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王庆成, 牛玉贞, 王忠孝, 张秀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抽丝授粉期,通过不去叶、去穗上所有叶、去穗下所有叶和去整株叶的处理,研究了改变源-库比对玉米群体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去叶后群体光合速率下降,粒数减少,粒重降低,成粒率下降,植株体内可溶性糖浓度下降。去叶效应的大小顺序是:去整株叶>去穗上所有叶>去穗下所有叶。单株籽粒产量减产最大的是去整株叶,平均减产87%;其次是去穗上所有叶,平均减产51%;去穗下所有叶减产最低,平均为34%.穗部性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粒重。说明光合物质源在籽粒形成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库”性能的发挥高度依赖于“源”强度,源-库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同化物的有效性。
  • 朱金宝, D.Mares, L. O. Brien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澳大利亚不同谷蛋白亚基组成的小麦配制的4个组合的F4代材料,研究了小麦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等位基因变异及其对面团和面时间的影响,结果麦明由Glu-D1位点内等位基因d控制的5+10亚基和由Glu-B1位点内等位基因i控制的17+18亚基,分别比其相应的等位基因a控制的2+12和等位基因e控制的20x+20y亚基可以显着地提高面团和面时间;Glu-3位点内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之间对和面时间具有加性和互作效应;Glu-1和Glu-3位点之间对面团和面时间效应的相对大小受群体遗传背景的影响。
  • 武计萍, 许钢垣, 仇松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属间远缘杂种后代八倍体小偃麦(AABBDDEE)为母本,与羊草(滨麦草属)杂交,获得三属杂种后,再用普通小麦回交2~3次,并对三属杂种以及回交世代中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三属杂种F1的不育性,采用普通小麦通过回交可得到克服,并且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结实率逐步提高;②回交后代有明显的超矮亲遗传现象;③天蓝偃麦草与羊草的抗病、大穗、多花多实等性状可直接传递给后代;④杂种后代变异类型十分丰富,为小麦杂交育种提供宝贵的原始材料
  • 王岩, 刘树仁, 翟玉洁, 刁艳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2个杂交组合对T型春性杂交小麦的株粒数、株粒重、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穗长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穗长4个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株粒数、主穗小穗数2个性状的超标优势表现为正负优势且幅度较大,分别为-19.2%~56.5%、-2.1%~5.3%之间。采用配合力的同亲回归分析,克旱9A和克82R27特珠配合力最高,其次为克丰二A×克82R67、克丰三A×克82R27.用2个春性T型杂种小麦和2个化学杂交剂制成的CHA杂交小麦,3个亲本(其中2个为对照品种)共7个品种,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春性杂交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交优势的影响,明确了春性杂交小麦适宜的密度范围,为合理利用杂交小麦的优势效应采取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 吴政卿, 林作楫, 赵献林, 赖菁茹, 郭万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群体不育株与常规亲本杂交,通过系谱选择、混合选择、集团选择多种选育方法综合利用,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豫麦31号。
  • 薛永常, 曹敏, 李云荫, 王树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放线菌素D(AMD)及环己亚胺(CHM)处理方法对水分胁迫诱导的冬小麦幼苗内源脱落酸(ABA)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植物体根及叶片中ABA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根ABA增加早于叶片ABA增加。在AMD和CHM与PEG的3种处理中,AMD和CHM与PEG同时处理根对于由胁迫诱导的根及叶片中ABA增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黄国存, 周洪显, 崔四平, 马春红, 魏建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0.5MPaPEG-6000胁迫24h明显刺激三叶期玉米幼苗,第三叶质膜ATPase活性提高,并且Vmax增加近一倍,而Km值却降低;水分胁迫下渗透调节因子脯氨酸累积,K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渗透调节的起动与质膜ATPase活性上升可能无直接关系。实验也表明质膜ATPase活性被三氟拉嗪(TFP)促进而受钙调素抑制,由此推断质膜ATPase在钙调素参与的磷酸化后活性降低。
  • 王新望, 赖菁茹, 宋希云, 孙辉, 李保云, 刘广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育种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利用其近缘野生种的外源有益基因,但由于普通小麦5B染色体长臂上存在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Ph1)基因,使得在普通小麦的远缘杂交中外源有益基因不能通过易位方式直接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若使Ph1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这种直接遗传转移外源有益基因即可成为现实。通过对Ph1基因的性质、作用机理及其突变体ph1b基因的利用进行综述,最后提出了Ph1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
  • 洪立芳, 刘建平, 刘秉全, 胡道芬, 毛振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杂交育种和花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光敏核不育系1647S,在北京平原地区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在15h长光照条件下不育性稳定。该品系株型好,米质优良,配组优势较强,花培效率高,可以在华北平原北部稻区扩大配组试用,也宜作为优良的中介亲本应用。
  • 许志刚, 宋华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8对不育系(A)和保持系(B)以及一些杂交稻组合对6个小种的40株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比较了不同类型不育系对6个小种群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冈型、印尼水田谷型和大多数野败型不育系的抗性很差,BT型的抗性较高。菌株Ah28对冈46A和野败珍汕97A的致病力强。比较了6个恢复系(C)和8个杂交组合对不同小种的抗性程度。结果显示,杂交稻的抗病性主要受父本(恢复系)核基因的控制,但同时又受不育胞质的影响,它们的抗性与病菌小种群的亲和力密切相关,寄主与病菌小种间亲和性的关系同样存在于杂交稻的三系材料和育种过程中
  • 管延安, 任莲菊, 李晓云, 李群, 尹庆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夏谷品种鲁谷10号3种密度条件下群体光合速率的研究表明,生育期间群体光合速率的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型,峰值出现在开花期前后,从抽穗到灌浆初期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但高密度条件下开花后群体光合速率衰减很快。开花期和灌浆后期对不同冠层器官光合贡献的分析表明,两个时期趋势相同,都以上三叶贡献最大,中部三叶次之,下部叶较低,茎鞘只占5%左右,穗部表现为呼吸消耗,且消耗总光合比重趋于上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鲁谷10号亩产400kg以上的群体光合指标为,开花期群体光合速率应达31µmol·m-2·s-1以上,以后应维持在较高水平,至成熟期仍应达12µmol·m-2·s-1左右。还探讨了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 仪治本, 梁小红, 侯旭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多元遗传分析法分析了高粱16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参数。结果表明,多数性状间相关遗传力小于性状遗传力。当选择强度相等时,对一级枝梗数表型的选择可以明显提高二级枝梗数和穗粒数。对其他性状的间接选择相对效率都比性状的直接选择效率要低。相关遗传力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表型对穗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为千粒重和二级枝梗数。各性状通过穗粒数都有最大的正向间接作用。因此,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超过其他性状,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相关遗传力的应用,拓展了遗传力的概念,符合高粱育种实践,对确定杂交育种选择方案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任冬莲, 任天佑, 刘学义, 张小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山西和甘肃敦煌进行大豆品种资源抗旱性鉴定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抗旱性评定方法的可靠度。结果表明,应用隶属函数或抗旱系数综合指标评定法评定大豆抗旱性,可靠度高于以叶片萎蔫度或以子粒产量为依据的两种单项指标评定法。综合评定大豆抗旱性的关键在于性状的选择,应选择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主要性状:子粒产量、株粒数、株荚数、叶片萎蔫度、植株高度、分枝数等6项作为综合评定大豆抗旱性的指标性状
  • 韩雪梅, 吴树彪, 陈慧选, 王生武, 李丽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比较了不同浓度钾、磷、锌营养液对青菜叶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钾对青菜叶栅栏、海绵组织分化,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含量及维管形成层细胞活动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供磷水平不同,青菜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中淀粉沉积动态各异;锌对青菜叶绿体体积大小和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陈源闽, 崔世茂, 王若菁, 韩凤叶, 庞琢, 赵清岩, 杜敏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南瓜结果期可划分为结果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各期有其生长特点并具临界特征。结果期间,叶面积增长和果实、种子的鲜、干重增长均呈S形曲线。叶面积、果实及种子的日增长量均以结果中期最大。开花后10~15天内果实重量、体积增长最快。花后30天果实干物质日均积累量达到高峰。花后20天内为种子形成、发育最旺盛时期。叶面积增长与果实鲜、干重增长高度相关(r=0.9849∗∗,0.9287∗∗).
  • 谭学文, 中岛武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岩棉为栽培基质,研究了不同单位浓度营养液对番茄营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时期,1.0单位标准浓度营养液(EC2.50mS/cm)较0.5单位标准浓度营养液(EC1.40mS/cm)有利于番茄营养生长和地上部与根部干物质积累。营养液处理28天后,浇以0.5单位标准浓度营养液的番茄植株根系发生褐变,逐步坏死。试验还表明,岩棉培番茄地上部与根部生长高度相关。
  • 宋金耀, 孟庆祥, 刘永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青富13”苹果叶片为试材,研究了苹果过氧化物酶(POD)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苹果叶片POD同工酶可粗分为酸性酶和碱性酶两大类,酸性酶的最适pH在6.0左右,碱性酶的最适pH在9.0左右;在最适pH条件下,不同的缓冲液体系对POD活性有一定的影响;该酶系最适温度综合表现为25℃左右,热稳定性试验表明苹果POD相当耐热,80℃可维持活性2min左右,55℃可保持活性72h;底物试验证明,该酶系可催化H2O对酚、胺类化合物的氧化作用
  • 牛自勉, 王贤萍, 许月明, 林桂荣, 李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元帅系苹果为试材,在小袋气调贮藏、大帐气调贮藏及低温冷藏三种条件下,采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贮藏期间果肉中芳香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低温冷藏时,红星苹果贮藏初期乙醛、乙醇及乙酸乙酯含量低,60天时形成高峰,其后持续下降,呈跃变形。小袋简易气调贮藏时,果肉中乙醇和乙酸乙酯含量低,贮藏后期乙醛含量显着上升。②小袋气调贮藏时,红星苹果乙醛含量低于短枝型品种新红星及首红,而乙酸乙酯含量高于短枝品种。贮藏90天时,红星苹果乙醛含量下降及乙酸乙酯增加更为明显。③小袋气调贮藏时,测出了红星苹果13种4大类芳香物质,其中醇类和酯类物质有明显高峰期,醛类贮藏期持续上升,酮类则无显着差异。小袋简易气调贮藏的芳香物质总量在90天时最高,与果肉固形物测定结果相吻合。大帐气调贮藏则在120天出现芳香物质高峰期。这一滞后现象使红星苹果的贮藏期延长30天左右。
  • 金同铭, 崔洪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用近红外光谱法非破坏检测苹果中糖、酸等四种组分的可行性,采用二阶导数来处理光学数据,分别筛选出914nm、950nm、897nm、912nm代表苹果中蔗糖,葡萄糖,果糖,苹果酸的第一特征波长。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其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92、0.992、0.996.对32个预测样品的检验误差为0.085、0.057、0.178和0.021.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法在实际应用中可满足完整苹果中糖、酸含量的测定精度
  • 刘奇志, 王玉柱, 周海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昆虫病原线虫的3个品系,4个浓度防治杏树上的桃红颈天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线虫施用1个月的效果达58.3%~100%;施用后翌年的追踪效果4/5以上的观察虫洞达100%.经方差分析,各品系间对天牛幼虫的侵染效果无显着差异;各浓度间有差异,即30000条/ml和40000条/ml浓度间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1%);30000条/ml和50000条/ml间达到5%差异显着水平;40000条/ml和50000条/ml间无差异。因此,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桃红颈天牛是一条有效的新途径,而且40000条/ml浓度可作为果园推广使用浓度。
  • 韩桂仲, 刘顺通, 楚智鹏, 段爱菊, 原国辉, 段永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麦岩螨种群密度与其寿命、繁殖、迁逃等关系密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麦岩螨卵的孵化率降低,初孵幼螨死亡率增加,雌成螨繁殖力下降,寿命缩短,扩散迁逃率增加,其危害密度为每株小麦20~40头及其以下。防治指标为:返青期百茎螨量1400头,危害指数为1%;拔节期百茎螨量6700头,危害指数为6.5%.
  • 武予清, 刘孝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爱比菌素(Abamectin)是一种新的生物杀螨剂,是由除虫链霉菌(Streptomycesavermitilis)发酵产生的大环内酯化合物。它对久效磷抗性敏感的两组朱砂叶螨种群有很高的毒性,LC50值各为0.0038mg/L和0.0153mg/L,LC95值分别为0.0263mg/L和0.0279mg/L.用0.0288mg/L(近似LC95)的浓度处理带螨的棉叶,幼若螨在72h死亡率达90%,对卵无效;该浓度处理棉苗7天后对成螨和幼若螨无残效。用近似LC50浓度(0.0072mg/L)处理雌成螨,其残存雌螨单雌产卵量比对照减少84.8%;而其F1单雌产卵量比对照增加100%以上。
  • 李冬梅, 李捷, 李连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技术对梨星毛虫成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体部位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1)翅部周缘上特化的深分叉的长鳞片;(2)腹部第3~6节背、腹板的皮细胞层散生的腺体单位,是由腺细胞和间细胞组成。
  • 郝泗城, 杨其伟, 王爱盈, 高云, 宇克莉, 毕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重铬酸钾对植物根尖细胞的损伤。实验结果表明,重铬酸钾可以抑制植物幼苗的生长,引起植物根尖细胞DNA的损伤和导致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改变,此外,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带型经重铬酸钾诱导后也呈现很大变化。以上诸变化与处理的重铬酸钾浓度和处理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 邢克智, 刘茂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温度下测定青虾(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DeHaan)幼体的耗氧率和呼吸系数,在24~32℃下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高,其湿重耗氧率的回归方程为:y=-4.5383+0.3888x;其干重耗氧率的回归方程为:y=-13.2200+1.1875x.在24℃、28℃和32℃条件下,青虾幼体的呼吸系数分别为0.71、0.76、0.70.
  • 研究简报

  • 崔淑芳, 王志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陆地棉新品系冀资123的选育BreedingoftheUplandCotonStrainJizi123采用将亚洲棉和野生棉资源中的有益种质转育到栽培陆地棉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育种途径。这在其它文献中也有报道。棉属野生棉种瑟伯氏棉和亚洲棉种武安中棉,
  • 高胜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小麦品种抗锈性鉴定及利用IdentificationandApplicationofRustResistanceofWheatVarietiesinHebeiProvince小麦锈病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有的年份曾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是值得
  • 曹为玉, 郑燕棠, 岳东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卷叶病毒株系分化的研究AStudyonDiferentiationofVirusIsolatesAsociatedwithGLRV葡萄卷叶病毒(Grapevineleafrolvirus.GLRV)是甜菜黄化病毒组成员,病毒粒子丝状物约1800~
  • 张晓东, 李冬梅, 徐文英, 蒋有绎, 胡道芬, 韩立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基因枪将除草剂Basta抗性基因与小麦HMW谷蛋白亚基基因导入小麦获得转基因植株DevelopmentofTransgenicWheatbyBiolisticBombardmetTransferringBastaResistanceGeneandN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