以双核仁形式出现的频率最高;终变期-中期Ⅰ具有不同的染色体构型,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四种组成形式;后期Ⅰ出现大量落后染色体,其中以单价体提前分离造成的染色单体落后较为常见,单价染色体落后较少;前期Ⅱ和四分体时期可观察到核外染色体;中期Ⅱ发现有部分染色体不排列于赤道板上;后期Ⅱ仍有新的落后染色体产生。对四价体频率和后期Ⅰ带有落后染色体细胞出现频率进行的统计分析发现,品系间和不同的杂交种间存在显着的差异,说明染色体的配对能力和正常分配能力均受基因型影响。研究还发现,这两个重要的细胞学现象具有明显的负向超亲优势,杂交种的四价体频率明显降低,落后染色体明显减少。
  • 张世成, 吴政卿, 杨会民, 王汉芳, 孙贵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高空处理的小麦种子SP1代基本无变异,SP2代在幼苗习性、抽穗期、株高、穗型、粒质、成穗数等性状均产生较明显的变异,这些变异一般在SP3代中,SP4代稳定,缩短了育种年限。通过对变异性状的选择已育出两个苗头品系。高空诱变为小麦育种提供了一条新的育种途径,也为航天部门为农业服务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 白云凤, 唐朝晖, 李希陵, 任荫汉, 李关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Logistic生长拟合曲线,把小麦株高、单株叶数和千粒重等性状建成划分为四个生长时期。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对不同生长时期的净增量进行了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不同生长时期基因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具有明显差异,遗传模型也有所不同,并且各个时期的基因效应相互独立。上位性效应对于株高和单株叶数的遗传具有重要作用,而粒重的遗传基本符合加性-显性三参摸型。
  • 胡延吉, 赵檀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把山东省及黄淮麦区建国以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与当前高产新品种(系)相应性状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性状的灰色关联度、选择指数、多元回归及相关通径分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随着品种产量水平的提高,穗重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影响穗重的主要因素是千粒重。不同类型的高产品种可以有不同的产量构成模式。对于如何协调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抓往改良重点,提高选择效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徐如强, 孙其信, 张树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51份春小麦材料对3种耐热性方法进行了研究评价。供试材料在田间通过晚播计算各基因型的穗粒重感热指数(Se)或于籽粒灌浆期用塑料简棚进行遮盖处理并计算千粒重感热指数(Sg)评价其耐热性;而在室内采用膜热稳定性测定方法,以相对热损伤率(R1%)大小评价基因型的耐热性。相关分析表明:Se在年际间和年份内的相关系数均呈极显着高度正相关(r=0.676~0.757),从而具有较好的重演性;而RI%与Sg呈显着正相关(r=0.328)说明基因型的膜热稳定性大小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反映其田间的耐热性表现。上述方法指标将在今后的耐热性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于凤义, 张玉文, 张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4CO2示踪研究春小麦灌浆期旗叶同化物在源库间运转与分配。结果表明,上午同化产物在同化后4h的输出占24h输出的70%;下午同化的只有31%,基本上是在同化后10h输出。不过两者同化后24h总输出基本一致,均在67%左右。同化的产物输出有“排队现象”,即先同化先输出。叶片中14C可溶性糖(14C蔗糖)占14C同化物的比例始终较高,同化后10h平均分别为64.3%(14C蔗糖为45.7%)和66.9%(14C蔗糖为52.6%).籽粒中14C同化物的积累有先同化先进入现象。还发现14C可溶性糖(含14C蔗糖)在籽粒中相对含量始终很高,这表明其转化成淀粉需要一定时间。
  • 李友勇, 茹振刚, 王巧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二棱大麦(叶舌、叶耳红色)DNA通过花粉管途径导入小麦品种“百农3217”(叶舌、叶耳无色),获得叶耳、叶舌颜色红色的变异植株。观察其后代(T2、T3),以及“百农3217×叶耳红色T4株”杂交的F2.结果表明,变异植株的叶舌、叶耳红色性状表现单基因显性遗传,同时也发现,普通小麦叶舌、叶耳红色性状遗传非一对基因控制(导入处理产生的红色∶无色=3∶1是叶舌叶耳遗传的一个特例),颜色深浅还有数量基因的累加效应,并且一定环境条件(稀植、低温)可诱导叶舌、叶耳红色表现。
  • 周洪生, 孙荣锦, 蒋婉如, 邓迎海, 孙天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灵敏度的显微荧光术研究同一背景材料的细胞质不育和细胞核不育小孢子发育过程,目的在于比较同核异质及同质近等基因系的小孢子发育过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现象。结果表明,几种不育类型小孢子均表现核物质的降解,只是降解的时期不同。由此认为,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实质就是细胞的自我降解。
  • 王立安, 马春红, 闫芝芬, 魏建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细胞骨架抑制剂秋水仙素(colchicine)、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B,CB)处理玉米同核异质体芽鞘,可使其细胞质的粘滞度下降,说明细胞质粘滞度与由微管、微丝等构成的细胞骨架密切相关;同核异质体四种细胞质粘滞度的强弱顺序为N>S>C>T,在相同条件下,使粘滞度下降到同一程度所需的抑制剂浓度也为N>S>C>T,说明粘滞度越大,细胞骨架受到抑制剂影响的程度越轻。造成同核异质体四种细胞质粘滞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其细胞骨架的特异性密切相关。
  • 赵中华, 刘德章, 南建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1~1993年通过大田试验,对棉花不同群体干物质在各器官的积累与分配规律进行了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均呈不同程度偏斜的S形曲线,而棉株干物质在各器官间分配规律则因器官的不同各有不同。根、果枝及果枝叶呈抛物线形曲线,主茎为y=axebx形曲线,主茎叶为y=(a+bx)/x形曲线;蕾为“钟形”曲线,铃呈Logistic曲线。此外,对群体密度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在试验密度范围内,群体密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干物质积累量上,对各器官的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杜雄明, 刘国强, 傅怀勤, 汤秀娣, 李润花, 周忠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93~1994年鉴定了120份不同果枝类型的品种,分析了0(零)、Ⅰ、Ⅱ、Ⅲ型果枝品种群体的20多项农艺经济性状的表型表现、变异和相关性。结果表明,第5、6果枝第二果节间距的长短能较好地反映果枝类型;株型紧凑群体(尤其是有限果枝群体)的农艺经济性状有较大变异,这对杂交育种和遗传选择有较大潜力;与果枝类型显着相关的性状有果节距、果枝始节、果枝长、叶片厚度、铃重、2.5%跨长等。还对0、Ⅰ型果枝种质需要改良的性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供了具有单项或多项理想性状和0、Ⅰ型种质。
  • 李俊兰, 张寒霜, 王海波, 高鹏, 贾景日, 黄国存, 郝企信, 魏建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棉花体细胞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发现,其发育的四个时期即球形期,心形期,鱼雷期和子叶期均有白化现象。成熟期的白色子叶胚比绿色子叶胚在成苗培养基上生长快,且形成再生植株的频率高。
  • 俞益, 周良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二倍体燕麦Avenastrigosa为材料,进行染色体C-分带方法研究,确定了最佳分带流程。以Giemsa与Wright混染效果最好,A.strigosa的7对染色体C-带差异明显,各对染色体带型互异,但都有两条端带。对每对染色体的C-带特征作了分析。最后讨论了影响C-分带效果的因素及燕麦染色体C-分带的意义。
  • 张辉, 张慧敏, 丁维, 王宜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H5A不育系的F1、F2(F1不育株与可育株姐妹交及可育株自交)兄妹交、回交后代的性状观察,发现上述各群体后代中,只出现了白花、白种皮不育株和蓝花、褐种皮可育株两种亲本型,而未出现重组类型。证明了不育性与花色、种皮颜色表现出不是紧密连锁就是完全连锁或一因多效。
  • 杨爱梅, 雷书声, 董国靖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32个甘薯品种8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系统聚类、主成分分析。将32个品种分为9类;并选出了一些综合性状好的亲本材料。
  • 张喜英, 籍贵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两个谷子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取样,研究了其根重、根长在土壤中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谷子平均根深在130cm左右,0~20cm土层中根系表面积占总根系表面积的80%以上;谷子早期生成的次生根一般向土壤深层生长,而后期生成的根系扎得较浅,也是谷子中后期生长的主要根群。根据测定结果,建立了谷子根系生长的动态模型。
  • 张付申, 马爱霞, 胡定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腐殖质结合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和黄绵土腐殖质以紧结态含量为主,其次是松结态,再次是稳结态;长期施有机肥或配施化肥,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加,松/紧(松结态/紧结态,下同)比值提高;长期施用化肥,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增加,松/紧比值降低;与松结态腐殖质关系最为密切的农化性状是碱解氮和速效磷,与稳结态腐殖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速效磷和CaCO3,与紧结态腐殖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碱解氮和全氮。
  • 姚炳贵, 姚丽竹, 王萍, 张玺, 王德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79~1993年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天津郊区潮土磷素组成及其演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潮土磷素组成以无机磷为主,其中又以磷酸钙盐最多,其次是闭蓄态磷酸盐,而磷酸铝盐和铁盐所占比例很少。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速效磷影响显着,变幅也最大,其中化肥的影响高于有机肥,平均每施入28kg/hm2或亏缺磷素45kg/hm2,土壤速效磷约升或降1mg/kg.潮土速效磷的累积与下降呈现阶段性,开始1~2年变幅大,其后6~8年时间保持稳定变化,当速效磷升降到某一定值时,变幅显着降低。小麦、夏玉米连作年产在11198kg/hm2水平下,平均每生产100kg籽实,施磷1.2kg,在14年中可保持土壤磷素平衡
  • 谭金芳, 崔党群, 赵鹏, 杨百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砂土地施用有机肥、氮肥、磷肥和钾肥对小麦产量的作用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施肥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最适配比。结果表明:有机肥、氮肥、磷肥和钾肥与小麦产量呈二次回归关系,砂土地要提高产量和培肥地力应立足于肥料配合施用,重施有机肥,酌情多施磷肥。
  • 贾阿璞, 张喜文, 宋殿珍, 李萍, 石跃进, 李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旱地玉米春季干旱难捉全苗和碳铵播前施利用率低等问题,进行了碳铵秋施试验。结果表明,碳铵秋施可明显地改善上述情况,增加玉米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并就其增产机理进行了分析。
  • 周惟敏, 张树怀, 赵建兴, 刘家骧, 孟瑞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989、1996年对草地螟吊飞和脂肪含量的研究表明:(1)草地螟是迁飞性害虫。与稻纵卷叶螟等三种水稻害虫相比较,其飞行能力较强且以3日龄蛾最甚;(2)草地螟飞行时消耗体内脂肪;(3)经测试脂肪含量证明,1987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三个旗(县)峰期蛾不是由西部越冬基地四子王旗迁飞去的。
  • 张凤兰, 徐家炳, 严红, 李明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4×4完全双列杂交对大白菜苗期黑斑病的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抗病亲本和两个感病亲本抗性差异显着;两个抗病亲本杂交的F1仍表现抗病,两个感病亲本的F1仍表现感病,一个抗病亲本和一个感病亲本杂交的F1表现中间偏抗类型,F1的抗性和中亲值差异显着,但未达到极显着水平,为部分显性,正反交差异不显着呈现核遗传,细胞质作用不显着。一般配合力的F值极显着,而特殊配合力F值不显着,大白菜苗期对黑斑病的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其广义遗传力为64.45%,狭义遗传力为61.95%.
  • 刘玲, 金同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RP-HPLC),经Nova-PakC18柱进行梯度洗脱,在454nm处检测。测定29个不同品种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含量,其总平均值为3.56mg·100g-1.英国品种Nantura含量最高为6.92mg·100g-1;4个品种中有2个品种β-胡罗卜素含量超过6.0mg·100g-1,接近总平均值的2倍。中国和法国的品种β-胡萝卜素的含量相对较低,中国4个品种的总平均仅为测试样品总平均值的56%,而法国的B180品种含量用本实验方法无法检出,含量低于7ng·100g-1.
  • 刘和, 杨佩芳, 古润泽, 骆建霞, 高美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定期测定短枝型和普通型苹果叶和果中氮、磷、钾和粗蛋白含量表明,生长期内诸元素含量均随叶龄的增大和果实的发育而降低;试验获得短枝型与普通型叶、果中氮、磷、钾和粗蛋白含量的比较分析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无论生长前期或后期,各短枝型品种叶、果中诸元素含量均较普通型品种为高,差异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
  • 贺澄日, 滕文军, 高瑞萍, 刘惠杰, 侯英慧, 张智蕾, 黄会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观察了“906”免疫增强剂对鸡新城疫HI抗体效价的影响。结果表明,“906”免疫增强剂可显着提高鸡新城疫I系苗的免疫效果(P <0.05),而且在30天内与油乳剂疫苗免疫具有相近的抗体水平(P >0.05).
  • 刘中丽, 唐广, 蔡涤华, 严合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光热转换原理和封闭式塑料大棚透光、增温、保温效果好的特点,在山区入冬后,将敞开式猪舍用0.14mm的塑料复盖,全部封闭。改善猪冬季生长的圈舍小气候环境,减少不合理的热能消耗,提高饲料利用率。使山区有限的营养物质投入,获取较高的生产力效果,改变山区一年养猪半年长肉的落后局面。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